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2017年、2021年金牌主讲教师获得者,江西财经大学2021年度“教学十佳”。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江西高校师资流动的影响因素与规制策略研究》获重点项目立项。长期致力于《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多样化探索,依托《微观经济学》课程参与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校级立项。
二、课程概述及学情分析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课程简介】《微观经济学》是我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主干课。课程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个体最优决策行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选择问题、生产者的生产、成本选择和利润最大化问题、厂商均衡理论、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课程主要通过文字、图表和微积分等简单的数学手段建立起描述经济运行的分析框架,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市场供求、消费者选择、企业生产和成本等基本经济理论和分析框架,了解理论前沿,分析微观经济运行实践的一般规律,为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规范和实证方法,创新性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如分析企业的生产决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政府政策如何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3.素质目标:具有经济思维,面对现实问题能从经济学角度思考和分析,能清楚地明白微观经济学理论使用的条件和局限性,能将市场供求、消费者选择、企业生产和成本等基本理论进行本土化运用。
【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
【学情分析】
1.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本校经济类专业大一、大二学生,缺乏对经济学的基本认识和感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存在抵触情绪,对空洞的思政说教存在抵触情绪。
2.学生来自学校不同专业,文理生合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理解速度参差不齐,对课程设计质量和教师的整体水平要求较高。
3.《微观经济学》内容丰富,知识点多且无入学前的知识铺垫,学生学习过程可能会出现畏难心理,对课程的前沿性和趣味性要求较高。4.疫情特殊时期,居家学习,学习环境有所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呈现差异化。
三、教学设计
图1《微观经济学》“三基两法四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四、教学实施
【开课前准备】
(一)建课
课程激活后,根据本学期教学实际情况,本人对已有资料进行了更新,反复检查无误后上传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线上教学日志、教学课件以及案例教学课件等重要教学资料。
(二)做好开课前的通知
【线上教学过程】
(一)课前上课前1-2天,需要学生做三件事:
(2)同时发布相应的手写讲义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老师手写讲义。
(二)课中
1.课堂管理
2.课程互动
(三)课后
表1《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化考核
与同学的互动举例如下。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
【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持续深入进行。基于目前的线上教学模式,在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将翻转课堂的效果彻底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督查纠偏”的形式。同时加强实验内容与理论体系的重点知识点的紧密衔接,将知识点的掌握进行融会贯通,把实验进一步进行拓展,将深度学习与重点知识点进行更加紧密的衔接。
第三,线上的微观经济学案例项目设计及内容选取深度有待加强。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选取的项目主要还停留在案例分析层次,案例的深层解读和国家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等具有一定挑战度的专业知识融入不够。
第四,抽象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案例和有趣的语言展示出来,减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抵触,提升课程质量。思政教育必须结合本课程内容和课程特色,做到巧妙紧凑自然的“润物细无声”,否则流于空泛,没有效果。经济学不断发展,课程必须融入前沿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