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广西2023年定向选调生招录考试在南宁举行。这是广西持续开展定向选调生招录工作的第13年,其中2017年从国内重点高校招录定向选调355名,2019年增至503名。
1周理:在瑶山深处结智慧之果
今年伊始,周理已驻村期满,并卸下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棠村驻村第一书记的职务,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他用智慧改变瑶山的事迹,仍在流传并继续发挥着影响力。
周理,贵州人,2017年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考取广西定向选调生。2021年,他选择到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棠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初到古棠村,群众以为他是来“镀金”的。周理花两个月走完了九分石头一分地的古棠村14个自然村(屯)32个村民小组。
琴榜屯村民持续9年修通6公里“天路”的故事深深打动他:原来路不通,村民下山到乡里赶集市,得走4个多小时;村里东西卖不出好价钱,买大件家具都犯难,姑娘外嫁不回头,外来媳妇熬不住苦常常出走,小伙子买摩托车只能骑到山脚下寄存亲友家,爬山路回家……这类“路困”故事,伴随着周理沿“天路”登上琴榜屯山顶,360度俯瞰山海苍茫,心旷神怡之际,他有了主意。
周理从中提炼出“当代愚公”故事,通过各级媒体报道,凝聚琴榜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成一股开创新事业的力量,新修成一条通往琴榜山顶的“千步石梯”,并把劳动过程编成“剪刀山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民族团结一家亲》《瑶家迎客歌》等,激励古棠村奋勇开拓乡村振兴事业。期间,周理经常参与农事,牵牛犁地、播种、分株等样样在行,与古棠村各族群众打成一片。
在筹资修路、水、网、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周理与村“两委”班子众志成城抓产业振兴,贵妃鸡、佛手瓜、黑皮瓜、种桑养蚕、养蜂酿蜜等系列产业落地见效,古棠村268户脱贫户984人人均年纯收入破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在琴榜山脚下,周理发动群众,分别种50亩油菜花、向日葵,30亩格桑花、野菊花,分别在三月、七月、八月、十月绽放,花海美景让琴榜成为马山新晋打卡地,并入选第三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
驻村的日子里,周理被村干部形容像山里的蜜蜂一样忙得“脚不沾地”。群众繁琐小事,一丝一缕,在他心里都是天大的事。2022年春节,村民潘晓强因疫情原因居家隔离而老人急用药治病,周理得知后开车到县城买药,深夜送到潘晓强家。这样的暖心事一桩桩,至今仍让受益村民心存感激。周理还聘请来自江西、广西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到古棠村服务,并创办古棠(村)小学足球队,让各族学生圆了踢球梦。
如今,周理踏上了新征程,古棠村也在党的二十大的精神指引下,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途上。
2李静:在隆林苗岭写青春之歌
2018年,李静从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考取该年度广西定向选调生,成为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干部。2020年4月,她主动申请到隆林各族自治县克长乡大庆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哪里有需要,李静就出现在哪里。在村里,李静带领群众修建村屯道路、水利渠道、文娱广场等;为留守儿童修建“明德书屋”,组织“山村‘心’世界夏令营”;探索发展“文农旅”一体项目——马海坝千亩油菜花项目、林下养鸡场、生态养猪场,结束村里“零产业”的历史。李静一副不知疲倦的模样,让群众不由竖起大拇指感叹:“这普通话标准、清爽活泼的姑娘,真的是来为我们做事的。”
“说句心里话,你任职了以后我们真的才知道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一位村民跟李静说。
2021年1月27日,有“高原孤岛”之称的大庆村龙科响屯上寨通水泥硬化路。寨里76岁的杨阿王拉着李静的手说:“现在路修这么好,我都舍不得死了,要穿着最美的新衣裙走走新路,出去看看。”
原来,全寨17户96人因路致贫,留守在村寨的杨阿王,身子骨越来越弱,以为再也走不过村口陡路。如今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老人又活跃起来了。
这样的感人细节,一场场叠加,让李静感受到当初选择来苗族山村驻村的价值与意义。
2022年6月1日,驻村2年2个月后,她又转到苗族群众聚居的者浪乡么窝村担任第一书记。么窝村,位于隆林县城西郊9公里,可远眺县城,县城居民爱散步到么窝水库,登山看县城夜景。
眼下,李静正带着么窝村群众,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优质山水茶资源及多民族风情融合等特色,开发打造集“生态+民族风情”旅游观光、养生竹林、百亩油菜花、运动健身步道为一体的么窝村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么窝村的民族特色饭馆、民宿,观景台、路与灯等基础设施正在推进建设,一个乡村旅游打卡点正在应运而生。
驻村3年,李静手机保存了10000多张照片,真实记录了工作的一个个画面。
“这是青春该有的模样。”面对多姿多彩的一张张灵动的影像,李静说。
3邓桂娟:在泗水苗寨“摘”星辰
泗水村小岩底苗寨陈东家,推开二楼窗户可见星空璀璨,大地上的梯田波光粼粼,星星与月亮倒映水中,风吹过,波光动,大地与星空,层层叠叠,连绵远去,浑然一体……看到这些历届干部打造的美丽乡村,初来乍到的陕西姑娘邓桂娟深受感触,坚定信心要为泗水村更富更美做新贡献。
2019年邓桂娟从清华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考取广西定向选调生,成为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一名干部。2021年3月,邓桂娟到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泗水村任驻村工作队员兼村党组织书记助理。驻村以来,邓桂娟利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专业优势,给村民科普新冠疫苗接种与健康等医学知识,连最难说服的一些群众,都被她做通了工作;帮生病的村民联系医院医生、11次请医学专家到村里展开义诊;深入帮助结对监测户——吴汝财夫妇与孙子杨镇远一家,多次登门家访、送医送药还帮干农活,劝小杨返校完成义务教育并考上中专;连年带全村党员跨省到湖南韶山、贵州黎平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参与策划并主持了泗水村打泥脚少数民族运动会、落蔸节、乡村阅读季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邓桂娟深知泗水村苗胞过去上山求生存,苦难如登天,耕作一年到头难温饱,星空再美也没空闲欣赏。打工潮兴起,青壮年纷纷外出,乡村萧条,打泥脚、落兜节等传统民俗活动也日渐冷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政策相继实施后,自治区卫健委先后派3批驻村干部9人到泗水村,团结当地各族干部群众,推进政策落地,泗水村罗汉果、百香果、红米、辣椒、禾花鱼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知名度日渐提升。2021年CCTV-17录制、播出24分钟专题节目《金秋梯田喜事多》,邓桂娟出境做产业发展经验介绍,为泗水村旅游发展再添火。
泗水产业兴,颜值升,村民渐渐回村发展。2019年陈东回村把自家吊脚楼改造成全村第一家民宿,成为泗水村第一个“贩卖”星空与大地之美的吃旅游饭人。
“我家民宿4间房5个床位,落篼节时不提早预订都没房。”陈东说。
如今小岩底苗寨夜色,路灯亮起来,弯弯曲曲的公路如金银色腰带环绕着,灯光如闪闪星斗,堪与星空比美。
邓桂娟从小岩底的实践得到启发,为泗水各屯差异化发展谋划了不少对策。岩新组有了停车场,白石组新建了文化活动场所,寨陇文化活动中心在新建。
纵使换届在即,邓桂娟与同事们仍四处奔忙,继续为泗水村的振兴书写新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