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荡在右玉干部学院学术报告厅的《国际歌》让我久久回味。
2021年11月16日的早晨7:30分,我准时来到了武装部楼前。按时到达是我的性格和习惯,参加培训的58名同志中当然不乏一些有勇气和胆量让大家等待的个别同志,大巴车终于在等待了半个小时后发车了。
当天中午时分,我们终于到达了右玉干部学院。办理完报道手续之后,我们感到与其他培训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一名学员都挎上了一个只有六七十年代的才见过的粗布黄挎包。粗布黄挎包上除了鲜红的党徽,新时代人民领袖的重要指示“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一段话似乎在闪闪发光,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这次政治轮训的根本目的和宗旨。
中午好好睡了一觉,两点半我们全体学员从住宿处集中统一乘车,到主校区的学术报告厅参加本次政治轮训开班仪式。干部学院的学术报告厅很是气派,对我这个小干部来说,用一句广灵俗话来讲,算是“金銮殿挨壁兜开了御眼”。开班仪式的主持人系干部学院的一名工会副主席,何书记亲自出席开班仪式并发表了讲话。领导的讲话既庄重严肃又鼓舞人心,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之下听这样的讲话,我想学员的心情应该都有不同于平时的感觉。学员代表是此次带队的常务李副书记,他从何书记手里接过了授旗,还进行了挥舞的规定动作。我想,这种仪式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这也是“礼仪之邦”所积淀的文化和传统。
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我通过多年的学习、历练、观察和思考,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我相信,马克思所预言的少数人占据巨大社会财富、占据巨大特权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定会被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是社会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是世界大势。“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回荡在右玉干部学院学术报告厅的《国际歌》,就是奔向共产主义的号角和战鼓,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的最强音,就是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二、得知广灵平城人杨爱云作为右玉县委老书记被右玉人民至今怀念让我久久感怀。
我们广灵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一次我们来到右玉干部学院政治轮训,最让我们广灵人自豪和感动的,就是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每天我们都能从各位专家和讲解人员口中听到我们广灵平城人杨爱云老书记的一系列故事。
首场报告结束后,学员们与各位领导在干部学院标志性建筑教学大楼前集体合影留念,随后就来到了学院精心打造的百年党史纪念馆。在党史纪念馆参观时,我平时喜欢学党史的知识积淀派上了用场。讲解员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也包括国家部委的学员,她每次讲解问着同样的问题。讲解员边讲边考问了我们杀害律师施洋的军阀、主持制定《土地法大纲》会议领导和第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的名字时,在无人作答的情况下我以救火姿态做出了回答,讲解员以“国家部委也很少能够完全答对”的话对广灵学员进行了口头表扬,这也算是对我积极参加轮训的鼓励吧。
记得这位袁姓的县委书记是应县人,从名字上有“浩”字按中国人家族起名来推断,他应该是来自应县罗庄袁氏家族。这个家族出了好多人才,我读师范时的书记就是这个村的人,在广灵就有来自应县的袁姓领导。
最后一天,原右玉县人大主任赵润虎为我们做了最后的专题讲座,他旁征博引,用许多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解了右玉历任县委书记的主要政绩。其中的动人故事不少,我最想了解的依然是老乡杨爱云,这当然是我狭隘的地方主义的体现,我也顺便听到了右玉县委书记马禄元的故事,因为马禄元也担任过广灵的县委书记,所以我也很注意听,有一点我至今记得,那就是一直担任一把手的马禄元书记后来事实上成了二把手,但马禄元依然无怨无悔、尽职尽责地干了还几年,我想这就是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这也是我们现在干部需要学习的一种境界。
其实关于杨爱云的故事,我在平城教书时就听人们讲过,他五十一岁在大同市武装部长的位置上因积劳成疾而去世。据说他去世的那天,他父母院里的杏树被风刮断,也许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吧。我师范一个平城籍的同学还告诉我,他见过杨爱云回老家平城,个子很高很胖,头很大,看起来戴的那个军帽有点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说法,县委书记在古代官职序列属于“七品芝麻官”。“七品芝麻官”不少,但能够被当地老百姓记住和怀念的确实为数不多。我想我们的老乡杨爱云应该就是这“为数不多”中的一个,这次我们轮训意外地收获了关于杨爱云的故事,我们应该为我们的老乡而自豪,我们老乡的故事也应该对我们每一个学员有所启发。
我们老乡的故事也让我想起了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那段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杨爱云身上无疑具备了“这点精神”,我们这次轮训所应该收获的,也应该就是杨爱云老前辈的“这点精神”
三、听了黄沙洼战天斗地一辈子的“铁姑娘”王明花老人一席话让我久久沉思。
培训的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右玉人多次提到的黄沙洼。从名字就能知道,这里是以黄沙滚滚而得名的。黄沙湾的黄沙几乎掩埋掉了当年的城墙,这就是我们那天亲眼所见的毫不夸张的事实。那天踏着皑皑白雪,在寒风中为我们讲解黄莎洼植树造林战天斗地故事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她也是黄沙洼当年著名的“铁姑娘战斗队”的队长。她介绍自己从读小学时就开始参加植树,17岁开始便担任了村主任,后来担任了村党支书几十年,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家乡的植树造林。如今她老了,但她依然担任着村里的护林员。
听着老人的讲述,我心里在想,习主席所提倡的“右玉精神”的创造者们,不仅包括着历任的县委书记,而且更应该有千千万万像王明花老人一样的普通劳动者,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完成了右玉的改天换地的奇迹。右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其实是一脉相承,右玉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其实就是共产党把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组织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个人分散力量无法完成的人间奇迹。
乘着大家都离开王明花老人的时机,我请好朋友张军为我和老人留了个影,也顺便悄悄问了王明花老人一个问题,黄沙洼村现在的年轻人多不多,村民现在是否还能坚持继续植树造林。老人回答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如今栽树一天村里拿不出一百多快钱的话,也不好动员去栽树了。
王明花老人的回答也使我陷入了沉思,今天我们要实现乡村振兴,我以为还需要发扬右玉精神,还需要千千万万个王明花一样的老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作为政协委员,我想建言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大发展了,村里才能有实力继续植树造林,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才能实现,我不知道这个建议是否可行?
当天的下午,我们还去了杀虎口这个当年山西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登临了昔日的万里长城,放眼眺望杀虎口内外的苍茫大地,忧思当年背井离乡走西口先辈的艰辛,展望今天以“右玉精神”为指导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宏伟目标的实现,此时此刻,我想到了古人登高留下的那句名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此情此景,我的内心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感觉涌上心头。
右玉博物馆因疫情原因未能开放,这也成为这次轮训的一个小小遗憾。第二天下午,我们午饭后收拾了一下东西,便踏上了归程。路上我接到了短信通知,“今天晚上进行巡察专题汇报”,哈哈!轮训和汇报都没有误,想到这里,我有点开心了,再见右玉,再见,干部学院!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