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管理中心浙高课管函20186号关于组织开展第三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各高等学校、各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加快提高课程质量,促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转换,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普通高校“互联网+教学”的指导意见(浙教高教2018102号)、关于推进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实施(浙教高教2018103号)和关于组织开展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浙教办高教201595号),决定组织开展第三批
2、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设目标和任务鼓励高校和高等学校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分层分类推进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与应用。鼓励跨校共建优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实现课程共享和学分互认。到2020年建设好一批基于省“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切实提高浙江省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各教指委要认真研究本学科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各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指导高校开展基于省“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避免重复建设。高校要认真研究谋划本校
3、优势特色专业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注重课程建设的差异化和特色化。高校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责任主体,要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强化课程应用,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加强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过程运行监管,推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转换。二、推荐课程类型和名额1.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2.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公共基础课);3.各高校有特色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4.创新创业类课程。每个教指委推荐3-5门,各高校推荐2-3门(基于省“一流学科”所属专业和省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课程可增加2-3门),其中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公共课和学科基础类课程不少
6、018年11月9日附件1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试行)一、课程建设总体要求1.教学内容与资源。根据预设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及教学内容和资源间关系,碎片化组织教学内容及资源、设置教学情境,形成围绕知识点展开、清晰表达知识框架的短视频模块集。每个短视频以5-15分钟时长为宜,针对各模块知识点或专题应设置内嵌测试的作业题或讨论题,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或测试学习者学习效果。每门课程应有负责人介绍、课程介绍、教学大纲、预备知识、教学辅导、参考资料、考核方式、在线作业、在线题库和在线答疑等。课程设置应与本校课堂教学的要求相当。2.教学设计与方法。要遵循
7、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特征与需求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明确学业评价策略和学习激励措施。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和呈现方式符合学习者移动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需求。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先支持具有混合式学习等改革实践经验的课程。3.教学活动与评价。要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积极开展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学习,通过网页插入式在线测试、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线上线下讨论、网上作业提交和批改、网上社区讨论等,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
8、,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综合评定。4.教学效果与影响。要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并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基于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内容、反馈,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改进学校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课程共享作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支持各高校之间在合作、共赢、协议的基础上实现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互认。课程的初始学分由推荐该课程的高校设定,其它高校可在双方协议的基础上,根据本校专
12、动画的实现须流畅、合理、图像清晰,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二)视频技术规格1.视频信号源(1)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2)信噪比: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3)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4)视频电平:视频全讯号幅度为1p-p,最大不超过1.1p-p。其中,消隐电平为0V时,白电平幅度0.7p-p,同步信号-0.3V,色同步信号幅度0.3Vp-p(以消隐线上下对称),全片一致。2.音频信号源(1)声道:中文内容音频信号记录于第1声道,音乐、音效、同期
13、声记录于第2声道,若有其他文字解说记录于第3声道(如录音设备无第3声道,则录于第2声道)。(2)电平指标:-2db-8db声音应无明显失真、放音过冲、过弱。(3)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db。(4)声音和画面要求同步,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等缺陷。(5)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解说声与现场声无明显比例失调,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3.视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1)视频压缩采用H.264/AVC(MPEG-4Part10)编码、使用二次编码、不包含字幕的MP4格式。(2)视频码流率:动态码流的最低码率不得低于1024Kb(3)视频分辨率前期采用标清4:3
14、拍摄时,请设定为720576前期采用高清16:9拍摄时,请设定为1280720或19201080。(4)视频画幅宽高比分辨率设定为720576的,请选定4:3分辨率设定为1280720或19201080的,请选定16:9(5)视频帧率为25帧/秒(6)扫描方式采用逐行扫描4.音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1)音频压缩采用AAC(MPEG4Part3)格式(2)采样率48KHz(3)音频码流率128Kbps(恒定)(4)必须是双声道,必须做混音处理。5.封装采用MP4封装(三)演示文稿(PPT)制作规范1.制作原则(1)演示文稿(PPT)要求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媒体元
15、素于一体,一般不使用纯文字的演示文稿(PPT)。(2)页面设置要求符合高清格式比例,幻灯片大小为“全屏显示16:9”。(3)整体效果应风格统一、色彩协调、美观大方。2.字体与字号字体与字号参照下表:类型大标题主讲信息一级标题正文字幕字体大黑、时尚中黑、大隶书黑体黑体、魏碑、大宋雅黑、中宋雅黑字号5070磅3640磅3640磅2432磅32磅应用上下左右居中左右居中左右居中左对齐或居中左右居中3.版心与版式每页四周留出空白,应避免内容顶到页面边缘,边界安全区域分别为左、右130像素内,上、下90像素内。4.背景(1)背景色以简洁适中饱和度为主(颜色保持在一至两种色系内);(2)背景和场景不宜变化
16、过多;(3)文字、图形等内容应与背景对比醒目。5.色调(1)色彩的选配应与课程科目相吻合;(2)每一短视频或一系列短视频在配色上应体现出系统性,可选一种主色调再加上一至两种辅助色进行匹配;(3)同一屏里文字不宜超出三种颜色。6.字距与行距(1)标题:在文字少的情形下,字距放宽一倍体现舒展性;(2)正文:行距使用1行或1.5行,便于阅读。7.图(1)图像应清晰并能反映出内容主题思想,分辨率应上72dpi以上;(2)图片不可加长或压窄,防止变形;(3)图形使用应通俗易懂,便于理解。8.修饰(1)细线条的运用比粗线条更显精致;(2)扁平式的装饰更接近时代审美;(3)有趣味的装饰通常更能吸引人。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