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4日,志愿军第50军148师442团1营部队,率先攻入韩国首都汉城。捷报传来,彭总紧紧握住第50军军长曾泽生的手,说:“50军打得好,你指挥得好啊”。曾泽生说了一句话,彭总不高兴了,“训斥”了一顿,而曾泽生却感动得流泪。——《决战朝鲜》在解放战争时期,很多国军将领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减少毫无意义的牺牲,选择了战场起义,回到人民这边。很快,这些部队经过改编,“改旗易帜”成为我军的部队,继续奔向解放全国的战斗中去。
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对于起义而来的部队,为避免不安定因素,通常是要将部队打散,“化整为零”,分派到不同的部队里去。
然而,有一支军队,却没有被拆分打散,而是直接换名字,这就是第50军。后来,这支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更是第一支攻入韩国首都汉城的部队。
据统计,抗美援朝期间,我国一共派出了27个军的志愿军部队,这里面一共有3个军是由原国军部队起义而来,其中两个军是董其武的部队,另一个就是曾泽生率领的第50军。
可以说,曾泽生是当之无愧的猛将!
那么,第50军究竟有什么来头呢?后来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有哪些英勇壮举呢?
-01-勇猛的曾泽生,让鬼子胆寒第50军的前身,是原国军第60军,属于滇军部队,曾泽生此前是云南军阀唐继尧的部下。1937年,曾泽生率部参加了着名的“台儿庄战役”,经过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作为地方部队,装备极差的滇军经常被人看不起。然而,在“台儿庄战役”的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曾泽生亲自到一线督战。看着身边的部下一个个倒下了,曾泽生丝毫不畏惧,而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跟鬼子以命相搏。
这份英勇,连鬼子都为之胆寒,他们说,“自从九一八开战以来,第一次看见如此勇猛的部队”。
-02-朝鲜战场,第50军让敌人畏惧不已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曾泽生多次主动请求参战,最终获得批准,第50军作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6个军之一。
抗美援朝,一共分5个阶段,分别对应5场着名战役,这5次战役,第50军全部参与了。
在第3次战役中,曾泽生始终待在前线指挥战斗,率领部下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王牌部队英勇战斗。即使是在冰雪天气,曾泽生也爬冰卧雪,发扬“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战斗作风,于1951年1月3日,在率部突破临津江之后,全歼英国皇家坦克营整营。第二天,又指挥所部的442团第一个攻入韩国首都汉城。
在第4次战役中,第50军奉命在汉江“修理山”阵地阻击美军第25师。面对美军的坦克和装甲部队,我军没有反坦克武器,50军战士以血肉之躯,与美军展开了拉锯战。在坚持了50多天后,第50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歼敌1万余人,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
这场战斗之惨烈,让敌人心惊胆战。也正是这一战过后,第50军不仅在志愿军中打响了威名,更是使得联合国军畏惧不已,不敢与之正面交战。
-03-打了胜仗被“训斥”,军长却感动得流泪1951年1月31日,彭总以志愿军总部的名义,通令表彰第50军。
在着名军事作家李峰的《决战朝鲜》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彭总紧握住第50军军长曾泽生的手,说:
“50军打得好,你指挥得好啊,我要给你补兵,优先给你们50军换装。”曾泽十分感动,想起自己滇军出身,对彭总说:
“我们尽力了,我们能在兄弟部队面前抬头了。”彭总一听“抬头”两字,忍不住故作生气地“训斥”道:
“这是什么话?不就是起义改编的部队吗,我不也和你一样出身旧军队湘军,我从来没把你曾泽生当后娘养的看待……”听了这番话,对于彭总的真诚和信任,曾泽生感动得当场落泪。
曾泽生流着眼泪,说:
“我们终于向兄弟部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我们起义军也不是吃素的!”
-04-写在最后第50军在朝鲜与美军的英勇战斗,赢得了荣誉与尊严,打出了军威和国威。
曾泽生将军的那句“我们能抬起头了”,又岂止是第50军将士能抬起头了,更是我们中国人在世界面前能抬起头来了!
致敬50军!致敬所有为新中国的强大付出牺牲的英魂!
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曾参加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均取得不俗成绩,面对刚刚建国的中国人民,他志得意满,扬言要速战速决,回家过圣诞节。
然而,他此次的对手是“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两人的交锋,注定精彩绝伦!三场战役之后,彭德怀享誉世界,麦克阿瑟则名誉扫地,他达到了回家过圣诞节的目的,只不过是被撤职“回家”的。
战争中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往往就能取得胜利。
毛泽东说:“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引自《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诸战例中,除客观因素外,指挥战争的统帅的主观指导能力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敌对双方统帅的智慧、经验、韬略和指导战争艺术的竞赛和较量。
志愿军入朝以前,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确定的作战方针是:进到朝鲜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二至三道防御阵地,制止敌人的进攻,掩护朝鲜人民军后撤整顿,并为尔后进攻创造条件。
可是,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进入朝鲜时,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敌军迅速向北推进,已先进占志愿军预定的防御地区,志愿军已不可能抢占预定地区组织防御。在这种情况下,彭总于10月21日决定放弃原定计划,决心以运动战方式歼灭冒进之敌。
同日,毛泽东同意彭德怀的建议,调第66、第50军迅速入朝参战,使志愿军兵力由4个军(第38、第39、第40、第42军)增加至6个军。彭总迅速调整部署,在局部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抓住敌人判断错误、分兵冒进的弱点,充分发挥志愿军善于夜战、近战和包围迂回作战的特长,力争迅速地从被动中夺取主动。
从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在温井、两水洞地区与敌遭遇打响后,彭总根据瞬息万变的情况,适时果断地改变歼敌决心,调整部署,完成战役展开。首歼温井、熙川地区之南朝鲜军,继歼云山之美军,并运用战役战术上的迂回包围,把美军第8集团军打得晕头转向,迫使敌人由疯狂地向北进攻,迅即转变为向清川江以南败退。
为保持下一步作战的主动权,彭总审时度势,于11月5日下令停止进攻追击敌人,结束第一次战役。在特殊困难、被动的情况下,志愿军取得了初战的伟大胜利。
敌军败退到清川江以南后,麦克阿瑟于11月6日命令其远东空军全部出动,企图发动空中攻势来阻止志愿军部队和物资进入朝鲜境内。
经过半个多月对朝鲜北部和鸭绿汇沿岸的狂轰烂诈。“麦克阿瑟这时犯了他军事生涯中最严重的错误,他一方面大大过低地估计了已在北朝鲜的中国人,另一方面又大大过高估计了飞机进行阻止的能力。”(美国小克莱·布莱尔:《麦克阿瑟》)。
因此他错误地“相信全面的空中进攻已达到了其目的”,认为中国军队入朝参战是一种“政治讹诈”、“不堪一击”。他傲气十足地于11月24日由东京飞到朝鲜,命令第8集团军和第10军向鸭绿江、图们江进攻,扬言“战争在两个星期之内就会结束”,他的士兵可以回国过圣诞节。
彭总抓住麦克阿瑟轻狂骄傲的心理,“采取了故意示弱、纵敌、骄敌和诱敌深入”(引自《彭德怀自述》)的方针,造成敌人更大的错觉,迅速、隐藏地调整志愿军的战役部署,引诱敌军进至志愿军预定作战地区。
在敌军发起攻势的第二天,即11月25日黄昏,西线志愿军突然实施战役反击:东线志愿军第9兵团亦于11月27日发起战役反击。由于志愿军出敌不意,又把麦克阿瑟打得不知所措,作为一个统帅他已完全失去自我控制。
11月28日,麦克阿瑟紧急召集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和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到东京开会,决定第8集团军迅速向后撤退,要求“沃克撒往可以最有效保护他的部队的任何地方(仁川或者釜山等等)”,第10军“阿尔蒙德撇至威兴、兴南一线”,然后从海上撤退。麦克阿瑟的“圣诞攻势”很快就被志愿军粉碎,不仅没有夺回战争的主动权,反而完全陷入被动了。
毛泽东从当时政治上的需要出发,要求志愿军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继续组织进攻战役,突破三八线。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令,彭总决心克服一切困难,以西线志愿军6个军和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实施第三次战役。彭总充分考虑到志愿军后方供应线太长,又遭遇敌机的狂轰滥炸,如再前进过远,困难就会更大。为确保战争主动权,彭总经过深思熟虑,确定这次战役采取“稳进”的方针、即突破三八线后,适可而止。
1950年12月31日黄昏,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一举突破三八线。1951年元旦,敌军全线败退,新上任的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中将,为避免他的前任所遭受的打击重演,决心放弃汉城并向汉江南岸撤退。志愿军于1月4日收复汉城。
为不使敌人据守汉江南岸,彭总即令各军越过汉江,向仁川、水原和横城追击。至1月8日,志愿军将退逃之敌驱逐至北纬37度线地区。在胜利的追击中,彭总的头脑非常清醒,认为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大量歼灭敌人。
敌军退过汉江后,李奇微即迅速收拢和整顿部队。为防止麦克阿瑟诱志愿军穷追,再来一次“仁川登陆”,彭总果断地停止追击,结束第三次战役,及时调整部署,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率前指,指挥第38、第50军和人民军第1军团,在汉江南岸组织野战防御,监视敌人,防止敌军反扑;主力则在汉江北岸休整,补充粮弹。
彭总这一很有战略预见的决策得到毛泽东的支持。事实很快证明彭总的决断完全正确。1月15日,李奇微将退逃之敌稍事整顿,即以所谓“磁性战术”,发动了试探性进攻。从25日开始、发动较大规模的全线进攻。
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统帅,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高瞻远瞩,冷静客观地分析敌我情况,巧妙地采取计谋,趋利避害,以已之长,击敌之短。
当然,麦克阿瑟亦谙此道。在其侵朝战争初期,他力排众议,选择和指挥美军第10军在不宜于登陆的仁川港实施登陆,一举成功,使他成为“英雄”。可是,他当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帅彭德怀时,就显得很笨拙了。
麦克阿瑟统率的“联合国军”,是高度现代化、机械化的陆军和占绝对优势的空、海军。而彭总统率的志愿军,当时只有步兵和少量炮兵,行动靠两条腿,既没有空、海军掩护,又没有足够的对空防御武器,完全暴露在占绝对优势的敌人空军的控制之下。
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又加上在朝鲜这样狭长的半岛上,回旋余地太小,按照一般的军事原理和战争理论,志愿军怎么能和高度现代化的进行立体战争的对手进行较量呢?更不要说能战胜敌人了。但是,在彭总的指挥下,志愿军充分发挥近战、夜战、包围迂回的长处,充分发挥指战员勇敢、机智和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的优势,硬使麦克阿瑟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达不到他所期望的目的。
麦克阿瑟遭到第一次战役的打击后,仍骄傲自大,轻视志愿军,认为以绝对优势的空军就可以打败志愿军,遂于11月8日开始实施空中战役,每日出动上千架次的飞机,对鸭绿江及其以南地区狂轰滥炸。他不顾国际间的基本准则,还命令空军轰炸鸭绿江边中国的安东(今丹东市),炸断中、朝共有的鸭绿江桥,企图阻止志愿军后续部队和后方支援物资入朝,并对朝鲜清川江以北所有的交通运输线、城市和村庄、工厂和一般设施进行全面摧毁。
为抗击麦克阿瑟的空中攻势,彭总命令部队完全转入夜间活动。行军在夜间,运输在夜间,拂晓前部队即进入树林隐蔽。志愿军采取各种各样的防空措施,隐蔽地进行战役、战斗的部署调整。这些巧妙的隐蔽行动迷惑了敌人,把麦克阿瑟搞糊涂了,使他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他以为持续了两个星期的空中轰炸袭击使“中国人似乎在全线撒退”,便决定11月24日,即感恩节的第二天为进攻日。
美军地面部队炮火很强,坦克也多,习惯于白天作战,以便于诸兵种协同。他们先是航空兵轰炸、扫射,各种口径的炮火轰击,然后以坦克为先导,步兵紧随其后,实施进攻。
装备处于劣势的志愿军,既无空中支援,也无强大的炮火与坦克支援。彭总就采取一切办法避开敌人的优势与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战役战斗上,采取夜战、近战、白刃战;采取围点打援,从运动中歼灭敌人;从敌人的侧后攻击敌人。
夜间进攻,冲入敌军阵地,使敌人的空军和炮兵都无法支援;和敌人拼刺刀,敌人更怕,拼刺刀不仅只是凭个儿大,更主要的是蒙勇敢与无畏,凭机动灵活制胜;敌人也很怕志愿军从侧后进攻,敌军的火力主要在正面,翼侧是敌人的薄弱部,志愿军抄他的后路,不仅完全打乱敌之部署,而且也瓦解其士气。
当时美国新闻舆论说什么:“中国军队打仗不正规,美国军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不按战斗条令作战的军队。”他们不可能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创造了现代战争条件下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战争奇迹。
在战争中,善于发现敌军作战指导上的错误,并加以利用和扩大,以夺取战争的胜利,这是最高的指挥艺术。彭总就是这样的指导战争的艺术大师。
麦克阿瑟在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陆成功后,没有估计到志愿军入朝参战。彭总发现麦克阿瑟在部署和指挥上的错误后,即利用和扩大他的错误,并建议毛泽东迅速调第9兵团(辖第20、第26、第27军)入朝,向东线长津湖方向开进,担任阻击和攻歼美第10军的任务。
他将原在该方向阻击敌人的第42军主力西调,以集中6个军的兵力,攻歼美第8集团军一部。决心利用美第8集团军与第10军之间留下的巨大间隙,给予麦克阿瑟以有力的一击。为此,彭总再次采取“故意示弱、纵敌、骄敌和诱敌深入”的战术诱敌北进,同时隐蔽地调整部署,克服一切困难,将第38、第42军调至德川、宁远以北地区,集中指向美第8集团军右翼的薄弱而又暴露的部位。
等敌进至预歼地区,于美军开始实施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的第二天,即11月25日的黄昏,志愿军在彭总的一声令下,从德川、宁远地段向敌侧翼突然发动战役反击,迅速包阁歼灭南朝鲜军第7、第8师,将南朝鲜军第2军团击溃;随即令第38军迅速向顺川、军隅里攻击前进,该军第113师一夜急行军70公里,于11月28日晨7时抢占三所里,29日晨又抢占龙源里,将第8集团军一条主要后路截断。
从侧后的突然一击,完全出乎麦克阿瑟意料之外,把麦克阿瑟打得惊慌失措,这时才认识到志愿军的厉害。麦克阿瑟慌忙向华盛顿报告:“投入北朝鲜作战的中国军队是大量的,而且数量在继续增加。打着志愿军或其他旗号进行小规模支援的任何借口再也站不住脚了。我们面对的是一场完全新型的战争”。因此,他的部队“必须由进攻转入防御”。(以上均引自《麦克阿瑟》)。
11月28日,麦克阿瑟命令所有的部队全部后撒。在这个命令下,敌军逃跑式地撤到三八线以南。志愿军各先头部队尾随敌人前进,主力于12月23日通近三八线,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越过三八线,收复延安半岛和瓮津半岛。
彭总这有力的侧后行动,迅速地发展成为致麦克阿瑟大败的一击。麦克阿瑟——这位被资产阶级军界称为“天才的、杰出的军事家”,被志愿军连续的几击,迅速地、全面地败下阵来。
麦克阿瑟遭此大败,极大地震动了美国朝野,也极大地震动了美国的各盟国,使他们大为沮丧和恼怒。因为1950年10月15日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与杜鲁门总统的会晤中,说了很多大话,也打了胜利的包票。
他对杜鲁门说:“我认为感恩节,正规抵抗在整个南北朝鲜就会终止”。杜鲁门提出中国出兵的可能性时,麦克阿瑟回答说:“可能性很小。……我们不再害怕他们的干涉了。”(引自《麦克阿瑟》)。
11月24日,麦克阿瑟在发动进攻时,宣称这次是结束朝鲜战争的最后攻势,可以让美国士兵回家过圣诞节了。麦克阿瑟这些极为自信和乐观的大话,被美国新闻媒介大肆渲染,使这种自信和乐观的情绪笼罩着美国及其盟国。他们都认为战争已胜利在握了。可是,没有几天麦克阿瑟就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打得大败而仓惶溃退,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前大丢其脸。
可是,麦克阿瑟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说“这要归咎于华盛顿的那些人强加给他的特殊禁令”。杜鲁门极为恼怒,但他克制了自己。他说:“我在当时完全可以解除麦克阿瑟将军的职务,我没有这样做,原因是我不希望使事情显得好像他是因为进攻失败而被撤职的。”(引自《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为推卸失败的责任,于1951年3月24日攻击杜鲁门政府。杜鲁门说:“麦克阿瑟已使我没有选择的余地,我再也不能容忍他的这种不服从领导的行为了。”“我已决定他必须下台。”(《杜鲁门回忆录》)。到4月9日,正式决定撤销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撤职命令中写道:“撤销你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总司令和远东美陆军总司令的职务”(引自《麦克阿瑟》),这个撤职命令是4月11日午首先由新闻广播传到东京的。当时麦克阿瑟正在举行午宴,午后才收到正式命令,命令中规定撤职令立即生效。这就使麦克阿瑟无法举行美军惯常的指挥官交接仪式,也无法使他向部队发表惯常的告别演说。而且有意安排他的专机在夜间降落旧金山。
麦克阿瑟对这种不留一点情面,出其不意地撤职送他回家的方式使他“在陆军服役52年后受到了公开的侮辱”像战败的“日本天皇一样名誉扫地”,是非常怒恨的。但是,这是他必然的下场,因为骄兵必败。
抗美援朝出兵,有人说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此战为新中国赢得了几十年的稳定。自此,彭大将军威名远扬,蜚声国际!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2.《彭德怀自述》
3.《杜鲁门回忆录》
4.《麦克阿瑟》
一个好的社会制度,能让一个坏人变成好人;而一个坏的社会制度,则能让好人变成坏人。而前国军中将,后来的解放军第50军军长曾泽生,则用自己一生的经历,诠释了两种制度下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空间。
当时,云南革命的中心,是云南讲武堂。该学堂采用了现代军事教学,聘请日本军官和优秀留日学生作为教官,教学质量极高,是中国南方最好的军校,也是云南省有志青年最想报考的学校。而年轻的曾泽生,也不例外。
1922年,20岁的曾泽生以优异的成绩,免考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曾泽生立志,一定要改变云南乃至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将外国侵略者赶出中国。曾泽生所在的云南省,与缅甸和越南接壤。而这两个国家,早已沦为英国和法国的殖民者,受到帝国主义者敲骨吸髓式的剥削。而英法两个帝国主义国,却丝毫不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吃在碗里看在锅里,无时无刻不想着将自己侵略的触角,伸向云南。
曾泽生明白,如果中国有志青年不努力,自己的家乡迟早会步越南和缅甸的后尘。
理想是性感的,现实是骨感的。在云南讲武堂,曾泽生逐渐意识到,滇军似乎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辛亥革命以后,云南便由滇系军阀控制。其早期,主要由旧军阀唐继尧掌权。相比于革命,唐继尧更注重于经营和扩张自己的地盘。对于唐继尧的胸无大志,曾泽生十分失望。于是他没有等到毕业,而是直接转学到广州黄埔军校。
虽然转到黄埔,但是曾泽生却依然非常失望。1925年,曾泽生调任教导师第二团担任连长。然而他的目之所及,尽是黑暗和腐败。曾泽生事后曾回忆:
一怒之下,曾泽生辞去连长之职,调到北伐军总部工作。据担任曾泽生副官的乔景宣说:
412反革命政变后,国民政府由一个革命政府,彻底沦为一个腐败的买办政权。原本英勇无前的革命武装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堕落和腐化。1928年3月,已经升任第五师军官对少校队长的曾泽生,对此又失望又愤怒。曾泽生不愿再与这支“吃喝嫖赌”成风的军队为伍,因此再次辞了职。
1929年秋,龙云武力统一云南,成为滇系新军阀的代表。对于时局十分失望的曾泽生在龙云的召唤下回到故乡,先后担任滇军连长以及营长。曾泽生并不认为龙云多好,但是在他看来,或许在当时的中国还找不到一丝称为光明的东西。在后来几年,他与红军交战过,和其他军阀打过仗。中国人杀中国人,让曾泽生十分困惑。明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渗入了华北,为何蒋介石还要“攘外必先安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正式打响。虽然云南是距离日本侵略者最远的省份,但在抗战烽火的感召下,南诏大地的各族人民依然群情激奋,纷纷投军。重阳节这天,昆明沸腾了,男女老幼倾巢而出,他们要欢送即将出征的20万抗战将士。其中,龙云抽调地方精锐12个团,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60军。而曾泽生,则担任60军184师105团团长。
作为军人,最耻辱的事就是打内战,祸害百姓。而曾泽生,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会,他要保家卫国。
如今182师和183师被打残了,所能依靠的,只能是曾泽生所在的184师了。在禹王山,60军184师死死防守了19天。而曾泽生,便亲自守卫在这片高地之上。为了抵御敌人的冲锋,曾泽生身先士卒,端起机枪向日寇猛烈扫射。日寇自诩勇猛不怕死,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群云南人更不怕死。
在禹王山战斗中,60军整整打退了日军100多次进攻,最终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赢得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第二年,曾泽生又指挥部队参加了武汉外围的保卫战和南昌战役。1940年9月,日寇占领越南,有从越北直取云南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曾泽生随60军返回云南,而此时的他已经升任184师师长。
1945年,日寇投降,中华民族迎来了光荣的胜利。9月,曾泽生随龙云一同进入云南,接受日寇的投降。10月10日,曾泽生在云南土伦主持了受降仪式。60军进驻,受到越南人民的夹道欢迎,很多老华侨更是热泪盈眶:“重睹汉官威仪!”
越南解放后,厚颜无耻的法国殖民者又要卷土重来。而蒋介石和法国签订了协议,中国军队将于3月撤出,由法军接管越南北方防务。对于法国殖民者的凶残,此时已经升任60军军长的曾泽生早就亲眼目睹、心知肚明。因此他在龙云的支持下做出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给法国人一点颜色看看。
3月6日,法国军舰抢先开进海防港,想要强行登陆。而这,正好给了曾泽生反击的理由。曾泽生一声令下,184师和21师的两个炮兵营用火炮猛烈还击,打死打伤3000多法军。一场炮战下来,法国军舰瘫痪在港内,海军少将摇着白旗上岸谈判。
受降日军又击退法军,60军军长曾泽生终于找到一点国际强军的感觉。然而后来发生的一切,又将曾泽生的信心打到了谷底。
当时的内战爆发,60军接到命令,要直接前往寒冷的东北和共产党打仗。而要去东北,最便捷的方式自然是海路。于是,60军登上了美军军舰,直接前往营口。按说,国民党军和美国人是盟友,理应平等相待。
然而到了船上,曾泽生却感受到了赤裸裸的歧视。按照美国人规定,60军将士必须将武器和人员分开装运。军人的生命就是武器,夺走了武器,和缴枪投降的日军有啥区别。上了船后,所有登船的中国兵都要脱光衣服,用消毒粉喷洒全身,活像给动物消毒。到了这时,曾泽生总算明白了。即使中国已经是战胜国,但是美国人依然不尊重中国人。
国家积贫积弱,中国的国际地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
到了东北,60军驻守于吉林。在与解放军的战斗中,在抵御外侮中神勇无敌的60军,却屡战屡败。滇军将士只想保家卫国,根本就不想打内战。而曾泽生最引以为傲的184师,则在海城发动起义。这次起义,对曾泽生打击极大。
60军不想打内战,曾泽生因此受到了其他中央军将领的歧视和排挤。而60军,也被其他部队称为“60熊”,受尽了羞辱。而蒋介石呢?秉承门户之见,歧视杂牌军。装备不给换,连粮食也不给吃。例如和每天白面白米的新七军相比,60军吃的尽是黄豆。排挤、歧视、分割、监视,让曾泽生和60军将士万分气恼。几经挣扎,曾泽生最终在1948年秋下定决心——反蒋起义。
1948年10月17日,曾泽生率60军撤出据守的长春东半部,开往九台,正式起义。60军起义,削弱了国民党在长春的城防力量,东北“剿总”郑洞国在其影响之下,也带领新七军放下了武器。长春,兵不血刃的和平解放。这次起义,开创了解放战争中迫使敌军整军起义的先河,也让辽沈战役出现了根本性的逆转。
随后,60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而曾泽生继续留任。从此他也由一个国军中将军长,成为了人民的军长。为了协助改造50军,党派出大量革命干部,协助曾泽生工作。
按照共产党改造国民党起义军队的方针,出身旧军队的50军逐渐产生了质的改变。原本,50军的军纪并不好,扰民害民之事屡有发生。但是在共产党的改造下,50军官兵终于明白,什么叫人民与军队的鱼水之情。曾经粗声粗气的军汉们,对老百姓说话和气了。曾经喜欢到处闲逛的兵痞们,学会了严守军纪,不出大门半步。有时候,50军官兵还会主动帮助人民,为百姓们出力。
曾泽生欣喜地注意到,曾经对军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老百姓,竟然开始亲近军队。因此曾泽生在自传中写道:
蹉跎了一生的曾泽生逐渐意识到,他一直想要寻找的光明,似乎已经近在眼前了。
1950年9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一心要为人民立功的曾泽生,主动请缨,要求将50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入朝参战。对此,毛主席欣然允诺。
1950年10月25日,50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入朝参战。从这一天起,50军所面对的,将是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的国际大战。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50军能打赢吗?
在第一次战役中,50军并没有打好。由于不熟悉地形,也没有朝语翻译,因此没有抓住敌人的主力,放跑了本该围歼的敌人。
在志愿军总部的会议上,彭德怀将同样放跑敌人的38军狠狠地骂了一顿。原本,曾泽生以为自己也会受到彭总司令的批判。当令他脸红的是,彭德怀似乎对他非常客气。曾泽生明白,响鼓不怕重锤。彭德怀不骂50军,说明你还不是重鼓。
38军是第四野战军的王牌,50军曾是起义部队,而且还是杂牌军,难免被忽视。到了第二次战役中,50军再次出现失误。虽然遇到敌军主力,但是发现敌军拥有太多坦克而没有敢打。
失机就是失利,这一场“败仗”让曾泽生羞赧万分,甚至一度提出要去38军当一个小兵。但是最终,曾泽生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心理建设。他相信自己手下的将士,50军打了那么多硬仗,云南子弟能打日本人,就一定能打赢美国鬼子。
到了第三次战役前前夕,曾泽生亲自主持誓师大会,面向首都北京,将士们举着钢枪宣誓,一定要和美帝国主义血战到底。
知耻而后勇,在零下三十度的低温中,曾泽生亲自脱掉棉裤,无惧冻伤,带领全军数万将士趟进冰冷的江水中。在汉城议院,50军将士与英国皇家坦克营相遇。而这一次,50军的将士再也没有拉胯,而是以血肉之躯,扛着炸药包和爆破筒,从四面八方冲向敌军。到了天亮,50军全歼英国重坦克营,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数天后,50军和39军一同杀入汉城,成为第一批解放汉城的志愿军部队。
这场胜利,让曾泽生扬眉吐气,“60熊“从此成为“50勇”。随后,曾泽生被请到志司,受到了彭德怀的亲自嘉奖。彭德怀还许诺,一定要给50军优先补充苏式装备。彭德怀的语重心长,让曾泽生热泪盈眶。在国军序列里,50军从来都是当炮灰,吃的最差,装备最低劣。而在志愿军,曾泽生终于感受到,什么叫上下一心,什么叫做平等。
到了第四次战役,50军领命防守汉江南岸,阻止美军进攻。这次战役,可以用凶险异常的来形容。李奇微集中了“联合国军”所有的主力,进攻50军和38军据守的阵地。50军不仅没有装备优势,连人数优势都没有。
但在这场背水之战中,面对着敌人10路围攻,50军硬是超额完成了防守任务。在50多天的防御战中,共计歼敌1.1万人,摧毁敌人坦克70多辆,击落敌机15架。防守任务完成后,50军又全身而退,可谓是一场大胜利。经历恶战,曾泽生不无得意地说:“我的部队还是很能打的嘛!”
当时,志愿军有种说法,说50军是共产党的脑袋、国民党的技术。共产党的脑袋是讲革命意志坚定,不怕苦、不怕死、顽强作战;而技术,则是在防御作战中擅长修建工事,正确配置兵力火力。50军,继承了中国军队最优良的传统和基因,是山地防御战和反坦克战的专家。
可以说,曾泽生所率领的50军,已经由曾经的杂牌军,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志愿军王牌军。
1951年4月,曾泽生受到了毛主席的召唤,前往中南海述职。毛主席的和蔼、宽厚给曾泽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更让他惊讶的,毛主席惊人的记忆力。对于汉江南的血战,毛主席不仅能掌握大兵团作战,而且对小分队的作战也了如指掌。他后来回忆道:
毛主席或许看出了曾泽生的紧张,他勉励道:
回到家中后,曾泽生告诉夫人李律身:
到了朝鲜,曾泽生天天泡在军队,与战士们交朋友,向他们学习。旧军队讲究尊卑上下的旧习,从此一扫而空。
与此同时,曾泽生还嘱咐妻子,让他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给人民:“我们的财产是旧社会投机得来的,应当交还人民!”就这样,曾泽生将自己在云南的土地和铺面全部捐给了云南省政府,专门用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1954年,曾泽生从朝鲜凯旋回国,并再一次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谈话结束后,曾泽生鼓起勇气,提出了自己一个深思熟虑的请求:
对于曾泽生的请求,毛主席欣慰地笑了笑:“曾军长要求入党,说明你已经有了共产主义的觉悟嘛!”
然而毛主席又顿了顿:“你最好还是不要加入共产党。”曾泽生听了,感觉有些不理解:“难道共产党不容我的过去吗?难道我读马列的书读少了?难道我深入群众还不够深入?”
事实上,毛主席早就将曾泽生看作是人民的一份子,但是为了统战需要,曾泽生作为党外人士的作用更大。自从这次谈话后,曾泽生坚定地信守一个责任:“不入党比入党作用更大”。因此他更加倾心于祖国统一事业。他向往着有一天,当祖国实现完全统一,自己就能实现入党的理想。
1955年,曾泽生被授予中将军衔,其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代表。1968年,曾泽生因身体原因辞去了50军军长一职。1973年,曾泽生因病在北京病逝。很可惜,曾泽生至死没有实现加入共产党的夙愿。
在曾泽生的自传中中,他一直感谢共产党把他从半睡眠状态里唤醒,从仿徨的歧途中引入正道,从死的暗影里救出来并且得到了光明。虽然曲折了数十年,但是曾泽生依然找到了自己人生应有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