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为什么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及如何构建经济学方法论学术

(原标题:【理响中国】为什么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及如何构建)

近年来,我们把文化强国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文化,广义上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的是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因此,文化是一个统称。我认为,一个文明或者国家的文化的核心是知识体系。一个时代的知识体系在方方面面的体现和反映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中外文明演进史都说明了知识体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这就是近年来我们国家这么重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简称“三大体系”)的原因。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同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就学术和话语之间的关系来说,学术也是基础,没有学术就没有话语,话语只是学术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包括语言、图像、影像等方式。如果说学术活动的范围仅限于学术界,那么把学术转化成为话语之后,其活动范围大大扩展,伸展到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在实践领域,不同话语的出现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流、争论和冲突又构成话语变化的动力,不断变化的话语反过来也会促进学术的深化和发展。

就学科和话语之间的关系来说,学科也是话语体系机构化的结果。在现代社会,话语体系的载体不仅是生产话语的学科本身,更多的话语功能被专业化机构所承担,尤其是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学科体系促成学术研究的劳动分工和专门化,这导致话语基础的深化和拓展,而话语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应用性,话语存在于实践领域,话语在实践领域的影响力(例如可接受度、不可接受度)会反馈到学科领域,构成学科变化的动力。

如果说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机构化表现,那么这“三大体系”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就它们各自的功能来说,学术体系是揭示本学科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成体系的理论和知识,话语体系是理论和知识的语词表达,是学术体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载体。一个学科的学术体系只有通过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表达出来,为人们所知晓和理解。一个学科体系只有准确、充分地表达了本学科的学术体系,才能成为有效的话语体系。一个学科只有以一系列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概念、范畴、命题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构成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体,才能称其为一个有效的学科。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主体便是人们经常所说的“知识共同体”或者“知识群体”。这里的“知识共同体”是广义上的,尽管其主体是学校和研究机构,但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知识共同体的外延一直在拓展和拓宽,包括所有对知识体系有贡献的社会群体。知识共同体构建知识体系,而学科、学术和话语可以被理解为知识体系存在和表述的三种样态。学科体系是知识共同体构筑的教学样态;学术体系是知识共同体构筑的研究样态;话语体系是知识共同体对外传播的工具样态。

这里先引用一段话:

即使在今天,(中国)学者也很少研究中国的经济思想,只专注研究西方的经济思想……学者们只顾照搬西方学者的经济思想。从欧洲回来的学生呼吁中国应遵循欧洲的经济政策,从美国回来的学生称赞美国的经济政策。一方的支持者认为每一个理论都是完美的,而反对者则猛烈攻击它。研究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政策的混乱和财政管理的低水平,就会发现忽视国内经济环境的严重后果。不根据国情的讨论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学者们若想为解决中国当代经济问题作出贡献,就应该研究国内的经济思想,加以整理和批判,才能搞清我国的经济背景。同时,学者也可以研究西方的经济思想,整理批判后,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由此,中国当代的经济问题可能会有更圆满的解决办法。(此段引文原为文言文,笔者作白话文译)

如果不告诉读者这段话的出处,那么相信很多人会以为是今天的一位经济学者在批评其当代同仁,因为这段话相当精确地描述了中国经济学界的现状。不过,这段话引自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的黄汉所著的《管子经济思想》一书。从1936年到今天将近90年了。换句话说,今天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现状似乎还停留在抗日战争之前的局面。但实际上,就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来说,今天的情况甚至比那个年代还严峻一些。自晚清到民国,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既精通中国历史也懂西方的学者。人们今天能读到的中国经济史或者经济思想史的经典性文献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尽管正如黄汉这段话所隐指的,当时的一些学者变成了西方知识的“搬运工”,但依然有很多学者基于中国实践的需要来思考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未来。今天中国的经济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为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一群既懂中国又懂西方的学者了。

尽管经济学界在实践面前处处碰壁,但很多人依然没有认识到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完全接受了西方经济学的学者(尤其是学院派)来说,构建中国经济学简直就是“闹着玩”,他们对此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西方经济学是普世经济学,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再去建构中国经济学。

前些天,我为尹汉宁先生刚刚出版的《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学》(三联书店2024年版)写了一个书评,发表在《光明日报》上。我强调了为什么要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经验之上的经济学。有一个人看了留言说,“再搞一个中国牛顿定律”。我想,这样思考的在中国大有人在。很多人把西方经济学(或者社会科学)视为是普世的,中国根本不需要去构建自己的社会科学。

我的回答是,“如果有人想搞中国牛顿定律,那么大错特错了”;但同样,“如果有人认为美国的经济学是普世的,中国不需要构建自己的经济学,那么也同样大错特错了”。

在所有社会科学学科中,经济学一直自居为科学。在经济研究领域,所谓的“量化”和“数学化”的方法论一直是主流。在一些人的思想中,物理学、经济学也无分东西和国别。

那么,西方经济学具有所谓的普世性吗?近代以来的经济学产生和发展于西方,自西方再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西方一直认为其经济学是普世的,而且接受国的学者们也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普世的。

这种所谓“科学化”趋势已经产生并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危害。尽管表面上,经济学越来越“科学化”了,但实际上离实际经济越来越远。这个情况在西方也是如此。很多年来,人们一直有“商学院与商业无关”(businessschoolnothingtodowithbusiness)和“经济学与经济无关”(economicsnothingtodowitheconomy)的说法。在经济政策领域更会带来巨大的财产和生命的损失。智利军人政府期间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国家造成的损失是一个案例。20世纪90年代之后,基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之上的“华盛顿共识”更是在全球范围内遇到有效的抵制。

如果人们有足够的耐心研究一下西方经济学演进的历史,其实不难发现不同时空下的经济实践如何主导着人们对经济学理论的构建。

第一,历史性。所有经济学都具有历史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都发展出了符合那个时代的经济学。拿着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经济学来解释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现象是荒唐的,拿着产生于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学去解释农业社会的现象也同样是荒唐的。今天,随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所有传统经济学都面临挑战。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学面临着要么重建、要么死亡的选择。

第二,国别性。经济学的“国别性”是常识,但我们的学者连这种常识都没有了。重农学派产生于法国,亚当·斯密经济学产生于英国,李斯特经济学产生于德国,汉密尔顿经济学产生于美国,发展主义产生在东亚。这些都是自明的。当英国人向德国人推销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即亚当·斯密经济学)的时候,德国的李斯特则在思考,德国如何向美国学习,实行重商主义,这便是李斯特经济理论的起源。必须指出的是,各国经济学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本国当时面临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承认经济学的国别性质,那么一般的经济学从何而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才被赋予了所谓的“普世性”。但新自由主义只盛行于英美国家,并没有普遍性适用性,是美国动用其政治力量来强行推行“华盛顿共识”。很多学者沉醉于经济学理论的“优美”,而忘却了其产生的根源。

第三,问题导向性。所有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他(她)那个时代、他(她)的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的研究是为了追求普世性,或者寻求所谓的普遍真理。只是他(她)直面具体的经济问题(现象)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解释(或许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他(她)的理论才具有了普遍性。结论很简单,如果中国的经济学者们不能直面中国的经济问题(现象),不能有效解释这些问题(或者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很难说他(她)能够构建有效的经济理论。

历史地看,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或者其他硬力量的崛起,更需要体现在基于思想崛起之上的社会科学的崛起。我们需要花几代人的努力,真正把基于中国实践的经济学构建起来。可以相信,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但这是基于中国实践之上的百花齐放,而非炒作外来思想的百花齐放。中国自主的经济学并不排斥外来思想,但必须是以我为主的开放性思想体系。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

THE END
1.2012年度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分析报告近年来,刊载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期刊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创新阵营,转载状况呈现出优质论文集聚在少数原发期刊的态势。这首先体现在优势集聚于三大系统主办期刊。以2010-2012年度为例,每年大约占“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期刊总数60%的高等院校、社科院(联)、党政干部院校三大系统主办期刊的被转载论文总量,约占“复印报刊资料http://old.zlzx.ruc.edu.cn/newsDetail.action?newsId=e6e4521a-d2ea-4b48-a558-c965808c67e7
2.社科网关于公布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通知书挂号单的通知 11-07 关于召开第十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的通知 10-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 项目申报系统 项目评审系统 项目中后期管理 社科要闻 努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https://www.sinoss.net/
3.心理学人文社科出版物排行榜电子书在线阅读现有超过50万种正版数字读物,涵盖,心理学,人文社科,出版物的电子书、听书等全媒体数字阅读形式。http://e.dangdang.com/list-XLX-dd_sale-0-1.html
4.王京知识图谱技术与人文社科领域的融合路径探析通过应用知识图谱技术,我们可以系统地分析人文社科领域各专业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这种分析不仅使研究更加深入,还能为研究提供指导性建议,帮助研究者精确掌握后续研究方向和创新的可能性。因此,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合知识图谱技术至人文社科研究中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揭示该技术在新领域的潜在价值,也能促进其更广泛地http://philosophy.cssn.cn/kygz/xszm/whzx/202407/t20240712_5764277.html
5.社科文献2022年4月书讯新书发布4月新书伴随初春的好天气一起上新,社科文献也准备好与大家一起聊书,讲书,分享新书了!4月12日(星期二)下午14:00,我们将在@社科文献 视频号进行直播,召开4月新书发布会,滑到文章最下方即可预约吧~ 社会学 中国工作环境的社会学研究 宋争辉 李俊 张彦 主编 即将出版/89.00元 内容简介 从2013年开始,李汉林领衔的https://xianxiao.ssap.com.cn/readfirst/5727.html
6.第二届上海师范大学青年社科论坛召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体系重构上午的青年学者回应与对谈讨论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术联盟(文科)理事长蔡丹教授主持。来自人文、社科与艺术等三个学科的代表老师参与交流。 人文学院方頠玮老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伴随着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这经历了百年多的发展历史,其中涉及到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和学科的变革。结合她教授的本科生课程《外国文学史》,https://www.eol.cn/shanghai/shanghainews/202212/t20221203_2259313.shtml?ivk_sa=1023197a
7.副院长个人履职总结(通用15篇)项目、论文与教科研奖励: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30多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篇,cssci期刊论文13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排序第二),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排序第三),获得市优秀社科成果https://www.oh100.com/a/201703/502744.html
8.斗胆分享一些学人文社科的方法但个人觉得,人文社科的学习,有的时候瓶颈不在于知识点难度,而在于信息的壁垒。于是我想在这里总结一些我在本ip和国内获得的一些学文科的方法,其实非常易于操作。 我之前也是在国内一所所谓的人文社科强校了,但是我仍然震惊于国内与欧美地区教育的严重脱节。因为我个人是学习比较文学的,而国内的很多研究基本上在国外是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3122068
9.河南省社科联系统2024年工作会议召开1月25日,全省社科联系统2024年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全省社科联系统2024年工作。 http://www.hnskl.org/m/list_2/16536.html
10.清华特奖答辩,一年一度的神仙打架来了!人文学院韩书缘 车辆学院王子丁 材料学院林祐均 社科学院尤丽娅 新雅书院梁奕飞 致理书院赵海萌 日新书院应文昱 未央书院朱颖雷 行健书院蒋玉骅 好了,以上就是清华大学特奖答辩的神仙打架场面啦! —END— 高效学习3D视觉三部曲 第一步 加入行业交流群,保持技术的先进性 https://blog.csdn.net/Yong_Qi2015/article/details/134486460
11.江西高校人文社科管理系统使用指南关键词: 江西 高校 人文 社科 管理 系统 使用指南 蚂蚁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江西高校人文社科管理系统使用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mayiwenku.com/p-31714027.htmlhttps://www.mayiwenku.com/p-31714027.html
12.道术之间:人文社科教师为什么要学习AI?但这些个案研究,未免还有管中窥豹之嫌。至少我们很难系统性、结构化地审视人文社科领域落地AI究竟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真正身在一线岗位的人文社科教师,对于AI又有怎样的认知、感受。 最近我们了解到一个饶有意味的活动。众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人文社科教师,居然聚在一起学习决策树、知识图谱、python语言。这个画面光是https://www.cdstm.cn/theme/khsj/khzx/khqw/202108/t20210809_1053517.html
13.上海书展开幕,华东师大带你与书香为伴!澎湃号·政务本次上海书展,华东师大出版社将以“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携众多精品图书和读书活动参展。既有大批学术价值突出、反映学科前沿发展水平的学术著作,也有体现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高品质读物。在人文社科、文学艺术、教育心理、童书绘本和品牌教辅等品类中,精选出了超过3000种图书以飨读者,其中包括新书800余种。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49698
14.副院长的述职述廉报告范文(精选20篇)本年度上半年,本人担任商学院副院长,主管学院的科研工作。9月份开始,任人文社科处副处长(主持工作)。现将本年度的任职情况主要是担任人文社科处副处长以来的情况汇报如下: 1、政治思想和廉洁自律 政治上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党和国家、上级部门和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新思想,并将之落实到管理工作实践、教学和科https://www.ruiwen.com/shuzhibaogao/1837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