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来临,学习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在线教育平台、学习类APP因给学生提供更科学、便利、高效教学内容和个性化服务而广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已成为了传统教育外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国家当下也在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的发展。2018年4月召开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提出,将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普及、网络学习空间覆盖、网络扶智工程攻坚“等8大行动,到2022年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并且放眼全球,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在内很多国家也都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规划。
家校受益,在线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在以“学习类APP发展与规范”为主题的2019“互联网+教育”座谈会上,国务院参事室汤敏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常务杨念鲁副会长、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装备与信息化处张权处长等均有出席,他们与行业专家、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教育企业等围绕学习类APP发展与规范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激发出不少新思维。与会多名专家学者认为“互联网+教育”对于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有很大积极作用。
在线教育尤其是学习类APP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来自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最有发言权。一位广东省雷州市的乡镇小学校长认为自己和孩子们都是教育信息化的受益者,他表示:“教育信息化和优质的学习类APP对农村学校来说意义重大,第一推动了老师的信息化水平、第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习的方式,对孩子教育影响非常大、第三对家长的意义很大,农村父母一般都是在外打工,当爷爷奶奶辅导不了孩子的时候,学习类APP可以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和老师”。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
关于学习类APP的健康良性发展一直是教育行业热切关心的焦点。为此教育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规范互联网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尤其是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所谓“最严”学习类APP监管令的《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
这次对有害APP的清理与规范,正是教育主管部门发挥有形之手的重要举措,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通过建立学习类APP使用管理机制,鼓励各教育主体切实发挥责任,承担起审查与规范校园APP的职责与使命,切实保障进入校园的APP安全健康、科学适宜。
但相较于“短平快”的战役,在未来逐步搭建科学的信息管理体系更加重要。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敢于亮剑、及时亮剑,并建立起对教育技术新产品的规范办法,做到从“亡羊补牢”到科学前瞻、审慎预判的飞跃。
多方联动为学习类APP筑起“防火墙”
关于学习类APP发挥的积极推动作用,教育部门要顺应和促进这种趋势,既要保护好学生和家长,也要及时为教育类企业提供信息,并且还要建立好企业与教育部门、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机制,及时解决纠纷。政府部门不能视一切新技术为“洪水猛兽”,要公示表扬优秀的APP,也同时建立“黑名单”,让不良企业从教育行业永久性退出。
同时,在监管政策机制的实施过程中,大众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也至关重要。对此需要把教育体制内和外的力量融合起来,规范教育信息的积极作用,形成短效和长期机制,社会舆论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担宣传和监督的责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工具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于在线教育和学习APP的使用,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校园APP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正确应对“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新变化,让信息化成为提升教育效率、助力个性化和因材施教的得力助手,就能真正发挥新技术在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有益作用。正如吴伟洪所坚信的,在互联网+教育环境的大变革之下,期待教育信息化能够良性发展,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