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及应用》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涉及整个互联网络体系结构,包括各个网络层次和其中众多的网络协议,知识覆盖面广,原理性知识点多,内容相互关联性强,同时该技术领域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及其应用》课程在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传统教学模式均以课堂讲授法为主,处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重视统一和集中的教学形式,在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方面还不够,不能适应网络教学中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模式上,根据网络教学中信息多元化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建立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构建多媒体课堂教学和网络互动式信息流动相结合的信息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整体提高《互联网及其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同类高校《互联网及其应用》课程多媒体课堂教学或网络教学处于一种离散、独立状态,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我校经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已编制出《互联网及其应用》课程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了多种网络资源,并建设有课程网站及教学交互平台(含论坛、作业、语音答疑等),至今基本上形成了:“依托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优化耦合教师课堂授课经验和网络多元化教学手段,构建以《互联网及其应用》课程多元化教学资源为基础,多媒体课件自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信息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指导思想。
一、本课程的目标
(1)系统掌握互联网发展历程、体系结构、协议层次及相互关系;
(2)掌握典型网络协议的设计思想、方法和工作原理;
(3)能够设计和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设计开发基于互联网的软件系统,检查并排除网络故障。
二、本课程的内容选取与学习资源建设的原则
1、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
(1)系统性:系统地安排本门课程内容,保持内容总体系统性,有助于掌握和领会各知识在整个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3)实用性:技术原理与应用相结合,凸显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工程应用需要。
(4)独特性:符合网络教育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运用多元化网络教育手段,突出教师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
(5)时代性:紧跟互联网技术发展步伐,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保持内容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创新。
教学内容安排为十章(表1):
表1教学内容
2、学习资源建设的原则——自主学习、资源环绕
网络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的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网络课件、光盘资源包、纸质教材、网络开放资源四种课程资源载体。(图1)
图1学习活动
三、学习活动的设计——交互学习、即时支持
网络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因此学习活动在设计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显得非常重要。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能为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学习的另一个重要资源。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全程导学、课程学习、教师答疑、交流讨论、练习巩固、考前辅导六个方面。(图1)
1、全程导学
包括了:开篇导学,介绍课程特点和知识体系;阶段导学,学习阶段的划分及分段导学;章节导学,每章学习前提出学习任务和要求,每章学习后总结学习成果;日常辅导,日常学习计划和小练习等。
2、课程学习
3、教师答疑
4、交流讨论
5、练习巩固
包括了:自我测试,通过网络课件中的课程练习集(包括习题集、常见问题集、考试模拟试题集)及学院自主研发的题库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价;课程作业,学生通过作业平台在线完成不计时作业,平台记录下作业情况,由辅导教师进行批阅。
6、考前辅导
包括了:考前串讲,教师通过语音答疑,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总体回顾、提纲挈领地复习重点难点、解决疑难问题;复习资料,学生通过课程论坛,可以查看、下载复习资料。
四、学习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学习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学生学习活动评价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以过程和结果并重,分为三个方面: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自我评价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件中的课程练习集(包括习题集、常见问题集、考试模拟试题集)及学院自主研发的题库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价,来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有目的地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2)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网上作业平台完成。课程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学习进度,在开学后一周内至少发布3次课程作业,同时必须在学生提交作业后48小时内进行详细批阅,并评定作业成绩。此成绩占学生课程成绩的20%。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业成就以及合格性的评价,一般通过课程考试来体现。考试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开卷或闭卷、考查或考核,考试的手段一般分为网上和纸质两种。试题内容全面、充实、分布合理、信息丰富,难易分布正态。终结性评价占学生课程成绩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