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建构模式与本土借鉴
TheTheoreticalConstructionModelofUrbanSociologyandLocalReference
ZhangPin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天津300191)
关键词: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城市社会学理论建构;城市工作组织
Keywords:Specificsocialprocesseswithinthecity;Theoreticalconstructionofurbansociology;Organizingcitywork
一、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根基
二、城市社会学立足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建构理论的经验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载体,其意义是由历史性的社会因素决定的。没有普遍一致的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也不可能出现单一的城市社会学理论。自城市社会学建立以来,学者们依据具体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得到普遍认可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在美国快速城市化时期,地方工厂主导着城市经济,它们争夺有利位置,同时把所需要的劳动者吸引到周围。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竞争工作岗位,与共享文化价值的人协作,获得与之相应的住宅和服务设施,由此形成的区域系统展现了因劳动分工结成的经济互惠关系,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克以社区概念称之,城市正是由这些在功能和地域上分化形成的文化形态各异的社区组成。帕克发现城市人的分工合作类似于自然界的竞争与共生,于是引入生态学理论,指出城市人自发地进行生物性的竞争与合作,结果导致自身与城市环境功能适应。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系统中生物力量带来的社会整合作为理论对象进行研究,发展出人类生态学理论。
帕克的学生沃斯在进一步发展芝加哥学派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当根据城市固有的特征对社会组织进行分析。沃斯的思想深受齐美尔和帕克的影响,一方面和齐美尔一样,沃斯认为规模和文化模式之间存在着一些因果关系,另一方面,作为帕克的学生,沃斯援用了芝加哥学派的人口密度影响人类组织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沃斯发现了一种城市生活方式,即大规模、高密度和异质性的人口使城市人在交往中表现出深藏不露、冷酷无情和漠不关心,导致角色化、功利化、次属化的人际关系出现。沃斯将城市人口特性产生次级社会关系作为理论对象进行研究,发展出城市性理论。
三、城市社会学理论建构经验内蕴的共性模式
城市社会学理论建构模式表
学者
城市居住形态
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现状
分析单位
理论对象
学科理论
帕克
工作场所与居住地相互依附
劳动分工形成经济互惠
社区
生态学理论
城市生物力量带来社会整合
人类生态学理论
沃斯
规模与互动的关系
城市人口特性产生次级社会关系
城市性理论
帕尔等
居住郊区化、社区分异
再分配及其引发的斗争
社会空间
社会行动理论
城市资源配置导致不平等
住房阶级、城市经理人理论
卡斯特
生产方式、结构主义理论
集体消费主导社会整合
集体消费理论
城市社会学者认为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植根于居民活动,其认识须基于现实生活。现实中的个人是脆弱和弱小的,需要集体应对外部事务,个人意愿和目的必须通过群体行动才能实现。故而,城市社会学致力于社会集体研究,同时避免将这种集体性简化为组成它的个体性。值得注意的是,把社会集体当作一种事物来理解,一定是概念性而不是现象性的,因为我们实际观察到的是个体,而集体是众多个体的集合或联合。城市是大型的人口聚居地,其社会集体就是城市居民群体。由于城市规划、市场经济、个人选择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居民在不同城市区域生活,由此形成的居住形态便成为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研究的现实参考。
城市居住形态可以被直接观察,人们能够直观地辨识出居民生活相对固定的地域范围和物质组成要素;也可以被理论考察,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隐藏其中。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涉及社会关系和社会机制,不能被直接理解,必须放置于整体社会系统中进行解释。在此情况下,需要建立分析单位——一种人口布局形态及其背后隐藏力量的结合体,既突出居民整合的方式和特点,又包含区域及社会的影响。
四、中国城市社会学理论建构可供选择的思路
中国城市化实践需要中国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上文所总结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共性模式对于中国城市社会学理论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参照该模式,中国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是本土城市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根基,它受制于经济社会改革引发的社会转型,塑造着城市居住形态。因此,不同经济社会特征的人群在城市地域上的聚集和分化所构成的居住形态,成为中国城市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切入点。
在研究中,这一过程虽然发生在城市内部,却涉及城乡关系、全球化、国家与地方规划等因素,可以参考新城市社会学者的做法,将中国城市视作社会空间进行分析。工作涵盖管理、合作、分配等诸多方面,呈现典型的组织现象,可以借鉴社会组织理论,对中国城市工作组织引发的社会整合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城市中经济利益相同的人如何通过协调一致的集体行动实现共同目标,并获得各自的位置,同时总结人们通过工作场域的活动实现联合的一般情况。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社会制度下不同工作场所的形成和分化,不同工作单位的功能地位、日常运行、内外部结构关系、对于资源的占有与分配,各种工作单位由物质维度和认识维度形成的边界,单位环境对于居民身份的塑造和生活的渗透,以及据此划分出的各类社会群体,这些同时构成了城市工作组织理论的基础框架。
五、结语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实际是本土城市社会学建设的根本依托。随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以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策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定居城市,城市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城市社会学研究可以参考理论建构的共性模式,以此来考察中国城市实际,从中发掘更多的能够实现本土理论创新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创建理论,为中国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