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现实生活或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对速度,速度单位的熟悉和掌握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1)助学单先行,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对这个课题已经知道多少、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做能协助学生轻松、有效的实现目标?这些是我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2)体现“五主一辅”原则。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和多媒体资源的声像图为辅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最后达到建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从网上买过东西吗?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买过的东西是怎样交到我们的手里的吗?
师:其实快递也是物流,关于物流,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学生观看视频)
师:正是因为物流中心有着这么多的作用,所以每天那都是车来车往,你看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都在赶着往物理中心送货呢。
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1: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师:经过观察,咱们发现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下面咱们就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活动促思
师:同学们,这是助学单的第一个问题,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昨天是怎么想的?现在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师: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学生小组展示,并且进行互动
同学们紧互动交流。
师:那速度单位应该怎么写呢?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讲解
师:学会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刘翔的速度是9米/秒,蜗牛的速度是9米/时,两个速度相等
师:哪里错了?
师:我们如果让刘翔和蜗牛比赛,滴答一声谁出去了?谁还在后面慢慢的爬呀?
2.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猜测
学生互动交流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再互相说一说。
三、拓展延趣
师:看大家学的这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去玩一个闯关游戏,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可是可爱的熊大熊二被光头强绑架了,你们愿意参与营救活动吗?
四、巩固练习
师:这是三种交通工具的形式情况,仔细观察,解决第一个你打算用到了什么关系式?
师:第二个有关摩托车的,你能解决吗?第三个呢?
师:恭喜大家顺利闯过第一关,下面进入第二关
2、第二关:甲地离乙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
(1)60×4=240米
(2)240÷4=60千米/时
(3)240÷60=4小时
师:请问第一个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两道题都没难住大家,接下来我们接受更大的挑战,请看
3、第三关:平均每小时可以做纸花25朵,3小时可以做纸花多少朵?
生:25×3=75朵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100×5=500(个)
师:你能像上个题一样说说这个题的关系式吗?
师:恭喜同学们成功营救出熊大熊二,老师为你们点赞。
师:仔细观察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然后回忆下刚上课时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师:老师等等你,仔细考虑一下
师:在数学上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我们的数学学习非常的重要。
师:这么多不同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关系式上。希望你带着发现的眼睛继续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总结回顾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回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课下请把本节课知识整理在思维导图本上,善于总结的孩子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教学内容: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5、看一看。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3、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四、总结谈话
课本62—64页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刘翔跑步图片
师:同学们,图中跑步的是谁呀?你们认识吗?(刘翔)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飞人刘翔。
师:同学们,刘翔跑得怎么样?(很快)这里的快指的是刘翔的什么快?(速度)(出示成绩表)
师:从成绩单中,他们都跑的这110米是什么意思?(出示:路程)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你们能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哪辆车跑的快些?你们能试着解决吗?
(2)你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借着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清楚了吗?做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开始
(3)汇报各自的解决办法。(指名板演)
(4)同学们比的都不错,那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都没有用线段图,其实呀,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那么怎么画线段图呢?你们想不想学习呀?
师:好,请看。我们先画一段线段,用它表示小卡车行驶的路程,小卡车行驶了多少千米呀?(在黑板上画下表示120千米的线段)
然后我们再画一条线段,用来表示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那么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左端对齐,那么同学们,跟这条线段相比,应该画多长呀?
强调: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适当的长些。
(黑板上画了210千米长的线段)
那么大客车行使了多少千米?(210千米标上)
师: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它1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恩,在一半的位置来画,就是把线段怎么样?
师:平均的分成两半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这里的每一份表示小卡车1时行驶的路程,我们这样来表示。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呢?
(在黑板上比划了不同的3段)可以吗?怎么分?一起说。
师:把它平均分成3份,同样,这是每一份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同样,我们取这一段来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从线段图上来看,哪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长?师: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长。大客车就跑的快。
2、讲解速度的读法、写法
师:对了,他们每小时或1时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那么像这样小卡车1小时行使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板书60千米/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来表示速度的单位,谁来说一说这个单位是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你知道每小时60千米表示什么吗?
那么你能不能这样来表示出大客车的速度?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名板演)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能说一说求路程的关系式是怎么样的?
三、实际运用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师:速度不仅在咱们的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读一读,感受一下。出示看一看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
2、解决问题
小红和小明约好到少年宫玩,如果她俩同时从家里出发,谁会先到达少年宫呢?
(出示只有距离没有其它条件的题目)
师:那么同学们,你说如果看路程的话,能不能确定谁先到少年宫?师:还需要知道什么?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接着出示条件:
2、小组交流,明确:
1、说学情分析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3、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第x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一、说教材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第八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并进行板书。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同学们想知道你写的这些速度哪里会用到吗?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1)限速标志我知道
这是高速公路上限制速度快慢的标志牌。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限速牌?
(2)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其实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台风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②现在台风距九江约900千米,预计24小时后到达九江,你能估计台风的速度吗?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四、说教学特点
(一)学习材料体现一个“真”。
从生活中提炼学习材料,真实的素材、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二)教学过程着眼一个“实”。
分步展开教学,过程清晰明了,学法指导扎实,兼顾个别差异。
(三)分层训练把握一个“新”。
分层训练,由易到难,形式新颖,发散性强。
(四)板书设计突出一个“精”。
板书设计巧妙,版面合理,应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归纳方法,类比推导数量关系,突出重点,板书上学生的反馈能呈现学习信息,帮助理解难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1、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的结果是怎样的?(骄傲的小兔输了,勤劳的小乌龟赢了),自从那次比赛之后,小白兔很不服气,它们决定还要再比赛一次,请看《新龟兔赛跑》---课件出示比赛的情境图。
2、电脑出示《新龟兔赛跑》的情境,让学生猜谁会取胜呢?
小兔说:“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小乌龟说:“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本题中,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汽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5、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甲地到乙地有140千米,汽车梅小时行驶7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多少时?
2、完成“试一试”第2题。丁丁从学校到少年宫每分走60米,用了10分钟,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是多少米?
3、判断题:请你用手势“√”或“×”表示。
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110千米/时“110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110千米。()
飞机飞行的速度为12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80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比飞机快。()
4、综合应用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时。请问:(1)、60×3=180表示什么?(2)180÷3=60表示什么?(3)180÷60=3表示什么?
5、填空题:
路程
180千米
300千米
5秒
2时
速度
30万千米/秒
90千米/分
6、综合实践题:10月31日下午,我们班同学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已知从小溪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900米,如果每分钟走100米,10分钟够吗?为什么?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p31页
六、板书设计:
120÷2=60(千米)140÷70=2(时)60×10=600(米)
1、组织教学可以和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到我们班听课,你们高兴吗?那么你们在课堂上会怎么表现自己呢?下面我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听课的老师与我们一起学习好吗?
2、叶燕忠老师说:“刘老师的课从学习形式上看很新颖,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将生活中的知识与数学相联系,评价以激励的方法为主,学生发言的面比较的广。”
3、任丽珠老师说:“整节课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好的。在板书中900÷9=10(分)>9分,这样的写法合适吗?是否运用分步写会更好呢?即900÷9=10(分),10分>9分。”
4、韦小华老师说:“运用情境教学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对中下学生一些知识点还要进行引导。”
5、雷盛炳老师说:“新龟兔赛跑的学习素材能否深入的研究下去?”
6、陈方毕老师说:“对速度单位的理解还是要突出,例如千米/时、米/秒等还要进一步的挖掘研究。”
系相联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运用;第四,线段图中的路程是否与现实生活例如景宁、梧桐沙湾等让学生更加的容易理解好学习。
4、蓝爱民老师说:“四年级学生整体基础不好,也就是说优秀的学生很少,但是从今天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还是掌握得可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说明老师的教学是下了一方心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