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县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根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申报工作的通知》(豫工信办数字〔2022〕158号)工作安排,现将我市开展2022年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试点示范内容

围绕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聚焦“数字领航”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方向,遴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详见附件1)。

二、申报要求

(二)企业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申报。各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审核上报。市属单位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申报。

(三)对于已列入前期同类试点示范的项目或仍在示范期的项目不可重复申报(“数字领航”企业方向不受此限制),未建或在建项目不可申报。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方向不接收仅购买产品但未进行实质性合作的项目。

(四)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对试点示范申报书进行评审,遴选认定符合要求的项目开展试点示范。试点示范期为2年。

三、报送方式

联系人:冯俊鹏

附件:1.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

2.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申报书(“数字领航”企业方向)

3.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申报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方向)

4.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申报书(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方向)

5.2022年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推荐项目汇总表

2022年8月15日

附件1

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试点示范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切实做好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的组织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领域行业领航标杆,充分发挥价值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国内企业开展转型实践明确路径。遴选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引导企业构建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能力体系,不断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深化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应用,赋能千行百业。

二、试点示范内容

(一)“数字领航”企业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鼓励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企业总结提炼贯标经验成果,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导向、原则和要求,系统开展战略转型、管理变革、流程优化、技术创新和数据开发利用,深化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系统性构建、运行、优化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能力体系。

1.面向数字化供应链的新型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参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指南》(报批稿)国家标准,开展数字化供应链网络设计、计划优化、多元化采购寻源、订单协同、智慧物流、仓储管理与供应链金融,推进数字化供应链全程追溯、风险预警与安全管控,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平台为依托的数字化供应链网络体系建设。

2.面向智能产品设计与服务的新型能力建设。鼓励企业推动人工智能、5G、智能传感、数字样机、AR/VR/MR、自适应检测等新技术与工业产品融合应用,开展产品仿真建模、协同研发、数字验证、在线调优、预测性维护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等智能产品设计与服务,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优化与价值挖掘。

3.面向生产制造数字孪生的新型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以柔性制造系统、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制造与智能管控,依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生产设备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提升生产设备数字化管理能力,推进基于数字孪生的关键设备数字化改造、上云用云、运行管理与绩效改善,实现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的互联感知、虚实映射、精准控制与预测优化。

4.面向数字化转型的数据管理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围绕数据战略、数据治理、数据架构、数据应用、数据安全、数据质量、数据标准、数据生存周期等方面开展数据综合管理,充分挖掘数据创新驱动潜能,开展基于数据模型的高效运营管控、创新研发生产、智能运维服务,打造企业数字化管理驾驶舱,实现业务全过程的数据集约化管控与生产管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5.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支持两国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围绕产业、标准、人才培养、示范园区等领域开展合作,增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能力,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互联互通,提升中高级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职业技工的智能制造技术和管理能力,发挥示范园区带动作用和地区辐射作用,培育完整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三)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鼓励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建设面向重点行业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重点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和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解决方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

6.面向重点行业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聚焦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领域,鼓励建设面向重点行业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平台在垂直行业的应用,推动技术融合应用、数据价值挖掘、金融模式创新和组织管理变革等,提升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制造业要素效率。

7.面向重点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聚焦制造资源集聚程度高、产业转型需求迫切的区域,鼓励建设面向重点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平台在产业园区等“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落地,为政府提供基于平台的“双碳”监测、安全监管、企业画像、精准招商等监测监管型或综合管理型赋能服务,为企业提供基于平台的备品备件管理、集采集销、评估监测、产融合作等公共型或专业型赋能服务。

8.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平台+5G”“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平台+数字孪生”“平台+设备上云”等领域,鼓励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建设技术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平台解决企业特定技术领域痛点问题,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场景的应用,降低高技术门槛和试错风险,促进专业应用的规模化复用。

三、申报条件

(三)申报条件。对于已列入前期同类试点示范的项目或仍在示范期的项目不可重复申报(“数字领航”企业方向不受此限制),未建或在建项目不可申报。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方向不接收仅购买产品但未进行实质性合作的项目。

四、申报程序

(一)申报。企业准备申报材料,填写申报书(申报书详见附件2、3、4),经推荐单位核审、签署推荐意见后,提交至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

(二)评审。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拟支持的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三)公示。对拟支持的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日。

(四)认定。经公示无异议的,认定为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试点示范期2年。

五、工作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推荐单位要充分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遴选工作,结合本领域或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遴选方案,精心筛选和组织具有良好基础和特色的企业申报试点。

(二)严格标准,务求实效

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事求是,真正把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上有特色、有示范意义的企业推荐上来。

(三)部门联动,统筹推进

各推荐单位要加强与有关联盟协会的沟通、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选出典型,联合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附件2

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申报书

(“数字领航”企业方向)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盖章)

推荐单位(盖章)

申报日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

一、申报企业基本信息

(一)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名称

组织机构

代码

单位地址

所处行业

□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煤炭□电力

£轻工□纺织□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

□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建筑

□物流及采购□其他______

联系人

姓名

职务

手机

传真

E-mail

入选试点示范情况

(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数字化转型领域试点示范的名称、年份、项目名称)

总资产(万元)

负债率

信用等级

上年销售(万元)

上年税金(万元)

上年利润(万元)

企业简介

(发展历程、主营业务、规模、行业地位、市场销售等方面基本情况,不超过400字)

真实性

承诺

我单位申报的所有材料,均真实、完整,如有不实,愿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章:

公章:

年月日

推荐单位

同意推荐该单位申报2022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单位公章:

二、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情况

(1)企业数字化能力

1.技术能力

1.1贵公司现有工业设备总数为____台/套,数字化设备比例是____%;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____%,设备联网率____%,工业设备上云率为____%。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具体接入及管理的工业设备类型及数量,可兼容的工业协议种类等)

1.2.公网网络总带宽为____Mbps,使用新型网络技术包括(包括但不限于5G、TSN、NB-IoT等)____。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具体网络应用技术等)

1.3平均每年用于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入比例为____%,现有IT技术人数为____人,所占比例为____%。软件中,国产软件所占比例为____%。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具体国产软件开发与应用情况等)

1.4采用了哪些软件系统?【多选】

□研发设计类软件(□CAD□CAE)

□产品管理类软件(□PLM□PDM)

□生产管理类软件(□MES□APS□QMS)

□生产控制类软件(□SCADA/DCS□DNC/MDC)

□经营管理类软件(□ERP□FM□HRM)

□供应链管理类软件(□WMS□CRM□SCM)

□协同办公类软件(□OA办公)

□平台类软件(□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

1.5是否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评估:□是□否

是否开展了DCMM等级评估:□是□否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级为____,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等级为____。

1.6是否实现各部门数据全面贯通?(□是□否),已对哪些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应用?(□研发数据□生产数据□供应链数据□销售数据□客户数据□其他数据_______)

1.7是否自行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否)如是请填写:工业模型数量____个,APP数量____个,平台开发者人数____人,注册企业用户个,服务企业数量____家。

平台是否融合使用国家标识解析系统?(□是□否)。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具体禀赋的工业机理模型、具体的工业APP类型、具体服务的工业企业类型,平台提供了什么产品或服务等)

1.8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领域核心软硬件技术获得的专利数量______个,获得的软著数量_______个。牵头编制的数字化转型领域国家级标准_______个,行业级标准_______个。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具体的专利、标准情况等)

1.9是否具有设备和数据接入安全防护手段:□是□否

是否具有数据安全防护:□是□否

是否具有代码安全防护:□是□否

是否具有应用安全防护:□是□否

是否具有访问安全防护:□是□否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具体的系统安全情况等)

2.业务能力

2.1哪些业务环节已实现数字化转型,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

□供应链管理□仓储物流□质量管控□运营管理

□运维服务□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其他____)

2.2已经具有以下哪些业务模式创新,包括(□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

2.3是否已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是□否)已经建立协同合作机制的供应商有____个,下游客户____个。基于供应链协同实现物流成本降低____%,仓储成本降低____%。

补充说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业务场景数字化转型方案说明)

3.管理能力

3.1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水平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否属于“一把手”工程:□是□否

是否具有明确的数字化转型规划:□是□否

是否有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企业决策制定:□是□否

补充说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决策等情况)

3.2企业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是否设立数字化部门:□是□否

是否设立CIO等数字化管理岗位:□是□否

是否建立了数字化人才培养方式和制度:□是□否

是否具有数字化绩效(KPI)考核:□是□否

是否具有独立信息公司:□是□否

3.3企业数字化文化建设情况

企业上下员工是否认同数字化转型愿景:□是□否

企业上下是否具备数字化工作氛围:□是□否

4.转型成效

4.1企业经济效益

亩均产值_______万元。

年总成本_______万元,年人力成本_______万元。

4.2企业质量效益

核心产品名称___________,核心产品质量合格率为___________%,

核心产品平均寿命___________年。

4.3绿色安全效益

是否具有能源数字化管理系统:□是□否

是否具有安全生产监测管理系统:□是□否

清洁能源的用量占综合能耗比重为___________%,废物回收利用率___________%,目前连续安全生产天数为___________天。

补充说明材料(介绍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成本、质量、效益、绿色、安全等方面变化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经济效益提升、重点产品质量参数提升、绿色安全生产水平提升等)

(2)数字化转型技术情况

(3)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情况

(选择数字化转型成果突出的特定工业场景,介绍5个技术实力强、业务模式优、管理理念新、质量效益高的典型应用案例,包括但不限于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

(4)数字化转型辐射带动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对内带动企业各部门、各工厂复制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对外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产业园区和县域经济发展等)

(5)数字化转型下一步发展计划

(包含但不限于规划设计、推广应用、产业合作、商业模式拓展等,限2000字)

(6)数字化转型重点事件响应能力

(包括但不限于六稳六保、绿色“双碳”等)

(包含但不限于资金投入产出情况、人员投入和组织设置情况等)

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专利、获奖证书及其他申报书中出现过的证明材料(复印件)

说明:1.请用A4幅面编辑,双面打印并胶装。

2.正文字体为3号仿宋体,单倍行距;一级标题3号黑体;二级标题3号楷体。

4.申报书中需根据实际情况添加目录(粒度应至少达到三级,并包括证明材料细分目录等内容)。

附件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方向)

一、企业贯标基本信息

企业两化

融合管理

体系评定

证书编号

(二)企业贯标基本信息

申报示范的新型能力建设领域

□1.面向数字化供应链的新型能力建设

□2.面向智能产品设计与服务的新型能力建设

□3.面向生产制造数字孪生的新型能力建设

□4.面向数字化转型的数据管理能力建设

新型能力

名称

围绕所申报的新型能力建设领域,填写企业当前阶段重点打造并形成的信息化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力的名称:

新型能力建设的地址

起止日期

企业新型能力建设简述

(对拟推荐示范企业的信息化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的创新性和示范性进行简要描述,不超过400字)

二、企业贯标基本情况

(一)企业两化融合、两化融合管理的总体现状和水平

(二)企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需求分析(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战略转型的迫切要求、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差距分析、打造新型能力的迫切需求)

(三)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创新性(在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管理变革、流程优化、技术升级和数据开发利用方面发挥作用的机制创新与模式创新)

(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可推广性(贯标经验与做法的示范意义及推广价值、推广可行性、推广范围,以及企业在贯标评定结果采信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和进展)

三、企业新型能力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一)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力识别和打造的方法和路径(企业当前阶段急需打造和形成的重点新型能力,对应的量化指标和提升目标,以及企业识别和打造新型能力的主要过程、做法和经验)

(二)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在新型能力识别与打造的不同阶段,战略、管理、流程、IT、技术、设备等各类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

(三)企业打造新型能力的主要成效(新型能力量化指标的提升情况、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情况)

四、企业新型能力建设的下一步计划

企业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要求,进行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建设的下一步计划(企业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需构建的新型能力体系、下一步拟重点建设的新型能力及量化指标、新型能力建设与提升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计划)

企业专利、获奖证书及其他证明材料(复印件)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申报书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方向)

一、企业和项目基本信息

(一)中方企业基本信息

组织机构代码/三证合一码

省市/区

(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市场销售等方面基本情况,不超过300字)

(二)德方在华企业基本信息

中文

英文

(三)合作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申报单位

中方合作单位

德方合作单位

项目合作领域

□产业合作o□标准化合作o□示范园区o□人才培养合作

项目负责人

单位

座机

项目地址

项目起止日期

项目投资

(万元)

(对拟推荐试点示范项目的创新性和示范性进行简要描述,不超过400字)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述

(二)项目实施的先进性(与项目实施前的效果比较,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较,目标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三)项目实施的可推广性(示范意义及推广价值、推广可行性、推广范围)

三、项目合作基础

(一)项目合作进展

四、下一步实施计划

(一)下一步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计划

(二)项目实施预期目标

(三)项目成长性分析

附件4

(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方向)

一、申报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组织机构代码

基础情况

是否属于完成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验收的项目□是□否

是否属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是□否

试点示范

领域

□面向重点行业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面向重点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限1000字)

(一)申报单位情况介绍

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市场销售等方面基本情况。

(二)申报单位核心竞争力介绍

真实性承诺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申报材料

(1)平台基本信息

平台名称

建设主体

投资金额

建设方式

□自建

□合作共建

请注明合作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aaS基础设施

□租用

请注明服务商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台能力介绍

1.平台资源管理能力

1.1工业设备数量

□可连接的工业设备/产品/产线种类及数量:______台/套

其中,运行设备______台/套;加工设备______台/套;

行走设备______台/套;其他设备______台/套

(运行设备包括:采矿设备、化工设备、冶炼设备、电力设备、建材设备、动力设备、仪器仪表等;加工设备包括:机床、机器人、电工、电子设备、轻工设备等;行走设备包括:工程机械、农林机械、物流设备、交通设备等;其他设备包括:安全生产设备、污染防治设备等)

公有云连接设备______台/套;私有云连接设备______台/套

基于公有云的工业设备日运行数量:______台/套(指每日上传实时运行数据的工业设备数量)

□工业协议兼容适配数量:______种。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具体接入及管理的工业设备类型及数量,可兼容的工业协议种类等):

1.2工业模型数量:

□工业模型数量:__________个

其中,研发仿真模型___________个;业务流程模型___________个;

行业机理模型___________个;数据算法模型___________个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具体禀赋的工业机理模型):

1.3平台开发者数量

□第三方开发者注册总数:______个

□第三方活跃开发者数:______个(活跃开发者为每月至少登陆1次平台且对平台的工具或者环境进行调用的开发者)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每类开发者具体调用了什么工具包、算法模型和微服务):

1.4工业APP数量

□工业APP数量:___________个

其中,自研工业APP数量_________个、生态伙伴工业APP数量_________个;基于平台开发的工业APP数量_____个、传统工业软件云化APP数量____个

□工业APP种类:

安全生产___________个;节能减排___________个;

质量管控___________个;供应链管理__________个;

研发设计___________个;生产制造____________个;

运营管理___________个;仓储物流____________个;

运维服务___________个

□工业APP月活跃数量:___________个(指当月有用户访问或者调用过的工业APP数量)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具体的工业APP类型):

1.5服务工业企业数量

□注册企业用户数:______个

其中,工业企业数:______个,付费工业企业数:______个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具体服务的工业企业类型,平台提供了什么产品或服务):

2.平台应用服务能力

2.1提供解决方案能力

□覆盖的行业数量:___________个

(行业分类包括煤炭/黑色金属矿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医药、纺织、家电、食品、烟草、轻工、机械、汽车、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电子、电力、热力和燃气、建筑业、农业、服务业)

□覆盖的领域数量:___________个(领域数量是指安全生产、节能减排、质量管控、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仓储物流、运维服务九大重点领域)

□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数量:_________个

(有效解决方案指解决方案之间不能有交叉,边界清晰,例如A行业供应链管理、B行业供应链管理、C行业供应链管理,只能认定为1个有效解决方案)

运用以下技术:

5G□、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工业AR/VR技术£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提供解决方案列表,详细介绍5-8个解决方案情况,包括解决的痛点问题、部署方案、预期推广效益等):

3.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1战略保障机制

□平台是否被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中:□是□否

□平台是否为独立公司运营:□是□否

□是否主导举办过平台、工业APP、工业大数据创新竞赛:□是□否

3.2安全可靠水平

□具有设备和数据接入安全防护手段:□是□否

□具有数据安全防护:□是□否

□具有代码安全防护:□是□否

□具有应用安全防护:□是□否

□具有访问安全防护:□是□否

□平台核心软硬件技术获得的专利数量:___________个

□平台核心软硬件技术获得的软著数量:___________个

□平台是否融合使用国家标识解析系统:□是□否

3.3投资回报潜力

□企业研发投入: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投资回报率:___________%

□企业已上市或已获得VC/PE投资:□是□否

补充说明和分类详细介绍(具体的平台安全以及投资回报情况)

(3)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案例和效果

选择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的几个特定工业场景,如设备管理优化、研发设计优化、运营管理优化、生产执行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供应链协同优化等,介绍不少于2个平台解决方案功能及其在具体用户企业中的应用案例:

(4)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落地情况

描述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地方落地情况,包括地方政府合作、区域企业整体上平台等情况:

(5)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架构

(包含但不限于平台业务框架、功能架构、技术架构、实施架构等)(限2500字)

(6)工业互联网平台下一步发展计划

(包含但不限于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产业合作、商业模式拓展等)(限1000字)

(7)其他说明材料

附件5

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推荐项目汇总表

推荐单位(盖章):

序号

单位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1.推荐项目按优先级进行排列;2.推荐项目数量不能超过规定上限

THE END
1.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本文回顾了中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的三次重要发展阶段,从四大门户的崛起,到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的繁荣,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关键事件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巨头的创立,淘宝、支付宝的诞生,以及双十一购物节的火爆。随着移动支付、打车软件的普及,互联网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持续https://blog.csdn.net/changruihe/article/details/108856240
2.二简述“互联网+”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更多“二、简述“互联网+”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相关的问题 第1题 简述生物群落的概念及涵义。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简述传感器的概念及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简述期间费用的概念及构成。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简述期间费用的概念及构成。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点击查看https://www.shangxueba.cn/wangke/4JGE7EWR.html
3.互联网发展历程简述互联网已融入日常生活并且正在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梳理和总结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对于识别和判断其后续发展趋势、分析和预测其带来影响、迎接各类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对各阶段的特点进行简要说明并对当前所处阶段进行了重点阐述。[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0fd3bede4fe1a69793b51.html?q=C/N&uorg=999999
4.中国人寿财险发展历程简述基础知识中国人寿财险在转型过程中,将重心逐渐从传统保险向互联网保险、科技保险等新型保险转移。这一转型的背景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通过这一转型,中国人寿财险成功地拓展了新的市场,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中国人寿财险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历史。从成立到转型,中国人寿财险始终保持着快速https://www.shenlanbao.com/zhishi/5-588169
5.2022年自考28052儿童发展复习资料自考摘要:许多自考生正在备考2022年自学考试。自考课程的试卷遵循一个原则,以自考教材大纲为主,参考辅导资料为辅。下文是希赛网自考频道整理的2022年自考28052儿童发展复习资料,供各位考生参考。 自考复习需要重视考试大纲,考试命题是围绕大纲来的,所以复习一定要紧扣考试大纲,再结合考试大纲来弄懂重点、难点、疑点。因为考试大https://m.educity.cn/zikao/352667.html
6.简述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历程简述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历程 近几年在汽车领域最火的是什么呢?是车联网。 但,车联网到底是什么?它要最终实现怎样的结果?它又经历过什么? 这是无人知晓的未来,而且是消费者最关心的结果。 细数车联网诞生,从2009年开始,大致到今天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是“安防车联网”到之后的“后装车联网”到“手机互联车https://www.yoojia.com/wenda/1194988.html
7.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全球互联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商用以来迅速拓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而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提供的业务也不断丰富。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 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CNNIC 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www.jy135.com/diannao/190550.html
8.HTML5的发展历程简述html5的发展历程jojo的技术博客HTML5的发展历程 简述html5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一的互联网通用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在HTML5之前,由于各个浏览器之间的标准不统一,给网站开发人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HTML5的目标就是将Web带入一个成熟的应用平台。在HTML5平台上,视频、音频、图像、动画及同电脑的交互都被标准化。https://blog.51cto.com/u_12195/6910520
9.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互联网从上个世界80年代起至今已经经历了近40年的时间。 从内容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信息互联网、价值互联网。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经历Web1.0、Web2.0、Web3.0: Web1.0:信息分享互联网,通过网络实现了计算机设备的链接,拉近 了人和组织的距离,主要实现方式是政府、企事业单位通过建设网站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分享。 https://www.jianshu.com/p/970cecf19e88
10.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是什么?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时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启动了一个名为“阿帕网”的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分散式的通讯网络,以便在一次核战争后仍能保持通讯联系。1973年,由罗伯特·卡恩领导的ARPA团队开发了TCP/IP协议,标志着互联网的雏形已经形成。 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了https://www.mbalib.com/ask/question-a0d3792098faa858e2c07336139ff81f.html
11.互联网的发展历程.(31页)互联网的发展历程..pptx,互联网发展(fāzhǎn)历程;绪论(xùlùn) 信息时代;通讯工具(gōngjù),经济;互联网的概念(gàiniàn);到2002年2月世界因特网用户;互联网定律与价值(jiàzhí;互联网的发展(fāzhǎn)历;互联网的发展(fāzhǎn)历;互联网的发展(fāzhǎn)历;互联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04/8055076113004031.shtm
12.我眼中的互联网发展历程随着智能硬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周边的工作,电子商务,送餐点餐,共享单车,在线支付。为了使得这些更好的应用与生产生活,每个行业都又会细分,拿电子商务来说,美工,电子商铺装修,客服,物流,软文,推广视频,等等。 电子商务,点餐送餐的发展,利用网络和gps定位等技术,互联网从线上走到线上线下结合。就拿跑腿http://news.lingdianit.com/news828
13.互联网发展初期叫什么(解析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个时代,差不多从2004年前后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各种线上产品越来越多,竞争加剧,产品不得不更加重视“用户体验”,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很多产品,往往都是依靠体验而取胜!“产品经理”正式在这个阶段火起来的。 第三阶段,很有可能是运营驱动时代!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35782-1.html
14.互联网互联网的由来史说世界及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MAIGOO摘要:与很多人的想象相反,互联网并非某一完美计划的结果,互联网的创始人也绝不会想到它能发展成目前的规模和影响。在互联网面世之初,没有人能想到它会进入千家万户,也没有人能想到它的商业用途。现在提起互联网,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或许您对它略知一二,或许您已成为网上高手,但互联网的由来历史却是鲜为人知的https://www.maigoo.com/goomai/84710.html
15.互联网的定义及发展历程互联网的本质信息的加工聚合,最终实现公众对于事件无限接近真实的了解,搜狐CEO张朝阳,阿里巴巴CEO马云,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分享,2.1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1991年,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开发出了万维网及简单的浏览器,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1969年,美国国防部起动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ARPANET(阿帕网)互联网的始祖,1983年,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09833252.html
16.《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导读二、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中国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基本与世界最先进国家同步。早在2015年7月国务院就以国发〔2015〕40号文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便捷交通等内容与工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585206998&efid=6KmKrzuD0VDxGOKDce0N9A
17.网络营销的发展历程在我国,网络营销起步比较晚,1997年是中国网络营销的诞生年,中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网络营销的传奇阶段(1997年之前) 在1997年以前,中国已经有了互联网,但那个时候的互联网主要是为政府单位、科研机构所使用,还未用于商业,直到1996年,中国的企业才开始尝试着使用互联网。那个时候网络营销https://www.lehuan.cn/xydt/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