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记者从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的妻子王婉琪女士处证实,杨维骏已于9日下午18点03分在昆明离世,享年98岁。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2日上午9点在昆明跑马山公墓举行。据王婉琪介绍,5月初,杨维骏因身体着凉,引发肺部感染,之后病情迅速恶化。
杨维骏退休后,因持续举报白恩培、秦光荣、仇和、张田欣等高官,成为著名的反腐斗士。中央纪委工作人员称其创下“三最”纪录,即“年龄最大、职务最高、反映问题不为自己而是最为老百姓着想”。他曾称:“反腐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不能停。”
曾赴中纪委举报白恩培
2001年,白恩培主政云南后,曾一举推行“一湖四片”的毁乡造城大城市化运动,使云南走上破坏生态、变卖矿产、强征民地、强拆民房的道路。这时,杨维骏已离休8年。
农民多次上访无果,杨维骏听说有90多岁的老农不愿离开土地,房屋又被强拆,投诉无门,病死在猪圈、柴房中。
他在老干部座谈会等多个场合批评白恩培的做法,白恩培不予理会。一位在职官员私下告诉杨维骏,自己听到一位省级官员在一个公开场合说,要让杨维骏“永远闭嘴”。
爱人王婉琪一度担心家人的安危,那阵子因时常看到陌生面孔在屋外来回走动,“好像被人监禁一样,没了自由”,她变得敏感多疑。
杨维骏却愈战愈勇。2011年,他让女儿开通名为“直言”的博客,将白恩培等省级官员的违法违纪材料公布于网上。
92岁高龄时,他又借来北京看病之名,绕过阻挠,亲自将举报材料送到中纪委,一局级干部接待后,承诺立刻向中央汇报。
这些努力成为他反腐的标志和标签。有官员曾给杨维骏写匿名信,表达自己的钦佩和祝福,称杨维骏有“打抱不平的风度”。
除了对白恩培进行过持续的举报之外,在秦光荣担任云南省委书记期间,杨维骏也对他进行过实名举报。
利用离休干部身份帮老百姓递举报信
2007年,仇和调任昆明市委书记,力推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工程。不属于改造区的云大医院职工宿舍、大观幼儿园等二十余家单位将被违法拆迁。
面临相似噩运的还有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圆通寺的藏经楼。有人向杨维骏反映,该建筑申请修缮后,省宗教事务局的经费还没审批下来,仇和却批示要求限期一个月修整完毕,否则当烂尾楼处理。
几家单位负责人找到杨维骏,恳请他出面协调解决。
86岁的杨维骏走访调研了圆通寺和五华区的几家单位,整理成两份情况报告。正值新春佳节,省委领导请老干部吃饭。饭桌上,杨维骏走到省委常委坐的一桌,将打印好的十余份的举报材料交到每个人面前。
“这就是我的策略,老百姓缺少向上反映问题的渠道,我利用离休干部的身份,在某些场合接近省级官员、各类领导,帮忙传递信息,当面他们不得不过问。”谈及此事,杨维骏不苟言笑,语调却显得欢快。
第二天,城中村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找到杨老,表示20多家单位暂不拆迁。藏经楼也完好保存至今。
被民众熟知源于“公车上访”事件
杨维骏最早被民众熟知,是源于一次著名的“公车上访”事件。
2006年,昆明市西山区福海社区韩家湾村1700多亩耕地被征用,当地政府在没有出示任何征地手续的情况下,强行在耕地上倾倒废土废渣,致使民众上访。
2010年12月17日,88岁的杨维骏坐着政府配备的专车,带着两辆面包车、12名失去耕地的农民驶入了云南省政协。
有干部劝他:“你带着政府配车带农民上访,不合适。”杨维骏反驳:“我的公车不是拿来游山玩水的,是拿来为民请命的。”
立志成为父亲那样正义且纯粹的人
“我是烈士之子。”杨维骏念念不忘,立志成为父亲那样正义且纯粹的人。
三岁时,父亲杨蓁惨死军阀之手。父亲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他们兄妹:父亲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云南重九起义,是朱德的结拜兄弟、孙中山的参谋长。
母亲时常提起往事,告诉孩子们父亲如何爱民爱兵。当年昆明岗头村村民的牛羊被土匪抢走,父亲带兵追了一百多里夺回。
小学五年级,杨维骏便加入全校抗敌救亡会,讨论时局,呼吁抗日。大学期间,他担任云南大学自治会主席,带领400多名学生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之后加入云南省民主同盟会,在策反卢汉起义中发挥关键作用。
杨维骏谈起少年时光,总会说个不停。“那段日子快乐、充实,我很怀念。”有时,他仿佛还活在那段峥嵘岁月。
被称为
现实版“陈岩石”
电视剧里的陈岩石,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抗战时期,陈岩石虚报两岁,抢到了背炸药包的“特权”,后来陈岩石官至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退休后,因看不过汉东省原省委书记赵立春贪赃枉法,并放纵自己的儿子赵瑞龙大搞权钱交易,于是常年坚持举报赵立春。
和电视剧中的陈岩石一样,杨维骏退休后最主要的事,就是为人民请命大力反腐。杨维骏有自己的博客,上面挂着各种举报材料,不定期更新。“我们也想过去养老院,但找他的百姓太多,在养老院不方便。”王婉琪说,“前些年他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材料,后来就跑到小区门口滇池路的打印室,花钱请人打字,打印出来了还要一遍遍修改,有时候天黑了还要去,只好叫保姆把他牵回来。”
王婉琪说,喜欢他的人、不喜欢他的人都很多,丈夫最大的“危险”是有些东西在脑子里根深蒂固,性格上又太直,就算省委书记来,有什么不对,他也直说,没有什么技巧,也不会转弯。
“(我们住的)小区大多都是省级干部,过去他在散步,有哪些不满,和别人聊天,人家都说‘是啊’,但有一次他发动签名,却谁都不签。”王婉琪说。
“亲戚朋友胆子小,他们不和我谈政治,但我不孤独,我有广大的群众,我有中央,我的奋战是积极的。”杨维骏曾说。
杨维骏写了文集和自传,文集的扉页上写着:一定向真理低头,绝不向谬误退让。这也是他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