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针对部分守摊子“不想为”、方法守旧“不会为”、担心出事“不敢为”的“混混干部”现象,湖北郧西县搭建领导干部日常考核管理平台,通过GPS定位、工作轨迹研判等对领导干部进行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促使作风转变。
近日,湖北省郧西县涧池乡一村干部在做计划生育工作报表时,消极怠慢,一拖再拖。这名干部还谎称自己一直在城里办事,没有精力做报表。该乡通过郧西县“领导干部日常考核管理平台”上的GPS定位、工作轨迹研判等功能,判定这名干部办事拖拉,把其作为“磨洋工”典型案例在全乡进行了通报。
在郧西县领导干部日常考核管理平台上,清楚地显示着今年以来全县干部的作风治理情况。制度运行以来,该县618名领导干部先后向平台报送工作实绩近40万条。
干部出工不出力现象亟待整治,密织日常工作监督网
“这些‘混混干部’的存在,主观上与少数领导干部思想认识滑坡、纪律意识松弛、服务意识淡化有关,客观上与监督不严、监督不实有莫大关系。”刘学华说,针对此类现象,只有加强日常管理,让“混混干部”们无处藏身,才能形成“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干事氛围。
今年以来,郧西县搭建领导干部日常管理信息化平台,将全县67个县直单位、18个乡镇618名领导班子成员纳入管理范围,以“手机+电脑”为载体,逐步形成“每天上报、两级管理(县委和单位分层管理)、三大机制(日常报送提醒、日常监督问责、综合分析研判)”的操作模式,密织了一张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监督网”。
平台运行以来,郧西先后通报了5名考察中不坚持原则的考察员,诫勉了7名因领导压力执行土地审批程序不严的国土干部,对某单位党政正职闹不团结的2名当事人给予了免职处理。另外,各乡镇也陆续通报了一批作风不严不实的“混混干部”。
每天通过手机上报工作日志,习惯坐机关的干部纷纷沉入一线
“上午到规划院、水电局协调支持土门镇关帝庙村美丽乡村建设事宜,并到实地察看;下午到人社局沟通解决单位一人员‘吃空饷’问题。”12月4日,郧西县农办主任严慈理忙完一天的工作,及时拿出手机填写工作日志并上报。
在郧西,县直单位、各乡镇(场、区)党政主要领导每天都要通过手机向信息平台报送当天的工作情况。
干部平时做什么,绩效如何?过去,由于没有有效的抓手,无法衡量和把握。今年,郧西县委组织部探索推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工作台账”,以“一天一记、一月一报、一年一评”等“六个一”的形式让领导干部建起一本“明白账”。但这本账由领导干部平时自己填、组织部门年终审,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
每天上报日志,不干实事就没法向组织、群众交代。小平台让从前一些习惯坐机关的干部坐不住了,纷纷沉入一线;许多领导干部也借这个平台甩开膀子大胆干,以“有为”来赢得群众的信任。
据统计,今年全县乡镇、各局领导干部在“千名干部进万家访民情保平安促发展”活动期间共走访群众6.2万人次,化解信访积案61件,化解矛盾纠纷2000多个,解决实际问题1.3万个,一大批民生项目快速推进。
日常考核不过关一票否决,释放“有为才有位”新信号
今年9月,该县又出台了《郧西县干部问责暂行办法》,把坚持原则不够、执行政策搞变通、独断专行致班子不团结等9种不敢为、乱作为情形作为问责内容,用固化的制度严防不良作风反弹。
如何破解“考察不实”、在千军万马中选到群众真正需要的“良将帅才”?郧西县依托领导干部日常考核管理平台,准确掌握领导干部平时的工作业绩。郧西县委组织部一改过去单一的任前考核办法,建立起“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任前考核”“三位一体”考核评价体系,其中日常考核占50%、年度考核占30%、任前考核占20%。
今年初,郧西县直一单位领导职位出现空缺,县委组织部在综合分析研判中,一位拟任人选因为日常考核没过关,被直接否决。
刘学华坦言:“选好人、用准人,是干事成事的关键。我们将顺应干部工作信息化的要求,深化日常考核管理,建好建强领导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