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继金(1900—1966),钦州市钦南区人。民国7年(1918年),在钦州中学堂毕业后,得钦州宾兴馆资助,前往广州就读广东高等法政学堂(后改为中山大学)。大学毕业后参加全国留学生考试,民国15年(1926年),被录取为公费生,派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在留学期间,参加建立国民党欧洲总支部,主张国共合作,时人称为左派或广州派,曾被驻法大使馆怀疑为共产党人。民国16年,被南京政府教育部开除学籍,停发公费。不屈服于压力,坚持半工半读,得到房东法籍狄思素女士的同情和支持,免收房租,并以物资相助。后两人结为伴侣。留学期间,著有法文本《国际公法》《经济学讲义》。
陈济棠主持粤省军政后,省民政厅长林翼中资助颜继金学费,转读法国刚城大学。民国23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狄思素取得中国国籍,两人回国,颜继金在广东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任中校法文秘书,兼黄浦海军学校教授、《国民日报》编辑。
民国25年,两广事变后,陈济棠下野,余汉谋接掌广东军权,颜继金在第十三集团军司令部任上校参议。民国28年,任广州湾(今湛江市)交涉专员。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遂溪县长。在任期间,曾利用与法方人员有交往的关系,订购一批军用物资内运,以助华南抗日。同时,率遂溪县武装队伍配合友军,克复日军占领的海康县。
抗战结束后,在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华侨大学任教,后任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在中山大学任教时,与狄思素合著《法文文法》等。颜继金在广东高等院校从教21年,1966年在广州逝世。终年66岁。
戴路
戴路(1920—1979),原名戴能新。钦州市钦南区人。民国22年(1933年)考进广东省第十二中学。学习成绩优异。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民国27年与同学潘玉珍等参加国民革命军新编十九师政治宣传队,在钦州北部地区活动,号召民众奋起抗日。民国28年春,地方劣绅因宣传队宣传共产主义而解散宣传队。戴路决意奔赴延安。与潘玉珍、陈宜光、李天球、刘素珍等9人同行,突破重重阻挠,到达陕北解放区,被编入陕北公学学习。民国29年,在陕北公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与潘玉珍结婚。曾任陕西米脂中学校长、陕南行署文教科长、陕西省体委秘书长、南方工委助理顾问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夫妻均在西安教育厅工作,戴路任处长,潘玉珍任副处长。从1954年起,戴路历任中国驻越南海防领事馆领事,驻越使馆一秘,外交部苏欧司、第二亚洲司专员,驻老挝经济文化代表团一秘、参赞,第二亚洲司副司长,驻朝鲜使馆参赞,驻塞浦路斯、乌干达大使等职。
1977年,积劳成疾,继而咯血。不顾病情恶化,把回国治疗的行期推迟了将近两年。在病重期间,把5000元存款交组织作党费。1979年2月中旬,在外交部及使馆人员的再三劝导之下启程回国,在途中病情进一步恶化,抢救无效,2月15日凌晨1时30分于亚的斯亚贝巴逝世,终年59岁。
陈书涟
陈书涟(1920—1987),女。钦州市钦南区人。幼年丧父,家庭生活富裕,但自小常穿土衣衫裙,朴素节俭。在钦州中学初中毕业后,随兄往广州读高中。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学校停课,返回钦州,常阅读鲁迅著作及进步书刊,赞成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决心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洪流,但遭到母亲的极力反对。以绝食表示抗争,终于取得母亲同意。只身北上,历时一个多月,于民国26年12月到达延安,先后在抗日青年训练班、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民国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区党政军委员会、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任干事、秘书等职。
右一为陈书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劳动局保险科科长,劳动部干部司干部处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党总支书记,卫生研究所党委书记、顾问等职。1987年11月10日,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
蒲蛰龙
蒲蛰龙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专著6部。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198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最高荣誉奖优秀成就奖。1991年,美国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杂志称蒲蛰龙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他一生从事的学术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认可,在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1992年获广东省杰出科学家称号。
历任广东省农业实验场场长,中国科学院中南昆虫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教授、副校长、顾问,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国际有害动物、植物、生物防治组织东南亚分部理事,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昆虫学会荣誉理事,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第四届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12月31日在广州因病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