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鄂州市地图,湖泊众多、水系丰富。只见中部一条玉带自梁子湖而起,穿城而过,蜿蜒绕过传统村落,润泽沃野良田,注入长江奔腾东去。
这条玉带,便是长港河,是梁子湖汇入长江的唯一通道,全长47.47公里,又称“九十里长港”。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港河地处平原湖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沿岸水土肥沃,滋养了各类种植、养殖业——仲夏时节,荷花飘香;金秋十月,稻浪翻滚;河塘中的武昌鱼欢腾跳跃;农文旅融合发展吸引各地游客走进田间地头、畅享碧波蓝天美景……
近年来,鄂州市聚焦控源截污、水系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16项重点工作,开展长港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画卷在鄂州大地徐徐展开。
鄂城区杜山镇先台村坐落于长港河畔,河流将村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分。62岁的渡工刘国华一声吆喝,将渡船划到对岸,接上村民,再摇桨调头,动作一气呵成,3分钟就划了个来回。“村小学和村卫生室都在北岸,开车绕桥而过少说也要15分钟,这个渡口方便了村民往来,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刘国华说。
先台村党总支副书记姜维介绍,以往沿岸旱厕、猪圈众多,对河水造成了极大污染,如何让村民理解并支持治理工作,村“两委”下了很大功夫。端上一杯茶,走进一间屋,拉家常、讲好处、说方案,大家一户跟着一户拆掉了旱厕和猪圈。如今的先台渡口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渡口”,村史长廊、文化广场、百姓乐园、文体中心沿岸而立,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共助乡村振兴,绘制出美丽乡村新画卷。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依托“中国武昌鱼之乡”的品牌优势,鄂州市创新养殖模式,建设各类水产产业园,持续擦亮水产“金字招牌”。在湖北海大种业武昌鱼育种中心,4座养殖车间内6套内循环水处理系统不间断工作,100余个养殖池内正孕育着团头鲂、鳜鱼、小龙虾、螃蟹等10多个种类的水产品。
“车间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可大幅减少尾水排放,还能提升育种效率和质量,确保育苗在最佳环境中生长。”该育种中心技术经理臧晓磊介绍,已育种成功的团头鲂“华海1号”较本地品种更有生长优势,亩产增长30%,存活率提高20%,已在多地推广养殖。
吴国胜曾经营一家湖上餐厅,2016年,为响应长江大保护号召,他拆掉湖上餐厅,带着锅碗瓢盆上岸,可他始终忘不掉靠水吃饭、依湖而生的日子。2023年,他联合几位股东,创立湖北省三山湖养殖专业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从水产养殖发展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好水出好鱼,三山湖水质好,生长出来的水产品质优,养鱼的初衷是让食客品尝到优质食材;想让武昌鱼走出鄂州、走向全国,还得研发、加工更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吴国胜说自己终究还是离不开三山湖。
要发展更要保护,为推进鄂城区渔业绿色发展,鄂州市积极推动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项目,以“优水稳产”为总体目标,以“稳产优先、治理为主、保障为要”为水体治理思路,保障排水水质达标,污染负荷得到有效削减,实现目标区域“水清、产稳、景美、人和”。目前,长港镇小流域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正在建设,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届时可负荷5000亩养殖池塘的尾水处理。饮水思源,长港河养鱼富民,鄂州人民也在产业发展中回馈这条“母亲河”。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来到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与村民代表亲切交谈,留下殷殷嘱托:我们的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1年过去,峒山村的水更清了、山更美了,村史馆、乡愁记忆馆、乡愁学堂等各类场馆也成功唤起人们的乡愁记忆。
“当我路过这片水杉林时,塘中的荷花香气扑鼻而来,树影婆娑,让我的心瞬间静了。当时我就决定:就是这里了!”峒山村村民陈川在一片水杉林中找回了他的乡愁。2022年,陈川辞掉上海的工作,成为峒山栖客露营基地负责人。
最初,大多村民对这名返乡创业的“90后”并不看好。抓好周末经济、注重亲子体验,靠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新颖的营销思路,陈川撬开了鄂州及周边城市的市场。春赏花、夏采莲、秋摘果、冬围炉,捡鸡蛋、收稻谷、挖红薯、打糍粑,每周末营地都会吸引200余人前来游玩。“那些当初不看好我的村民,现在路过我的营地,也会竖起大拇指,说这么多年没见过峒山村停过这么多车。”陈川说,得到村民认可是他身为峒山村村民最自豪的时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悠悠长港河畔,美好期盼正在成为“景美、民富、产业旺”的现实图景。乡村新颜倒映水中,船桨一划,与山水交融,恍如一幅优美的水墨画,这是鄂州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美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