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创业:和朋友在英国创办了一家开发教育APP的公司
回想当时我在准备金融分析师考试的时候,很多基础的东西我都不会,于是我自己在苹果手机上了一个字典,查这个什么意思、那个什么意思,放在应用商店里面下载,后来发现很多人下载,然后后来开始收费,最早10块钱人民币,发现还有人购买,我觉得还挺好玩的,于是我跟一个朋友创业了。
2011年回国创业,发现APP收费下载在国内还走不通,再找徐老师投资
2011年的时候我因个人原因就回国了,回国尝试同样的商业模式,也是从婴幼儿到成人的教育软件都做。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整个应用商店所有的应用,当时除了做游戏的根本没有挣钱的,一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差不多还是这个样子,就是除了做游戏的UP,其他的基本都不太赚钱。
第一,你觉得这个钱华光的最重要原因,我把客观原因都讲了一下。
第二,你希望有什么改变
一起作业网的切入点:练习
三年前我们做了一起作业网,我们模式也不断在迭代,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要进学校、要找老师,老师有什么需求所有做教育的都知道老师有什么需求,备课、讲课、练习、测验,我们分析了一遍,备课是老师自己做的事情,讲课是需要老师人人交互的事情,课堂上是传统一对多面对面完成的行为,练习,是原来纸交互的行为,测验,是由政府驱动的统一性的练习行为。
练习和测验,测验是政府花钱的行为,如果想做测验的生意你的基因是向政府公关,找到一个省,说这个省的高考我来给你做,钱也是政府给你的,这个事不是我很擅长的。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练习这件事情。
作业是中小学的学生每天都会面临的问题,不管面临任何一个中小学生,都说我很讨厌这个东西,作业太无聊了,作业太难了、作业太多了,问家长,家长也很烦,问老师,老师说也不知道这个对学生会不会有帮助,我们希望学生更好一点,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做。我们发现一个对手,原来的纸制作业,存在很多年,还是挺弱的,我们挺开心的。我们做了市场调研,问这些中小学的各科老师,假如有这么一个产品,帮你解决了大量的问题,请你把作业放在网上,请学生和家长在网上完成,你愿意不愿意用99%的老师反馈是你可以先歇一歇了,不可能的,你太不了解了,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有很多担心,家长会怎么想、校长会怎么想、教育局会怎么想、社会怎么评价这个事情,再不要说对学生有很多风险,比如说对眼睛不好,有很多学生有上网瘾,这么多的风险。
于是我们找到这么一个技术,这个技术也特别简单,不知道大家玩没玩过卡拉OK打分功能,唱首歌打一分,有点像。就是电脑会输入一遍标准音,说一句,小孩根据这个元音跟读,然后电脑就会说,说的真棒。电脑说一句英语,小孩跟着说,说的不标准,电脑说要不要说一遍,然后小孩跟读,电脑说你真棒,再说一遍,小孩跟读,电脑说你太棒了。输入、输出的过程,再加上实时评测,已经远远比原来的回去练,让家长签字好的多得多了,所以这个问题解决了老师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按照家长的说法,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主菜,英语是配菜,听力口语是咸菜,不是很重要,我们就是通过这么一个‘咸菜’切入了中国老师市场。
在线教育的5个特征——I—Learning
应该说二三十年前就有这么一个概念叫在线教育,当时国外有这么一个名词叫E—Learning,但是在中国,现在依然没有任何一家在线教育公司敢说‘我已经把在线教育这件事想的非常清楚了’。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思维模式的原因,因为其实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来培养出来的学生、他所面临得世界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所需要的技能、掌握的方法,不是原来这些方法,他所面对的内容也不应该是原来这些内容,所以简简单单的把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用一种相结合的方法去呈现出来,我觉得这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就想了想E—Learning,如果还不足以去形容未来的产品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属性,未来的体验应该什么样子的话,我们想什么样的一些东西有可能能把这些东西形容出来,比如我们内部讨论就把E—Learning改了一个词叫I—Learning,我们没有注册任何商标,我们觉得将来的内容在线教育所需要的产品应该具备的特征应该是I—Learning这样的特征,一共有这么5个I,互动性、有趣性、亲密性、个性或者个人性、实时性。
有没有什么好的工具能帮助所有学生跟老师互动呢有的,我们自己开发了一款免费产品,叫智慧课堂。原来有这么一个产品叫抢答器,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题,老师说选什么,学生就按,屏幕上出现答案,老师认为大家可能学的不太好就再讲。我就想这个事实不对的,凭什么有的学校校长有钱就买了这些东西,有的学校校长没有钱就享受不了这个服务呢。有的乡村学校根本不可能花50万享受这个硬件。于是我们提供了特别特别廉价的学习方法,免费的,依然达到同样的效果,互动性也在于人和纸的互动变成人和机器的互动,就是把课程内容本身变成互动。
比如原来我们向学生介绍蚂蚁,其实小孩都知道蚂蚁怎么回事,但是小孩都没见过蚂蚁说话,蚂蚁可以自己介绍,这是我的头、我的胸,我是个昆虫,小孩都非常非常喜欢这个东西,所以互动性非常重要。
如果让我们评价趣味性做的怎么样,我认为是不及格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相当于在学习之外做了很多趣味性的东西,但学习这个东西本身能不能有意思呢坦率说我觉得绝对是有可能的。
给大家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向学生介绍苹果,苹果这个知识点有没有可能变得更有意思呢,我觉得本身这个知识点就很有意思,一棵树上长一大堆苹果,每一个苹果都有一个苹果核,每个苹果核都有很多籽,每个籽都可能长出苹果树,每个苹果树都可能长出很多苹果,在我看来都是极其有意思的事情,小孩都觉得很好玩的,小孩天然有一部分好奇心。但是有一部分小孩不知道为什么,他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于是我换另外一个角度跟他讲,我说有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夏娃吃了一个苹果,于是出现了什么样的故事,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又出现一段什么样的故事,乔布斯吃了一个苹果,于是出现什么故事。
其实每个知识点都是这样,所有的知识点都是相连接的,尽管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可能没有太大意思,但是学习本身是特别有意思的。所以如果有人在做这些内容的话,我希望大家想一想,坦率说为什么一起作业明明知道这个事情不及格为什么还在做呢,也是我们理想和现实中做的妥协。也请大家记住这样一句话,一起作业网有这样的理想,就是把这些无聊的事情变成有意思的内容,让学生在有意思美好的体验中学到这个知识点。
第三,Intimate,亲密或者按互联网语言社交化。学习做作业本身就不是孤独的事情,合作式学习效果远远比孤独的学习好的多得多,我们走在社会上发现最重要的技能叫合作,遗憾的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并没有教小孩怎么样合作,在做作业中他们面对极其无聊的环境,实际上学生和家长可以互动、学生和老师可以互动、家长和老师也可以互动,这都是亲密的关系,还不仅仅在于这些亲密的关系,而在于互动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教育的话,我想叫爱,怎么培养一个好孩子去爱他。教育就是爱,当你真心去爱你的孩子的时候,他又会成为好孩子。所以我们能想象的亲密的东西,希望开发出来的产品具有这样的温度,让用户感知到这个产品中有爱,让用户感知到这个产品中有家庭的感觉,有我的榜样,有我能帮助的人,也有我能学习到的人。我们需要内容具有这样的属性,让冰冷冷的东西活起来、连接起来,所以这是亲密性。
第四,Individualized,个性化。这也是我认为在线教育或者信息化教育对传统教育做的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个性化教育,所以这是一个人类至少两千年以来的梦想,叫因材施教。明明每个小孩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居然给他同样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居然成为同样的人,用同样的方法来考核他们,我觉得这肯定是有问题的。确实不太容易,因为我刚才说的一个老师对两百个学生,挺难做到个性化,其实个性化并不难做,有很多人说个性化需要大数据,所有的在线教育首先数据都够大,一道题被做了几亿次。但是我认为做个性化教育根本不需要大数据,我们内部叫小数据,小数据就够了,一个人的数据就够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道题都打了很多知识点标签,比较重要的标签就是知识点,比如说有一道题,画了一幅图,图上有7个西红柿,让你填空,填tomatoes,没填对,这样就考两个知识点,哪两个知识点一个是tomato这个单词,一个是可数名词的复数。于是我们告诉写tomato的小孩再做一遍,可能下一道题不是看图填tomatoes,听音填tomatoes。更重要的是有很多类型,比如说其他的这个形,加es做一下,还有其他的复数也做一下,当我把名词知识点都让小孩做了以后,我发现小孩所有的题都掌握了,这时候老师留了一套作业题,一共有50道题,其中28道题可数名词复数的,其中一道最难的小孩做对了,我应该认为这个小孩知识点掌握的差不多了,于是我把剩下的20道题都删了,别做了,这是政府天天说的两个字“减负”。
减负只有两个办法,第一,减轻尾端的压力,比如考试不考了,如果不这么做高考依然存在。第二,增加效果,我认为最好的就是个性化,让每个小孩做该做的事情。当然个性化远远不是像我们做的这么狭隘,我们做的很狭隘,我们做的是做题的个性化。每个小孩不一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这个小孩是一个舞者,不要再用奥数来折磨他,这个小孩是一个围棋大师,他可能有点内向,但是没关系,因为他脑子里由黑色、白色棋子组成了浩瀚的星空,每次说到这儿我都觉得有点激动,因为太多的天赋被浪费掉了。个性化通过大数据和人的帮助,最终会实现人类的理想因材施教,让每个小孩找到自己的命运,找到让自己幸福的方法。我们做的也不好,也还在学习。
第五,Immediate,实时性。这个实时性不仅仅在于比如说学生做完以后老师、家长马上收到报告,而是学生做作业过程中马上就能得到反馈,这道题错了马上就能有推送,就有知识点的讲解,不会找到一个真人给他实时在线答疑,到数学题做错的时候,可能英语的概念没有掌握,于是英语的专业给他辅导,这些都是实时的反馈。
其实还有两个I,我们自己都没有信心往上写,我给大家再说一下,毕竟在座的卧虎藏龙。
一个叫智慧,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智慧。
一个是国际化,我能看到未来的教育是国际化的,不用纠结到底用不用出国留学,因为在任何地方都能接受到全世界最好的教育。
第二个,公司一直在招聘,我们整个团队整体来说还是非常强的。真正想把在线教育这件事做好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又极其有意思、极其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公司对人也特别好,各个方面我们都希望让员工特别特别舒心,在这儿工作特别快乐和幸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来让学生、家长、老师也都觉得特别快乐和幸福,让他们觉得特别轻松,特别有效的教育环境。
一起作业网:为何被徐小平、雷军、老虎基金共同看好?
对国内在线教育领域的创业者来说,K12阶段的校园系统实在是个庞大而封闭的存在,前景可观却无处下口。因此当徐小平问出身互联网的肖盾需要什么样的人做合伙人时,肖盾的目标很明确:“我需要一个能一起进入公立学校的人”。
第一次见面之后,两人一拍即合,在徐小平的牵线下,加入了当时在做英语口语项目的金闻朗公司,并于2011年10月上线了针对K12领域的一起作业网。
从做“咸菜”开始
互联网公司在K12领域的确不好做。两人琢磨了很久,认为如果想要以教学平台的身份进入公立教育系统,需要具备两项属性:一种和教师的角色有关,“以后老师的作用可能会越来越弱,但依然会存在”,肖盾认为,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老师所扮演的管理、引领者、榜样等角色很难在短期内被计算机取代,因此产品必须能够以老师为驱动,以整个实名制的班级为单位。
而在老师存在的历史上,“因材施教”一直是项久远而难以实现的追求,因此在二人看来,另一项属性则来自于互联网所创造的机会,“数字化对传统教育非常大的变革会是个性化”,借助于计算机,积累下的数据则能为老师所用,再进一步去探索个性化。
基于这两个属性,在K12的教育系统中,两人给平台的定位为“陪练”——能够在老师的教学过程完成之后,起到辅助学生不断优化练习的作用。而在老师“备讲练测”的四个环节里,作业最适合成为这样的切入点。
刚开始的时候,肖盾和刘畅每天会去北京的各所学校推广自己的项目。“介绍完了问老师怎么样,就说’好好好’,再问是不是可以试用一下,就说’再看看’”。麻省理工学院负责数字教育的桑杰·萨尔玛在演讲时经常会通过一个笑话来佐证校园在信息化领域的进展缓慢:“其实我们有过两个创新发明,第一是500年前的印刷技术;第二是黑板,发明在200年之前”,等听众意会之时他再补刀:“哦,还有彩色粉笔也是200年前发明的,教室里没有其他巨大的变化了”。
而在肖盾和刘畅加入金闻朗之前,这家公司有项语音识别技术,可以用计算机对人的发音进行识别和纠错,并一直在探索能够产品化的方向。根据老师的调研情况,一起作业网做出了自己的第一版产品:电脑发语音,学生跟读,电脑进行识别,发音不准的部分就鼓励学生再来一遍,老师和家长空闲时通过录音检查作业。
“用家长的话说,数学语文是主菜、英语是配菜,那我们一开始做的是听说环节,就是咸菜”,肖盾这样比喻一起作业网的起步。
“撒上沙子,你就能看见这座桥”
即使是做“咸菜”,K12的教育系统也没有那么好进入:第一批上线一起作业的小学还不到十所。提供免费工具这一互联网打法在这里并不被接受,而真正把“免费咸菜”推销出去的其实还是传统途径。
2011年底,一起作业申请的“新课标形势下小学英语网络作业形式探究”的十二五规划课题通过了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审批。在每个地推团队所到达的地区级教育局里,一起作业网都可以以国家课题的身份推介给各校老师。到2012年底,一起作业网的学生用户就已经达到了100万,而在10月中旬采访时,一起作业的用户数据已经增长到了3万所学校的近800万学生,月活跃用户也有将近200万。
线下推广的效果虽好,但模式重、复制也慢,“虽然大多数区域都有学校使用我们的系统,但每个区域的渗透率都不高”,为了开展线上推广,2013年,一起作业挖来了现在的运营总监唐晓芸。
2013年5月,唐晓芸从新浪离职,正式加入了一起作业网。看见“桥”的同时,唐晓芸还真正领略到了通往对岸的困难。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在K12领域创业,除了进入教学系统之难,还意味着要面对的工程之浩大繁琐。比如拿教材来说,K12领域有个特点是各区域的教材不统一,并且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这也就意味着一起作业的内容团队不仅要制作出每个版本的教材,还要在新学期开始前完成每版教材的更新,肖盾举了个最近的例子:“今年8月25号拿到最新的北京版教材,8月28号通过第四审,30号上线内测,得到反馈后31号又改了一夜,终于抢在了开学前上线”。
在采访之前,唐晓芸还向刘畅吐槽,说最近开学,手上好多“脏活累活”,谁知刘畅听了却很兴奋,并告诉她这就是在建壁垒,“别人都做不了,我们吭吭哧哧做完了,就能成壁垒”。
“要持续不断地烧钱”
截止到现在,一起作业网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总额度超过了3500万美金。从种子期到B轮,这成了徐小平和王强个人投资最大的项目,其中王强还担任了一起作业网的董事长一职;而从A轮开始,雷军领衔的顺为基金也宣布加入,累计投了1500万美金;到今年7月一起作业宣布C轮融资时,投资名单中又新加入了老虎亚洲基金。
和用户以及投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起作业网的营收数据,据肖盾介绍,一起作业网仅有的几项收入来自于一些收费试点,“每个月有三四十万左右”,而一作业网的主要业务,目前都还是免费的。
和最初的口语练习工具相比,一起作业目前的产品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小学英语口语,到已经上线的小学英语、数学作业,接下来作业还会逐渐引入语文、物理、化学等科目,并最终实现中小学全科覆盖。
今年9月,一起作业网还推出了一款移动端的产品叫“口袋学社”,想要以自学的方式进入K12领域的中学阶段,先吸引学生,再带动老师的加入。
而在老师端,除了布置和批改作业,一起作业网还逐渐搭建了基于教师的互动社区。在上面,老师之间可以发帖交流、共享教学资源,“类似于老师的线上家园”。
“老师是驱动,学生是黏性”,在肖盾的设想中,家长端可能会是一起作业探索盈利模式的一方,“因此到现在还一直没有严肃地去做”。
在今年7月中旬,一起作业宣布完成C轮融资的发布会上,除了媒体,到场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传统出版领域的负责人,“还找了各种合作伙伴,总之是一切在当地有各种渠道可以和我们一起进学校的人”。
对肖盾来说,这些合作伙伴都将成为一起作业网日后重要的一环。在他们的构想中,一起作业最终的模式是平台,“什么叫平台,上面有许多第三方资源才叫平台”,所以在一起作业的平台上,不仅有学生、老师、家长的三方参与,还应该有各类出版社、教育游戏机构、培训机构、代理商,“各家都能共赢”。
而现在,基于免费的业务模式下,对于之后的规划,像许多别的平台一样,肖盾认为:“一起作业网也会不断生长、不断融资来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