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中国美育的崛起是和民国时期创办的54所美术院校——“民国艺专”分不开的,追溯民国艺专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历史作用是为了展望未来,弘扬本土的艺术教育,增强民族的美育信念;运用文献调研、对比研究等方法,揭示了民国艺专的发展历程具备以下三个特点:阶梯型的发展过程、多元型的办学机制和革新型的教育模式等;民国艺专在蔡元培美育救国思想的引领下培养了专业美术人才、规范了美术教育体系、传播了美术教育思想;民国虽然只存在了短短38年,但这一时期所开办的美术院校是中国美术院校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民国美术院校催化了美术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美术教育教学体系也更为系统规范,使得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高等院校发展的基石。关键词:美育思想;民国艺专;发展历程;历史作用
民国时期建立的各种美术类院校不但包括专门教授绘画、图案的美术院校,而且还包括含有美术性质各专业的师范院校和职业院校,民国艺专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是纯粹的美术绘画类院校,只传授纯美术的教学内容,所授专业中既含括了美术类“绘画科”也包含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艺术设计专业——“图案科”(或“实用美术科”)。当时的教育部(中华民国成立后,即将清朝的“学部”改名为“教育部”,[[3]]管理国内教育的所有工作)在1912年10月22日颁布的《专门学校令》中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设法政、医、药、农、工、商、美术、音乐等科。[4]在此之后,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开办有42所美术院校,加上1907年到1911年间就开始办学的12所美术院校,共计有54所(表1)。这一类院校有着阶梯型的发展过程、多元型的办学机制和革新型的教育模式,尤其在院校美术教育体系中形成合力。
1.阶梯型的发展过程
民国艺专在整个中国美术院校发展史中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封建传统美术教育机构和新中国成立后美术院校之间的过渡,其自身的发展呈阶梯型,是一个逐步上升、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美术院校从晚清时期的动荡混乱局面逐渐趋于稳定有序,可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初创期(1912—1917年)、探索期(1918-1927年)、繁荣期(1928—1937年)和维持期(1938—1949年),它们之间既有内在教育理念上的一致性,又有外在客观因素上的差异性,虽然不同阶段的美术院校在美术教育传播和人才培养上不谋而合,都在致力于传播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符合当时社会经济需求的专门人才,但是因为时代的需求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不同阶段的美术院校发展也独具特色、各有千秋。
首先是初创期,上海图画美术院(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作为这一时期代表,成立于1912年11月,由刘海粟先生同其画友乌始光先生等人联合创办,作为民国时期成立的首所美术院校,它的成立象征着中国正式出现了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5]掀开了美术教育史上的新篇章,为现代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形成、思想的传播打下基础。从此之后,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大量涌现并形成体系,使得中国当时的美术教育初具规模,影响深远。
到了1918年,美术院校的发展进入探索期,在曾经是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积极倡议下,这一年4月北京美术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教育部下令筹办的国立美术教育学府,[6]它的成立体现了当局对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视,使得全国掀起了积极探索美术教育发展之路的热潮,并且它在继续发展晚清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艺教育的基础上,开始了新式的图案教育,其成立的图案科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轫(图1b),在这之后的上海等地的美术院校也陆续开设相同的科系(图1c),沿用相似的课程,加之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城市需要大量的商业设计人才,中国的美术院校在1918—1927年这短短十年间成立了22所,占整个民国时期美术院校数量近一半,其发展也在探索中走向繁荣。
1928—1937年是繁荣期,中国的美术院校大多已经普及工艺图案课程,图案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些院校所开设的图案课程也成为了后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雏形。1928年3月1日,蔡元培与林风眠等人在杭州创立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图2),[7]不仅设有绘画、图案、建筑等科系,还设有研究部,开中国美术教育中研究生培养的先河,自此之后,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学科逐渐完备,规模趋于齐整,并逐步走向成熟。
1938—1949年是维持期,受抗日战争影响,1937年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往重庆,一批实用美术界的专家如雷圭元、庞熏琴、沈福文等也因此云集四川,1938年成立的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师资优渥、生源不断,成为当时国内著名的美术专科学校,它作为我国近代最早将实用美术设计从美术教育中独立出来并设立成专门院校的代表,是我国美术院校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步,也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虽然这一时期的院校发展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但是国民政府并没有忽视美术教育,继续维持之前成立的美术院校使得美术教育得以发展,并陆续成立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今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美术院校的发展。
1912到1949年间,美术院校处在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成就都离不开以往办学经验的积累和承续,在这38年间,我国美术院校的发展虽然受政局影响出现一些波折,但总体发展脉络是连贯且不断前进的,从草创并走向逐渐规范。
2.多元型的办学机制
在晚清新式学堂和西方教会教育的影响下,民国时期的美术院校在办学经验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下,取得了质的飞跃,在办学模式上形成立体交叉、互相补充的多元型体系,既包括政府教育部直接管辖主办的国立性质的美术院校,经费与建设直接通过国家财政拨款,院校校长要由教育总长陈请简任或聘任,如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杭州国立艺术院,还包括各级政府机构部门开设的公立性质的省立、市(县)立的美术院校,如天津直隶省立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等,也并存着个人开办的私立性质美术院校,如中华美术专门学校、南京美术专门学校。这种官民结合的多元型办学模式,使得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美术院校的成长也呈现出较之以往更为繁荣的局面,并且给美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
1912到1949年间,美术院校处在一种公私结合、多元办学的模式之下,它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营造出民国时期一派繁荣的美术院校办学氛围。虽然私立院校最终退出美术院校办学的历史舞台,但是不论是公立办学还是私立办学都为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也为之后的美术院校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办学经验。
3.革新型的教育模式
中国美术教育领域的革新从实业学堂的培养技能型美术教育为开端[8](P.2),民国艺专倡导新式教育,在院校教育方面开拓了许多新的途径,较之以往的学堂教育和教会教育更加全面综合且新意倍出。课程内容融贯中西,既开放性地引入了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学校教育体制,又继承性地保留了中国的传统传习所和学堂内的美术教育的生命力。它们通过对学制结构的革新,更加明确地划分了院校教育的层次,使得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它们提倡教学要打破常规,解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打开视野,开拓思维。并且由于社会需求和实业发展,美术教育对实用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越发重视,当今美术院校中艺术设计课程的原型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首先是提倡学习西方的美术史论。像北平国立美术学校的课程中就既有中国绘画史亦有西洋绘画史,图案画系的工艺图案部学生不但要学习东方建筑史还要学习西方建筑史,还有杭州国立艺术院也是要求学生均须学习中国美术史和西洋美术史。[12]
其次是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晚清时期的美术教育主要以封建教育制度束缚下的“师徒制”集中在传统画院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和西方新式教育的侵染下,专门培养实用美术设计人才的新的教育形式开始慢慢替代中国流传千百年的师徒相传的手工艺形式,它们以手工教育的形式存在于各种女工、教会传习所以及封建教育制度下的洋务学堂和师范院校内。到了民国时期,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迫切需要一大批专业性的实用美术设计人才,民国政府借鉴西方教育的专门化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专业的划分,美术院校相比平行发展的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中的美术系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更能够适应社会不同领域,如中国第一所美术专门教育的最高学府国立北平美术学校在其学科专业设置上更具有针对性,该校分为中等部和高等部,中等部重“技”,教学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美术及美术工艺者,并陶冶其品行和提高其专技能力;而高等部重“道”,所培养的学生多为师范、中等学校中图画手工课教师或美术教育研究者,这样就将美术专门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师资培养层次明确地拉开。
再次是增设实践实训课程,主张男女同校。民国时期的美术院校教育不再囿于单纯的理论教学和书本临摹,而是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上海美术学校在1920年9月18日就曾带二、三年级学生70余人赴杭州写生,1924年3月22日带200余人去江宁(今南京)鸡鸣寺、清凉山和秀山公园等名胜古迹写生。这些院校在教育理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已经开始摆脱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缚,逐渐呈现出现代院校教育的性质。上海美术学校还率先实行男女同校上课,秉承男生与女生同时教育的观念,它们具备一定的组织结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这意味着中国的美术教育越发地具有专业性并逐渐规范化,开始进入专业高等美术教育层次。
最后是民国时期出现了现如今美术院校中艺术设计课程的雏形。这一时期的院校中除了继续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工艺教育与手工教育外,还开始了新的工艺图案课程,图案教育成为各类美术院校教育中的主流,像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武昌美术学校和杭州国立艺术院等的院校均开设了图案科,即现如今美术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的雏形。1938年成立的成都艺术专科学校作为将包含在美术教育中的实用美术教育独立出来设立的专门院校,开设有服用、漆工、家具等实用美术专业,[13]所开课程也在有意识地区分实用美术设计和传统绘画,更加接近于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期间所开设的课程与今天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课程内容十分接近(表2)。
1912到1949年间,美术院校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推成出新,不论是机构组织还是专业体系上都在探寻一种更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最大化的提升院校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水准。总结以往的办学经验,对西方院校教育经验取其长处以用之,打造适于国情和社会发展的中国特色新式教育,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院校在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民国时期美术院校的发展脉络、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的梳理,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美术院校中的美术教育,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办学模式,就已经明确区分了纯绘画与实用美术的教育,随着院校发展趋于成熟,院校教学安排中的实用美术设计专业课程比重从少到多,逐渐在美术教育中占据一席之位,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教授实用美术专业的院校。相比于清末,民国艺专的教育在阶梯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更为规范化的专业设置理念,更具专业性,多元型办学模式下的院校均十分注重在教学宗旨、专业科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善于吸取西方新式教育的经验,在教学规模和师资力量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许多院校师资雄厚、课程丰富,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术教育模式,促进中国美术教育与西方的接轨,打造一个专业性与规范化兼具的健全美术教育体系,使得民国艺专的发展稳步上升,美术教育的发展也保持了相对的连贯性。
民国时期美术院校的发展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时局的影响,但是在动荡中也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是一条不断成长上升的发展之路,并出现了公立与私立院校相结合的专门从事美术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融贯中西,突破常规,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美术教育学校体系,学科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层次性,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专业美术人才,并辅助传播了美育思想,普及全民美术意识,有效地推动了当时的美术教育发展。民国时期的美术院校用艺术的、科学的并带有实践性的理论去创造世界、改造世界,在整个美术院校演进过程中都有着极其重要且特殊的作用。
1.培养专业美术人才
2.规范美术教育体系
3.传播美术教育思想
民国时期所开办的美术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它们团结起来共同培养了许多专业能力强的美术人才,使得学生毕业后各司其职,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其长处。这些院校通过对院校教育体系的改革和课程的更始,使得美术教育体系趋于规范化,为当今美术院校的教学管理提供可参考的范本。它们在办学中通过各种途径为美术教育思想传播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不断扩大美术教育思想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开启我国近代美术教育的新篇章。虽然这期间也经历了发展较为自由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发展比较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和发展趋于规范的解放战争时期,但是民国整体的社会环境相较于晚清时期来说是更为开放包容的,政府一直在积极支持美术教育的发展,大力兴办美术院校,并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美术人才,综合办学、多元共生,提倡绘画与实用美术并重,不断规范美术教育体系,促进学院特色的行成,在办学中向民众传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使得美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最终促使民国美术教育逐渐步入正轨。
清末明初,新旧交替,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工商业生产并驱争先,西方新式教育思想侵染,民族独立意识开始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大了对美术类特别是实用美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导致中国的美术教育越发兴旺,民国艺专也随之繁荣。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严格意义上传播的是“美”的教育。民国时期的部分城市人民在物质需求相对满足,生活水平相对提高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因此想要生活充满品味,衣、食、住、行方面都离不开美的设计,在这样大的环境背景之下,中国美术院校中的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培养出一批批符合时代需求的实用型美术人才,既具有美术修养又能满足商业需求。建立美术院校催化了美术教育思想广泛传播,人们不再一味地坚持封建社会的师徒制传授技艺,而是开始逐渐接受新式的学校教育模式,从而提升了技艺传授的效率,美术教育教学体系也更为系统规范,使得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美术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基石。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民国虽然只存在了短短38年,但这一时期所开办的美术院校是中国高等美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们将晚清时期各种美术教育机构和新中国时期的美术高等院校串联起来,是必不可少的过渡期,弥补了晚清时期学堂教育的不足,并借鉴国外的美术教育经验,有十分鲜明的自我特色。从宏观的层面结合民国的社会局势分析其在整个中国美术院校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对我国现当代美术院校学科建设中美术与艺术设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今,中国的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事业仍在继续,我们要学习前人之经验,多探他人未探之路,多攀他人未攀之峰,让中国的美术院校更加发挥出它夺目的光辉,取得更多辉煌的成绩。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省部级)项目编号:2019JGYB098:“双一流”背景下湖南省高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1.张佳慧(1992~),女,山西太原人,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美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修高校艺术教育理论、公共艺术研究。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410006。TEL:15110336160,E-mail:863723265@qq.com。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为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湖南省设协设计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符号和高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先行者研究(1911—2011)”(项目编号:21BG1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