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始于清末。光绪十八年(1892年),汉阳制铁局(为汉阳铁厂筹建时之称)附设化学学堂,为国内首批职业学堂之一。光绪二十九年官立实业学堂兴起,至宣统元年(1909年),汉阳先后开办实业学堂4所、师范学堂3所。
民国六年(1917年),北洋政府在汉阳开办陆军部汉阳兵工专门学校。民国十二年私立训女中学曾设致知师范班。武昌甲种工业学校并入省立第二中学后,于民国十八年定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民国二十五年,汉阳县立中心小学附设木工、园艺职业班。1945年,汉阳县立初级中学内附设简易师范班,1946年,简易师范班从县立初中分出,在青石桥潜修堂内设立汉阳县简易学校。
汉阳解放初,私立汉口明信会计学校设汉阳分部。1952年,汉阳翻砂厂培训班改名为“二一二”工人技术学校,为市属技工学校之始。1958年,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在汉阳设立武汉桥梁工程学院。
60—70年代,汉阳职业学校有所发展,有各类职业学校9所。1960年,汉阳区开办综合师范学校,1962年停办。1963年,全国城市职工教育座谈会召开后,汉阳先后办有武汉市饮食服务学校、武汉市商业学校、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等。1964年,汉阳航运技工学校、武汉市物资储备学校在汉阳兴办。1965年,钟家村中学办半工半读纺织班。1972年,武汉市机械工业技工学校在七里庙开办。1973年,铁道部在汉阳开办铁路桥梁学校、铁路桥梁技校。1979年,武汉市民用建筑学校在二桥东村创办。
1981年后,调整中学教育结构,汉阳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市三十二中开办幼师职业班;六十一中、两湖中学、汉阳造纸厂子弟中学、琴断口中学先后办起职业高中班;钟家村中学、拦江路中学、国棉一厂子弟中学办电视中专班。1983年,汉阳区科协面向社会开办技术短训班之后,社会力量办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1984年10月,湖北省广播电视学校迁入汉阳。1985年市业余体校设于玫瑰园,后更名为武汉市体育运动学校。1986年,两湖中学改为武汉市第五高级职业中学,市商业委员会在第二商业学校基础上创办武汉市商业服务学院。1989年,市三十二中职高部分迁入七里庙新校址,建成汉阳中等职业专业学校;拦江路中学改为武汉市第八高级职业中学。1991年,武汉市财政学校在汉阳永安堂建新校舍,随后建成迁入。1993年,市三十七中办初级职业班,设服装、烹饪专业,招收难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1995年,汉阳中等职业专业学校易名为武汉市技术监督学校。至1995年,区内职业教育学校发展到20所,在校学生15614人,专职教师1356人。其中区属职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3183人。
1996年9月起,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区内各类职业学校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武汉市财政学校开办高等职业教育班,武汉船舶工业学校改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汉阳职业教育逐步向高级职业教育发展。同时,社会力量办学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区内办有武汉东方艺术工程学校、武汉人才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0年,汉阳地区有各类职业学校21所,其中中专学校9所,技工学校6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高等职业学校2所。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19454人,专职教师1090人。
二、职业学堂
清末,汉阳先后开办过7所职业学堂,主要为农、工、商、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汉阳农务学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创办,开办4年,首届学生毕业后停办。
汉阳师范学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经费来自庚子赔款捐,堂长为徐福田、赵俨威。
汉阳府师范学堂,汉阳府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庚子赔款捐创办。次年,易名阳夏师范学堂,额定学生40名,开办1年后改为汉阳道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改办成完全师范学堂。民国建立后,遂停办。
汉阳测绘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办,民国建立前停办。
汉黄德道初级师范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汉阳、黄州、德州三府联合创办,校址汉阳城内三槐岭,当年有106名学生毕业。宣统二年(1910年),设2个班,学生100人,教职员23人,其中教员19人。
汉阳商业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提学使高凌霨筹建开办,经费源于学务公所府署津贴及学费收入。民国建立之前停办。
阳夏农工中学堂,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阳夏高等小学堂改建,校址汉阳凤凰山,开办时学生120人,教职员15人,其中教员8人,堂长黄嗣东、黄庆勇、吕宣东,首届学生毕业后即停办。
三、中等专业学校
汉阳地区中等专业学校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90年代发展较快,学校专业涉及工业、商业、贸易、城乡建设、广播电视、体育、财会等,且学校规模扩大,在校学生1000人以上的6所,省部级重点学校5所。
(一)武汉船舶工业学校
武汉船舶工业学校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校址月湖街艾家嘴。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中南兵工学校,后更名为武汉机械制造工业学校、武汉机械工业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84年复办,定名为武汉船舶工业学校。设船舶制造等专业,学制4年。1995年,有学生2516人、教师143人;1998年,学校改名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在校中专学生3179人。2000年,有中专学生1429人。
(二)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始建于1963年,由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局创办,校址琴断口街黄金口二村43号,占地面积8.6公顷。“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办,1973年复办。学校开设轻工分析、机械装备、包装装潢、财务会计、印刷工艺5个专业,后增设光电技术、生物工程及制药、电子商务等专业,学制4年。2000年,学生795人,教师58人。为市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和省级重点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负责人易小虹。
(三)武汉市第二商业学校
武汉市第二商业学校1963年创办,原名为武汉市饮食服务学校,1973年定名为武汉市第二商业学校,集中专、技校于一体,校址墨水湖路48号,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隶属于武汉市商业委员会。设有烹饪、餐旅服务与管理、制冷、摄影、商业营销、商业企业管理等10个专业,学制4年。为国家商业部、湖北省商业厅的培训基地。1985年,中专学生458人,中专教师95人;1986年为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附属中专。2000年,学生1316人。校长张志勇。
(四)武汉市城乡建设学校
1979年12月,武汉市住宅建设总公司在二桥东村开办武汉市民用建筑学校,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机械专业。90年代初,武汉市城建委将所属武汉市城市规划学校、武汉市城市建设学校与该校合并,组建武汉市城乡建设学校,校址仍在汉阳区二桥东村66号。校园占地面积5.4公顷,总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1995年,学生1509人,教职员175人,专职教师89人,开设专业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装饰、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施工、物业管理。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建设部培训资质二级单位。2000年,学生1037人,教师68人,校长方崇明。
(五)湖北省广播电视学校
(六)武汉体育运动学校
武汉体育运动学校前身为1964年开办的武汉市中心业余体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3年复办于新华路体育场。1985年5月定名为武汉体育运动学校,为体育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武汉市体委,校址迁汉阳区玫瑰园路3号。学校有标准田径场,足球训练场,室内标准篮球场,25米六道室内温水游泳池,乒乓球馆,建有水上运动中心,网球场,射击靶场及综合训练馆。设有篮球、排球、足球、游泳、乒乓球、射击专业,学制4年。2000年,学生1439人,教师33人。199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七)武汉市财政学校
武汉市财政学校前身为武汉市会计中等技术学校,隶属武汉市财政局。20世纪50年代中期定名为武汉市财政学校。60年代前后停办,1979年恢复,1985年在校学生520人,专职教师60人。地址汉口百步亭1号。90年代初,在汉阳区永安堂特2号新建校舍,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1992年迁入新址,规模扩大,开设有财政、税务、企业财务会计等专业,学制4年。该校为湖北省重点职业教育学校和国家级重点职业教育学校。2000年,学生2256人,专职教师95人。兼职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校长杨远震。(图22-7)
(入)武汉市铁路桥梁学校
图22-7武汉市财政学校
武汉市铁路桥梁学校隶属国家铁道部,由大桥工程局主管,1973年开办,校址鹦鹉大道桥机新村2号。设有桥梁设计、桥梁建筑等专业,学制4年,面向全国招生。2000年,学生1961人,教师82人。
(九)武汉经济贸易学校
武汉经济贸易学校1995年开办,设计算机应用、财务会计专业。学制4年。2000年,学生664人,教师51人,校址永安堂特1号。行政负责人彭旺生。
四、职业院校
(一)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前身为民国三年(1914年)创办的武昌甲种工业学校,民国十六年并入省立二中,为省立二中二部,不久改名省立三中高中工科。民国十八年,从省立三中分出独立成校,定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制3年,设有染织、土木、化工、机械4科。抗日战争时期,迁往鄂西宣恩,后并入省立职中高工分校,学生学习、食宿均为公费。1946年,迁回汉阳月湖堤原址复课,春秋两季招生,当年秋季学校有土木5个班,机械4个班,应用化学4个班,学生491人,全为男生,应届毕业生114人,教职员52人,经费由省财政厅支拨。1949年3月,学校设有13个班,学生347名。该校被省教育厅评定为学风尚好,成绩甲等。建国前,共毕业1000余人,毕业生多分至纺织工厂,后多数成为湖北、武汉工业部门技术骨干。武汉解放后,更名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工业分校,1949年9月迁至武昌。
(二)武汉桥梁工程学院
1958年秋,为“继承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技术经验”,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在武汉长江大桥汉阳桥头附近创办武汉桥梁工程学院,设桥梁工程专业,为4年全日制单一专业的本科学院。由大桥局局长彭敏兼任院长。办院初期,教职工36人,后增至78人,其中教师43人,多为工程技术人员。建有教学楼6304平方米,有图书2万余册,教学设备价值14.5万元。学院参加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1958—1961年共招学生421人,培养本科毕业生298人,其中180人留用铁道部大桥工程局。1962年停止招生,1964年该学院撤销。
(三)武汉市技术监督学校
1981年,汉阳区进行高中教育结构改革,市三十二中试办幼师职业高中班,1985年更名为武汉市幼儿师范汉阳分校,学生270人。同年8月招收旅游职业高中班,后增设计量专业。1989年,职教分部从三十二中分离迁入舒家湾特1号新校址(今墨水湖北路199号),成立武汉市汉阳区职业中专。设幼师、长度计量和化工食品质检3个专业。1991—1995年,设计量与测试技术、计算机及应用、卫生检验、涉外财务会计、幼师等专业,并与高等院校联办实用英语短训班、自修大专班,设微机专业和涉外财会专业。计量专业在湖北省内招收中专委培生。1995年,更名为武汉市技术监督学校。1997年,开办中专班,招收中专生82人。学校占地面积扩大至23353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714平方米。1998年,通过省级示范职校的评估验收,成为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1999年,试办综合高中(学制4年,前3年为普高,发高中毕业证;后1年为职业教育,发中专毕业证)。2000年,汉阳区教育局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该校与五职高、八职高合并为武汉市技术监督(集团)学校,后定名为武汉市第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00年,在校学生964人,教职工93人,专职教师78人。学校历任校长:董海斌、萧学恒、邹政辉。(图22-8)
(四)江汉大学汉阳分部
1983年,撤销位于鹦鹉大道189号的市七十三中,改办江汉大学汉阳分部,设会计统计系,有计划统计、财务会计2个专业,招收3年制职大专科生。实行“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的办法,面向武汉地区招收高中毕业生。1993年财务会计确定为市级重点专业。1998年,江汉大学汉阳分部撤销。
(五)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于1985年11月由武汉市教委批准成立筹建,1986年正式招生,隶属于武汉市业商委员会,是一所以培养商业、饮食服务业专科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址汉阳区墨水湖路48号。该校招收武汉市应届高中毕业生,实行收费走读,学院设有中国烹饪、餐旅企业管理2个系,开设中国烹饪、餐旅企业管理、制冷与空调专业,有14个教研室和8个实验室,为商业部饮食服务培训中心。90年代,学院围绕市场需要办学,与商业企业联合办学,增设美发美容、中西面点制作、酒店管理等专业,成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技术示范学校。1998年烹饪教育专业设本科教育。同年,在校学生920人,其中本科34人,教职工265人,专职教师13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0人。2000年,在校学生1868人。学院历任行政负责人傅鸣皋、吴玉梅(女)、黄仁才。
图22-8武汉市技术监督学校校舍
(六)武汉市第五高级职业中学
1985年,两湖中学办工艺装潢职业高中班。1986年,改建为武汉市第五高级职业中学,市三十二中旅游专业职高班并入。校址洲头二村61号,学校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48平方米。设有旅游服务、商业服务、美工3个专业,至1995年,学校发展成为以旅游专业为重点的综合性职业高中,设旅游、商业、美工、烹饪、珠宝首饰专业,实行“2+1”板块式办学(学生在校学习2年,社会实习培训1年),为市旅游局定点培训单位。2000年,在校学生478人,教职工73人,专职教师56人。同年,并入武汉技术监督学校,组建成武汉市第三职业教育中心。
(七)武汉市第八高级职业中学
1985年,拦江路中学开设财会电视中专班,招收学生70人,之后,又开办职业高中班,设服装工艺、商业经背等专业。1989年,更名为武汉市第八高级职业中学。校址拦江路23号。校园面积7049平方米,建筑面积3943平方米。1991—1995年,开办4年制职业中专,设计算机及应用、电工技术专业,职业高中增设汽车修理与驾驶技术、城管、保安专业。1993年,武汉市第六十一中学所属职业高中部并入该校。1998年,在校学生为513人。2000年,在校学生减至130人,教职工40人,其中专职教师30人。同年,汉阳区教委整合教育资源,该校并入武汉市技术监督学校,原校舍改办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初中部。
(八)武汉国棉一厂高级职业中学
1983年,武汉国棉一厂子弟中学开办家用电器电视中专班。1987年,中等教育结构调整,改办高级职业中学,定名为武汉国棉一厂高级职业中学,设电器纺织和纺织机械专业,校址汉南路70号。1990年,改设服装制作、机电专业。1995年,在校学生减为2个班61人,专职教师17人,当年停止招生。
(九)武汉市东方艺术工程学校
武汉市东方艺术工程学校为民办学校。由湖北美术学院离休教授汤麟与武汉生力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定联合创办。1997年正式招生。校园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设装饰、装潢、工业产品造型、雕塑与陶瓷、实用英语、电脑绘画,学制4年,校址垸子湾特1号。2000年,在校学生40人,专职教师9人。
(十)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1998年湖北省教育厅决定:以武汉船舶工业学校为基础创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船舶制造业专科人才,同时附设中专部。院址铁桥南村2号。学院占地面积32.5公顷,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1998年,首届招收专科学生279人,专职教师140人,其中副高级职称教师29人。2000年,在校学生2608人,专职教师163人。(图22-9)
图22-9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十一)武汉市人才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武汉市人才职业中学专业学校属民办学校。山武汉未来人才开发研究中心于1998年筹建,为武汉市教委审定认可学历教育合格学校。学制3年,设物业管理和保安2个专业,校址龙阳大道68号,学校负责人雷世斌。
(十二)武汉工贸学校
武汉工贸学校属民办学校。1996年开办,校址七里庙舒家湾70号,学校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40平方米。2000年在校学生244人,专职教师10人,校长席裕骧。
五、技工学校
汉阳技工教育最早为清末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周恒顺机器厂分别开办的技工培训班(校)。建国后汉阳技工教育发展较快,80年代前后,辖区一些大中型企业,如武汉国棉一厂、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汉阳钢厂、武汉水泵厂等先后办职工大学或技工学校,特别是武汉市有关委、办、局和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等在汉阳办技工学校,涉及专业多,成为全市技工教育的重要基地。
(一)军政部汉阳兵工专门学校
民国六年(1917年),北洋政府创办陆军部汉阳兵工专门学校,附属于汉阳兵工厂,该厂总办刘庆恩兼任校长。学校一、二期学生毕业后多数留厂服务,也有学员到沈阳兵工厂、太原兵工厂工作。民国十一年因无经费停办。民国十四年7月复办,经费由厂方支付。设制机、制药2科,由于保送生过多,乃增设选科。次年,国民革命军进驻武汉,学校更名为武汉国民政府汉阳兵工专门学校。民国十七年,改为国民政府军政部汉阳兵工专门学校,制机、制药2科亦改为造兵、制药2科。人员配备有教务长、各科教授、教官、助教;设有训育处、文书注册股、出版印刷股、图书仪器股。造兵科有学生56人,制药科37人。学生毕业分至兵工署及全国各兵工厂。民国二十二年该校迁往南京。
(二)“二一二”工人技术学校
1952年,汉阳翻砂厂工人短训班改办为工人技校。1953年,湖南中南湘中初级技术学校并入,定名为“二一二”工人技术学校,校址高公街。学校面向全国招收初中毕业生,以培养4级技术工人为目标,学制2年,设车、钳、铣、磨4个工种,按苏联中等技术学校教学大纲与计划办学,采用苏联课本进行教学,1957年停办。建校至停办,该校毕业学生数百人。
(三)武汉市商业技工学校
武汉市商业技工学校始创于1963年,初为武汉市商业学校技工部,1966年停止招生,1968年撤销。1972年复办,分设为武汉市第一、第二商业技校,分别隶属于市第一、第二商业局,1985年两校合并,以第一商业技校为基础,组建武汉市商业技校,校址洲尾正街30号。学制3年,开设财会、营销、烹饪、服装等工种。2000年,学生365人,教师64人。校长黄维民。
(四)武汉市民用建筑技校
武汉市民用建筑技校前身为1963年武汉市房地产管理局所办武汉市房地建筑技工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9年复建,与武汉市民用建筑学校共设于二桥东村66号。有泥工、木工、水电安装、机械修理4个专业,学制3年。1983年隶属武汉市住宅建设总公司,后隶属市城建委,1990年有学生102人,教职工74人,教师40人,校长方崇明。
(五)武汉市有色金属集团技工学校
武汉市有色金属集团技工学校前身为1964年创办的市物资储备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8年重建,更名为武汉市冶金工业技工学校,隶属市冶金局,校址汉阳大道429号。学制3年,培养电工、钳工。1985年易名为武汉市有色金属公司技工学校,1995年易名武汉市有色金属集团技校,有在校学生428人,教师38人;2000年在校学生193人,教师32人。
(六)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
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隶属于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其前身为1972年开办的武汉市机械技工学校,校址七里庙舒家湾70号,校园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专业设置有机床数控技术应用、电工电子技术、模具工艺与制作,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技术、服装设计与制作,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电线电缆等专业,还开办有机床数控技术应用高级班,招收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实施2年定向培养。校内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2000年,有在校学生628人,教职工84人,其中,专职教师31人。
(七)武汉市汽车工业技工学校
武汉市汽车工业技工学校由武汉市汽车工业公司于1979年创办,校址动物园路附2号。设车、钳、冲压、冷作、焊接等专业,学制3年。1985年有在校生410人。2000年有在校学生80人,教师6人。
(八)湖北省航运技工学校
湖北省航运技工学校于1964年创办,隶属湖北省航运管理局,“文化大革命”初曾一度停办。学制3年,设船舶加油、水手专业。1973年,选址马沧湖117号(后改为336号),重建为湖北航运学校。1990年,有在校学生307人,教职工117人,其中专职教师48人。2001年,该校与湖北汽车学校、湖北交通学校合并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汉阳原校址成为新学院西区,并保留湖北航运学校称谓。
(九)武汉铁路桥梁技工学校
武汉铁路桥梁技工学校始建于1984年,隶属于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五桥梁工程处,1985年迁至汉阳五里墩。开设桥梁施工驾驶、桥梁建筑专业,学制3年。1990年在校生501人,教职工91人,其中教师52人。
(十)武汉市第一轻工业技工学校
武汉市第一轻工业技工学校于1963年由武汉市一轻局兴办,后隶属于武汉轻纺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校址琴断口二新村特1号。1998年在校学生367人,其中2年制学生66人;教职工50人,其中教师38人。2000年有在校学生155人,教师14人。
(十一)武汉市城市交通技校
隶属于武汉市交委,校址动物园路19号。设汽车驾驶、汽车修理、冷作、铆焊、精加工等专业,学制3年,1985年在校学生642人,在培学员250人,教职工200人,其中教师104人。1998年在校学生651人,教职工191人,其中教师87人,
六、短期职业培训学校
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创我市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决定》中规定,技术工种招收对象原则上都应经半年以上职业培训,短期职业技术培训教育在汉阳开始出现。同年,汉阳区科学技术协会面向社会开办7个技术短训班,后区民盟、区民进等民主党派亦相继开办8个文化技术班。所办学校(培训班),涉及服装、电子、理发、烹调、速记、电工、水产、油漆、化工、文秘、打字等工种。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常年招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颁布实施后,社会职业培训由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按规定加强规范管理。因经济、生源等原因,此类学校开办、关停变化较大。至2000年全区各类职业培训学校达40余所,累计培训4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