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统的校园,一个班的孩子在同一间教室,听同一个老师讲课。现在的校园,加入了特殊的同学,他们不在同一间教室却上着同样的课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渗透,在教育领域,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然发生。
“互联网+”的出现让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学观念等正发生改变,如动辄上万人参与的在线课程开发“慕课”(MOOC),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
课堂上没听懂可到网上去“慕课”
“英语能力题的复习方法出来了,这几天假期我正好可以看一看!”3日下午,家住大渡口区的初三学生小李点开51好课网,看到网站上刚刚更新的微课——“初2015级决胜中考英语能力题讲解”,开心地说。
小李就读于37中,通过51好课网,他能随时在线倾听巴蜀中学名师上课。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是“互联网+”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创新,即新近涌现出来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是一种免费在线教育。
51好课网是巴蜀中学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构建的具有巴蜀教育特色的慕课平台。点开网站慕课,几乎成了小李每天的必修课。
“上面的在线课程很多,各科都有,最近陆续推出了语文、数学、政治等学科的复习方法和答题策略,”小李说,“以往课堂上没懂的,现在我可以到网站上来免费上微课,跟着视频学,直到弄懂为止。”
不花一分钱点开网站就可看
小李说,因为十分方便,“慕课”在同学中很流行,他是寒假期间从一名好朋友那里听说后,才开始尝试的,“不需用户名、密码,也不需要花一分钱,点开网站就可看”。
“几乎每天都有课程更新,周末会更多一些。”小李说,每堂微课10分钟左右,如此次更新的英语能力题一、二单元讲解,是芮苏老师讲授,时长12分钟,而知识点相对简单的,则只有五六分钟,因此,尽管初三学习很紧张,每天“慕课”也不会觉得累。
不仅如此,还可通过“学段、学科、关键词”搜索到想学习的任何课程,可以把学过的微课放进网上“我的书包”,随时回顾自己学习过的课程内容。
小李坦言,自从开始慕课后,学习上也有了一些收获:英语作为他的弱势学科,以往一般在90多分徘徊,前不久的一次考试,他考了113分,“虽然中考越来越近了,但现在复习起来好像也没那么紧张。”
名校建慕课平台万堂微课免费听
51好课网创建于2014年5月,是巴蜀中学教师团队倾力打造的微课专题网站。“学校专门成立了慕课研发中心,依托各学科骨干教师团队,精心研发出全学科、全学段优质慕课资源和多种专题教育慕课资源,通过网站面向全社会的学生、教师、家长发布,将优质教育资源奉献给全社会共享。”校长王国华介绍。
目前,该网站已挂出了600多节精品微课视频,参与慕课的学生已达33635名。未来,老师们将逐步录制成上万堂微课在网站上公开发布。
王国华透露,下一步,网站还将构建全球名师资源联盟,计划联络全球上万名优秀教师共同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满足更多教师和学生学习交流的需求。不仅如此,还将构建“全时空学习互动平台”,实现师生“一对一”教学。
调查
颠覆传统教育“互联网+”改变教育形态
不只是慕课,记者调查发现,在教育领域,“互联网+”让教育方式方法、教学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有改变。
A
小学生
B
联体课堂
让城乡孩子同步
4月2日上午11点,在璧山河边小学视频同步互动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英语课在五年级一班进行。在教室的电子白板上,同步呈现的是城里城北小学五年级二班同学们上课的情景。
如同一场电视直播的互动。这堂课的主讲人是城北小学的罗老师,罗老师讲课的内容河边小学的师生们都能清楚看到;这边河北小学学生的提问,城北小学的罗老师可以回答。两校学生还被分组比赛背单词,通过两块电子白板,城里镇里的师生打成了一片。
“这是近些年来我们大力推广的城乡远程联体课堂。”璧山区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主任白竹介绍,“农村小学英语、美术等学科教师比较缺乏,通过视频同步互动教育,农村小学就能和城市小学的师生共上英语、美术课。”
“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学校已形成常态,”白竹说,各项目学校结成了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对子,根据帮扶学校教学实际,确定帮扶学科,制定统一学科课程计划,保证“城乡联体课堂”教学的同步,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师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不配套的难题。
C
建网络学习空间
供师生在线交流
“当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加快教育信息化,对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作用。”市教委主任周旭说。
近年来,通过“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区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重庆初步形成了全市教育网络体系。目前,全市50%普通中小学、90%中职学校、所有高校建设了“校园网”。
下一步,我市将加快“三通工程”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今年,全市所有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要按照要求接入宽带网络,40%以上的高校校园网要建成IPV6网络平台。同时,将加快农村地区学校多媒体教室终端建设,配备基本设施设备,60%以上的中小学和中职学校今年要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其次,将为师生建立网络学习空间,鼓励教师先开通网络空间,搭建在线学习、教研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家长参与进来,逐步扩大使用率和覆盖面。
此外,还将制定市级教育资源建设规划,统筹建设全市数字教育资源,逐步建成全市“数字教育资源超市”。
市教科院副院长李常明: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名师只能影响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的几十到几百名学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了慕课这个平台,依托网络,名师可能影响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学生,全社会都能与名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重庆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刘云生:未来学校的发展,不再是实体学校规模的无限扩张,而是课程体系的不断数字化、多元化,将会有大量的虚拟学校出现。课程数字化之后,将呈现商品化、流动化的趋势。届时,教育形态会发生极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