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基层治理;新型城镇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浪潮蓬勃兴起并得到迅猛发展。相比较而言,农业的投入产出率过于低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加之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城乡之间差别呈现扩大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下,城市的发展势头愈益强劲,而乡村社会则日渐衰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广大农村迅速兴起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务工大潮。而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青壮年的离乡进城,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加剧,于是逐渐引发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突出问题:村民自治制度难以有效运行,村干部队伍严重弱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堡垒作用难以发挥,农村留守群体问题日渐突出,从而使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当前我国农村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空心化”使村民自治制度处于空转状态
(二)大量农村精英进城使村治主体严重弱化
(三)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堡垒作用难以发挥
(四)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日渐突出
城镇化浪潮冲击导致乡村社会日益衰败,从而使各种农村社会问题日渐突出,最集中地表现为留守儿童问题和留守老人问题(近年,随着女性农民工数量的逐渐提升,留守妇女问题相对前些年有所缓和)。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2.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二、当前农村社会治理走出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二)采用多种措施办法,优化乡村治理主体
第一,吸引农村精英返乡建设新农村。解决“空心化”问题并非是要动员广大进城务工农民重新返回农村,而是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鼓励一批农村精英返乡建设新农村,从而优化目前的乡村治理主体。四川省遂宁市近年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结合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积极吸引外出务工的优秀人才回乡建设家乡,在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上取得了双重实效。在2013年10月开展的村级党组织班子换届工作中,从全市当选的220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来看,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回引99人担任书记,较上届回引人数增加28%。各县(区)通过在外出流动党员集中地召开村级党组织换届“招贤引能会”“换届职位推介会”等形式,吸引在外务工经商优秀人才回乡参选。通过面向社会公选,回引外出务工经商人才,选拔了411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才进入村党组织班子。换届后,班子年龄、文化、性别结构实现合理搭配、逐步优化,为全市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长远建设奠定了基础(11)。
第三,把塑造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优化,还必须把塑造新型农民作为核心问题来抓。这是因为,归根结底,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最终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此,必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力度,注重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民,用文明风尚熏陶农民,提升广大农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农村民间组织的培育,积极开展各种民间组织活动,以此来锻炼和提高留守村民的自治能力,使他们走出一家一户的小圈子,逐渐学会站在共同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有助于培育他们的公共精神,还可以丰富农村的组织资源,为实现乡村社会的良好治理积累社会资本。
(三)创新基层党建制度机制,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第一,要打破农村新党员发展的瓶颈制约,创新党员发展的制度与机制。为了破解当前农村新党员发展难、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党员发展少和村级组织后备干部缺乏的难题,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雅安市荥经县天凤乡党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该乡专门组建了一个青年人才党支部,其主要职责是按照乡党委部署,统筹指导村党组织发展青年人才党员工作,有计划地重点培养农村青年人才中的积极分子,并通过青年人才党支部直接发展农村青年人才加入党组织。这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创新举措。此项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开展之中,已表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并且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良好反映。
第二,要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不久前我们在仪陇县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四川省在2016年年底村干部换届过程中,实行了两项激励政策:一是从优秀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干部的激励政策,给予其中的优秀者事业编制,实行重奖重用;二是从村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些政策措施在基层党员干部中产生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导向。不过,基层的领导同志同时又表示,这些激励政策的力度还不够大,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前一项激励政策的实施结果,全县总共只有5个指标;而后一项激励政策实施下来,全县只有1个指标。因此,基层的党员干部热切希望加大此项政策的激励力度,建议把从优秀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干部这个政策长期化、制度化,并且在每届任职期中也能够增加一次奖励机会。同时,还建议把从年轻村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指标适当增加,并把选拔对象的年龄适当放宽到40岁。
(四)构建全社会支持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农村留守群体问题
近年,农村留守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影响越来越广泛,解决问题的紧迫性也越来越突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乃至留守群体自身等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一致,构建一个全社会的支持保障体系,这样才有望取得切实可靠的效果。
第一,加强对农村留守群体的关爱和保护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必须看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是农村留守群体问题产生的最核心的原因。因此,政府必须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步伐,解决附加在城乡二元体制上的各种资源和利益分配问题,如就业、就学、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等,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拥有同等的机会,这才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过程中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其次,随着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增大,二元户籍制度就可以逐渐转向一元户籍制度,这样,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就可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13)。这是革除城乡二元体制弊端,进而有效解决农村留守群体问题的关键性制度措施。再次,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等制度的完善和创新,逐步缩小城乡差别,降低农民工及其家属进城居住的经济成本,促进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转变。同时,政府还应尽快完善各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特别要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农村留守群体紧迫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公共服务项目,切实保障留守群体的各项权益。
第三,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群体的实际困难,也离不开农村留守人员的积极努力和相互配合,因而也需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动作用。这就应当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方面,需要基层政府以及村自治组织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法治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农村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加大偏远山区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净化农村社会环境,提高农村留守群体的安全感。同时,要加大力度净化学校及社区的文化环境,开设一些图书室、活动室和娱乐场所,以方便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学习和娱乐,尽量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农村留守人员的普法教育和维权宣传工作,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并且,村自治组织还可以帮助他们组织起来,开展一定范围内留守家庭之间的互助活动,在留守群体间构建新型互助关系,充分发挥留守群体互助组织在情感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能动作用,做到保持经常沟通,及时发现问题,遇到困难共同商讨解决,提高其互助和自助的能力,从而减轻留守群体面临的各种压力,进一步增强他们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实际能力。
注释:
(1)国家统计局:《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国发展门户网,2017-04-30。
(2)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新华网,2013-05-10。
(3)于建嵘:《农村留守群体:问题、根源与对策》,《社会政策研究》2017年第1期,第97-111页。
(5)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人民网,2013-05-10。
(6)(7)《农村65岁以上留守老人达2000万老龄化高于城市》,《京华时报》2011年10月5日。
(7)徐勇:《新世纪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长江日报》2005年11月24日。
(8)任中平:《成都市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经验与价值》,《党政研究》2014年第5期,第73-79页。
(9)任中平、王菲:《基层协商民主的经验、价值与启示--以成都市青白江区芦稿村为例》,《党政研究》2015年第4期,第84-89页。
(10)周前进:《尴尬:矮子当中选高破局:能人回乡赶考--结合村党组织换届,遂宁积极回引人才》,《四川日报》2010年7月27日。
(12)厉以宁:《农村改革:关键在于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中华建设》200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