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南师范大学作为申报主体、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戴杰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写生与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从开始申报到成功立项,设定目标是面向全国招收具有一定中国人物画创作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学员。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通过140天培训,其中集中培训25天,考察采风15天,包括线上教学与作品创作、作品收集、装裱与结项展览、画册出版与结项材料整理四个阶段。近三个月的创作实践,超水平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
学员选拔·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师资与教学·名师荟萃出高徒
本项目邀请全国美术界艺术实践经验丰富、艺术视野开阔、艺术技能高超的一线艺术名家组成教学团队。包括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江舟、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王颖生、中国画学院原院长刘庆和、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赞、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任惠中、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张志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海滨、北京画院画家孙震生、天津画院副院长陈治、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银小宾、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罗江、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赵芳等知名专家。
项目课程以面授和线上教学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根据艺术培养个性化、实践性的特点,培训分为三种创作实践形式:课堂教学、现场观摩阶段;深入实地写生、采风体验、收集素材阶段;创作思维引导、专家分析点评与交流研讨阶段。基于良好的师资与授课内容,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优秀学员全程参与培训。除了在云南师范大学进行集中授课外,还到西南联大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筇竹寺、云南美术馆等地方观摩体验活动。项目深入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玉溪市元江县、玉溪市新平县嘎洒镇等民族聚居村落等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实地写生、采风学习,使学员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通过现场教学、画稿汇报及展示、网络平台交流、创作研讨活动等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整合全国优质教学资源,使学员的中国画写生与创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研讨与座谈·共商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发展
学员心声
为期40天的集中授课让我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在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戴杰院长及其团队精心的安排下,这次项目采用了课堂教学与田野采风并行的教学模式,邀请了国内中国人物画领域一线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我在讲座与问答、示范和实践中获得了极为丰富的创作技法,填补了很多理论上的不足,十分“过瘾”。而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使我获得了更多的创作“情感”,团队先后到达彝族、傣族、哈尼族等聚居地区进行采风创作,开展了十分深入的考察,在传统的赶集、宴席、民俗活动中一方面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情感与风采,同时也感受到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同胞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作为亲历者,切身感受到进行民族题材创作的责任与担当。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乐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使来自全国的画家、学者聚集在“彩云之上”,让我们看到国家实施精准脱贫的政策以来,许多少数民族从高原山谷迁居到平原地区,群众生活也有了实质性的改善。基金项目期间的艺术创作成果也将更加有利于云南美术的对外交流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同时也能够使更多画家创作出体现民族时代精神、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神佳作。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画家们积极探索创作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样式,为时代风景泼墨铸魂,让云南风情成为永恒的民族形象。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隋荣钰
集纳精华的教学示范从技术角度增强了我对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突破。各位专家兢兢业业、倾囊相授,感动之余,也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写生课程贯穿我们学习的始终,这为我水墨经验的积累、造型能力的提升、人物精神面貌的传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践储备。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写生的经历,让久未采风的我记忆犹新,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文化、生活、语言和服饰深深地吸引着我,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同时,学员之间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艺术交流和探讨,在收获友谊的同时,艺术思考和观念不断碰撞生发,收获颇丰!
——吉林艺术学院教师崔荣芳
我作为此项目的学员之一,全程参与了培训过程,在此次云南之行的学习中收获很大。深入生活、采风写生,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以及与学员好友的互相交流中,提升了思想上的认知,学习了专业上的知识,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潜心创作,力出精品,在云南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为后期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大家都创作出了优秀作品。培训会结束、创作会完成、展览会落幕,但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这个项目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所有参与者的心中,并在少数民族中国画创作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年画家皮理文
对话戴杰:搭建高水平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人才培养平台
□本报记者黄家馨
中国美术报:请您谈谈申请主持此次项目的初衷。
戴杰:云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写生与创作人才培养”入选艺术人才培训项目是云南省第一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中国画项目。申请这个项目,我们有两方面优势。首先,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自开设美术学专业以来,已为云南省内外培养了2000多名美术教育工作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各地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骨干力量,为国家及地方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其次,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省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艺术家们汲取创作源泉和灵感的宝地。结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申报要面向全国开展的要求,我们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优秀画家集合一起,在云南开展采风、培训,不仅是培养高水平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写生与创作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让大家了解云南民族风情、文化底蕴的重要渠道。
中国美术报:此次培训项目取得了一个怎么样的成果?
戴杰:通过对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作品评析、写生、创作思维拓展、创作语言探索与运用等方面的集中学习,从构图、造型、笔墨语言转换等基本的中国人物画写生与创作元素入手,我们获得切身体会,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创作思维和艺术风格。使学员具备反映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文化特色、人物特征和民族精神的写生创作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学员挖掘素材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写生与创作得到跨越式发展。
中国美术报:通过此次项目,您对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写生与创作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哪些思考?
戴杰:文艺创作者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作品,这便是项目团队、学员们一起走上田野的意义所在。我们之后在教学中也将坚持立足课堂教学、田野写生采风、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持续聚焦少数民族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呈现民族地区更多丰富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
编辑|黄家馨
制作|冯雅颖
校对|安亚静
二审|马子雷
三审|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