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教育厅印发通知,推广第五批35个校内“双减”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内容如下:
“双减”实施以来,各地各校认真落实党中央“双减”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开展集团化办学、拓展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在各地报送材料基础上,省教育厅遴选了第五批35个案例,现予以推广。
各地教育体育局要创新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等多种形式,做深做实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切实建好、用好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县域体育、文化、科普等公共资源统筹协调力度,巩固提升“双减”“双升”质量和水平;统筹城区学校、乡村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学校特点,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城乡协同,因校制宜丰富拓展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强化典型引路,在州(市)、县(市、区)遴选培育一批典型经验,着力营造家校社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一、红河州屏边县湾塘小学“四个起来”连续三年保持0近视率
二、曲靖市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劳动育人成果丰硕
三、昆明市党建引领集团化办学打造优质均衡共同体
四、玉溪市推进集团化办学打造区域教育新标杆
五、曲靖市会泽县以集团化办学模式打造县域高中教育升级版
六、中华小学教育集团打造互动共赢特色发展共同体
七、明通小学教育集团探索“一校多区”办学模式
八、昆一中教育集团构建“多元化布局、特色化发展”的办学格局
九、昆明市盘龙区创新实践学校成长共同体缩小校际差距
十、玉溪市新平县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加快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
十一、昭通市水富市以“晒”推动课后服务质量提升
十二、昆明市石林县实施“三教”模式探索教学点开齐课程有效途径
石林县结合本地校点分散、点多面广分布特点,创新实施“走教、联教、网教”的三教模式,探索教学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有效途径,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夯实基础。一是实施流动教学模式“走教到点”。在乡镇(街道)区域内,由中心学校统筹安排完全小学体育、艺术、英语等学科教师到辖区范围内小学教学点任教,满足教学点部分专科教学需求。二是实施师资共享模式“联合教学”。根据部分乡镇(街道)教学点集中连片、小学幼儿园一体或临近特点,整合片区内教学点、幼儿园教师资源,实施教学点之间、幼儿园和教学点之间联教模式,统筹安排幼儿园、教学点有体育、艺术、英语等学科特长的教师到其他教学点任教。三是用好网络资源“网上教学”。对部分较为偏僻且不具备走教和联教条件的教学点,鼓励学校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网上教学。
十三、曲靖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规范经费管理助力课后服务
十四、昭通市威信县多措并举落实“双减”
十五、红河州开远市课后服务让“小创新”带来“广受益”
十六、红河州建水县“三个提高”提升“双减”水平
一是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县教研室规范作业布置,明确作业设计、作业公示。各学校进一步完善作业管理制度,加强对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辅导等全过程管理,积极探索弹性作业、分层布置作业。举行全县小学数学教师作业设计比赛,进一步提升作业管理水平。二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按照中小学各学段课程设置、教学特点和学生需求,充分挖掘学校教师的学科特长、个人特长,结合课程内容、学科专业和实际工作量等因素,科学统筹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建水一小京剧和武术、施家寨小学舞龙、建水八中硭鼓舞等社团活动别开生面,吸引众多学生参与,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创新教研模式,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融合“案例教研”“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以“课堂案例”为出发点,集体交流,资源共享,打造高质量特色教学资源;引导师生在作业管理、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以及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改革。2022年以来县教研室组织全县小学开展区域教研活动18次,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通过观摩、听评课等方式,加速新聘教师成长,着力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十七、文山州建设“少年儿童之家”假期呵护“不打烊”
十八、玉溪市易门县“两依托一保障”让孩子假期更有意义
十九、昆明师专附小开展体验式劳动实践
昆明师专附小以劳动为载体,开展体验式劳动实践活动,加强孩子的劳动教育,树立孩子们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快乐,通过在“做中学”,让教育回归生活。学校充分利用可用空间,开发“校园低碳、环保、立体的无土栽培区域”及《科技与种植》校本课程。学校按班级配备种植区,建立具有体验感的科技种植环境,师生一起种下满园绿色。依据二十四节气时序,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由科学老师组织学生为种植的蔬菜洗苗、定植、加营养液、整理叶子等,在课程的体验中习得食物来之不易,体会现代科技,收获团队合作,种下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种子。目前学校共计种植蔬菜7348株,产量估计4000公斤左右,实现了科技种植第六期的大丰收,同学们把收获的蔬菜自主烹饪与家长共享,实现劳动课的延伸和爱心、孝心的传递。此外,学校种植的西番莲、观赏椒、长柄葫芦、水果番茄、草莓等,预计明年将迎来全面大丰收。
二十、大理州探索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近年来,大理州围绕生态文明、红色教育、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等主题,结合地方实际确定一批行走线路,各中小学“一校一策”走进洱海科普教育中心、革命英烈故居、纪念馆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灵活多样开展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理论知识,潜移默化接受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是了解洱海生态治理。仅2022年春季学期,大理市各级学校组织近2万名学生到洱海周边村落,开展以“聚力青春护洱海”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通过徒步生态廊道、进行科普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绿色发展的意识。二是体悟纪念馆红色文化。大理祥云、宾川、鹤庆、剑川等县都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思政课的宝贵教材,这些地方的英烈故居和纪念馆等也成了大理思政课的现成“教室”。三是少数民族村落感受民族团结。大理州生活着白、汉、彝、回、傈僳等13个世居民族,“民族团结进步”是一条悠长的主线。漾濞县苍山西镇初级中学组织学生走进太平村民族文化展馆等,让孩子走进少数民族村落,在环境中、故事中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通过历史文物唤起大众对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让民族团结深入人心,增强思政教学的针对性。
二十一、保山市腾冲市和顺镇中心学校弘扬思奇文化培育时代新苗
二十二、昆明市官渡区南站小学以大思政课开启新学期
二十三、红河州泸西县向阳乡中心学校“抓落实,立举措”促课后服务实效开展
二十四、红河州蒙自市银河小学聚焦关键做好“五减五增”
二十五、红河州蒙自市第一小学“四步法”推动“双减”落地
二十六、红河州蒙自市第二小学开启“双减”研学之旅
二十七、曲靖市麒麟区北关小学“花式探索”劳动课
二十八、德宏州芒市第一小学“四个严格”实现作业管理有力度
二十九、德宏州芒市第一小学“三个融合”实现课后服务有宽度
三十、大理州巍山县大仓镇中心学校因地制宜探索课后服务新模式
三十一、昆明市官渡区福德中心学校做强做优“四维立体课堂”保障“学足学好学实”
三十二、个旧市保和乡梨花寨小学探索农村学校课后服务新形态
三十三、楚雄州双柏县大麦地中心学校聚焦作业设计“四走向”促进“减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