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各个行业均受到了疫情不同程度的冲击,旅游行业更是受到重创。但自“乙类乙管”新规实施、恢复出境游等政策实施以来,旅游业进入常态化复苏,《2022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3年发展预测》显示,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预计约45.5亿人次,约恢复至2019年的76%;全年入出境游客人数有望超9000万人次,同比翻一番,恢复至疫前的31.5%。以此来看,旅游业依然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较大规模的产业之一,这需要更多能够从事旅游经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遗产资源开发等复合型人才参与其中。旅游管理专硕的设立则是从人才培养的根源上,争取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旅游管理专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研究方向有哪些,目前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人才?未来将面临怎样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
一、旅游管理专硕的几个研究方向?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不管是景区、酒店、旅行社、会展、航空、运动休闲及娱乐等这些传统旅游休闲及接待服务业,还是针对金融、房地产、文化创意等涉旅业务,按照公共管理(MPA)和工商管理(MBA)等专业(方向)培养出来的人才已难满足涉旅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国家亟待开发合适的具有行业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的新式培养体系,以确保旅游管理高层人才的精准供给,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10年3月设置。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授予权的高校有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56所。经过十余年发展,2023年硕士专业目录显示,已有134个招生单位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
旅游管理专硕是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根据招生单位专业设置方案,旅游管理专硕研究方向是非常丰富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管理、文旅产业与管理、遗产资源开发等。
同时,旅游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组成,其研究视角是多元的,既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传统学科视角,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学科视角。
以四川大学为例,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招收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旅游管理专硕,2023硕士招生专业目录显示,旅游管理硕士设置了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管理、饭店管理、文旅产业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大数据、旅游投融资等研究方向。
二、报考院校和专业特色有哪些?
研招网2023年硕士专业目录显示,旅游管理专硕招生单位有134个。根据目前招生单位发布的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等资料来看,由于师资构成、优势资源等不同,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培养方式各有特色。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招生单位:
云南大学MTA教育于2010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试办,成为全国首批获得MTA办学资质的院校之一。根据《云南大学旅游管理硕士(MTA)2023年招生简章》部署,旅游管理硕士在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设置,包括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经济管理3个研究方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实际工作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此外,根据招生单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硕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招生,且报考条件与其他专业也有区别,考生在报考前要认真研读招生单位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
三、就业有哪些选择?
疫情期间,招生单位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都受到了影响,旅游管理专硕毕业生尤为明显。但“乙类乙管”新规实施,恢复出境游等政策变化减少了疫情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了旅游业的复苏。《“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出入境旅游有序推进,旅游业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展望2035年,旅游业综合功能全面发挥,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世界旅游强国。以此来看,“旅游业发展”“旅游强国建设”都离不开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推动,旅游管理专硕前景蔚为可观。
“社会上可能会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一定要到旅游行业就业,其实不然。除了进入旅游饭店、旅游公司、旅游主管等旅游核心行业外,到旅游地产公司、银行、各类规划和专业事务所就业的也为数不少。”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周玲强教授说。
根据部分招生单位发布的就业数据,旅游管理专硕毕业生可以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就业范围广泛。
行政管理部门就业,主要指文化和旅游部、省市旅游局等公考岗位。
旅游策划类就业,主要指行业发展规划、当地旅游景区的规划、根据消费者需求来对当地旅游业务策划等。
旅游企业管理类就业,主要包括国内外旅游咨询、商务旅游考察、导游培训、线路规划与会展等多种方向。
电子商务类就业,主要针对线上旅游线路或景点的营销、规划、群体需求等进行全盘的考察、营销与管理。
此外,随着5G、大数据等高科技在旅游行业不断应用,出现了如AR、VR、MR沉浸式游览等创新形式的文旅产业。这就需要旅游管理硕士毕业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创意性设计技能以及营销策划的知识储备。如沉浸式博物馆——中国大运河的策划营销,通过设计“知识展示+密室逃脱”的互动体验,让观众在游戏的乐趣中获得个性化的文化教育体验;打造360°多媒体循环剧场,让观众在多维的空间中全面感知文化生命力,使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和娱乐体验达到最佳融合。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及5G、北斗系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普及,以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报告(2021)》显示,“互联网+”已成为大众旅游新场景、智慧旅游新动能,中国在线旅游消费总额已达万亿元。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旅游”或将逐渐成为新的行业发展方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将为旅游管理专硕人才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未来方向与趋势如何?
随着国家在政策方面不断向旅游倾斜,如省市发放旅游消费券、召开文化和旅游消费模式创新研讨会、部署主题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等,旅游行业持续向好发展。“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创新发展新优势,发挥旅游市场优势,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交通、体育、工业、农业、林草、卫生健康、中医药等领域相加相融、协同发展,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由此来看,培养旅游管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和新技术、新业态人才或将成为大势所趋。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更好的旅游开发机会。无论是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还是“一带一路”国家的旅游人才到国内求学,对高层次旅游管理教育的需求都在增长。
可以预见的是,在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出境游客持续增长以及海外对熟悉境内旅游人才需求增加的同时,旅游管理专硕教育将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