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不仅在不久的将来深度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将深度改变现有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对于高等教育而言,AI技术加持下的智能时代将必然催生一场史无前例的“课堂革命”。
就“形势与政课”课教育教学而言,其在智能时代下的“课堂革命”将会集中在以下四点。
第二,教学内容:信息资源转化为教学知识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今时代发展的智能化特征深刻指出:“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智能时代的学生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制造者。在海量信息面前,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获取地位和获取机会是平等的,甚至在特定领域、特定问题上学生还要优于教师,师生之间的信息差将逐渐趋弱直至为零。在此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传统教学内容将无法吸引学生,更毋言说服学生。赵焱等学者认为,“思政课面临的挑战不再是信息的稀缺,而是如何把信息爆炸环境下获得的碎片化、快餐化的知识,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和智慧启迪,推进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和思辨力的提升”。AI技术尤其是ChatGPT等应用工具的出现和运用,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对海量信息资源的智能化分类整理,教材、教案、教学大纲的文本生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的制作等。智能技术的加持能够十分便捷地将碎片化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教学知识体系,这种教学变革也将“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转变成“人机”共同主导。
第四,目标达成:教学效果校验的“革命”。按照日本学者佐藤学的观点,未来的课程将从以“目标—达成—评价”的传统程序型课程转变为以“主题—探究—表现”的项目型课程。因此,我们也可借此引申出,未来教学效果的检验也将由“目标达成的评价”转变为“探究结果的表现”,即将教师的主观校验(考试虽然表现上是客观的,但却是以教师的主观倾向为前提的)转化为多元性客观校验。所谓多元性客观校验,就是学生(无论“现实学生”还是“镜像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结果等将被智能技术实时记录并量化,传统“形势与政策”课考试的“临时突击”“临阵磨枪”问题将得到根本性解决,而考试、考查、评测等传统的学习考核和成绩校验虽不至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效用将大打折扣。
综上而言,固然以AI技术为标志的智能时代必然催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颠覆性变革,但教育教学有其自在规律,这不是由外部条件的改变或技术的变革等外部因素所决定的。同时,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思政课所具有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价值导向性等也不会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而趋弱或灭失,思政课教师的职能、责任和地位更不会被“工具机器”所替代。恰恰相反,泥沙俱下的信息、纷繁杂陈的资讯、交汇交锋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更需要“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来教育和引导。(作者马寒,郑州轻工业大学新时代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形势与政策”课靶向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21JDSZK04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