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官网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过程;教育生态体系

一、引言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正在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各领域的优化与创新,教育也不例外。如何革故鼎新,构建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生态,成为当今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共同课题。教育信息化成为了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挑战的必然回应和选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渐深入和发展,教育也正朝着更具开放性、更加个性化、更为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且逐步进入了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在线课程作为教育信息化转向融合创新阶段的典型实践,正在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态。

我国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源于舶来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理念。由于我国教育文化、教育条件和教育管理模式差异,使得高校在线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仍然以知识传递策略和行为主义教学方式为主,在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链条上尚未实现较大突破。教育发展不均衡、终身教育体系缺失、高等教育改革由“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等瓶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在线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亟待建立。

“互联网+”时代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使得人才成为当下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要素。“互联网+教育”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为在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供技术和理念支撑(陈丽等,2016)。从理论高度探讨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的内在关联与深层机理,有助于认识我国高校在线课程本土化建设所面临的教育文化、教育条件和教育管理模式差异,发现在线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新取向。

随着“开放、共享”理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推崇和认同,开放的教育资源逐渐走向更加科学、系统、多元的在线课程开放与共享。我国是人口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但并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逐步转变,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实现教育公平和终身学习成为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提升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也成为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和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开放教育资源由于实现了在线课程的开放和共享,有效整合了现有的教育资源,盘活了教育资源存量,成为提高教育资源供给能力的有效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使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同时,针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在线课程建设,我国也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对在线课程的开放、共享和建设进行规范与促进。文件的出台一方面蕴含着国际、国内教育环境和教育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我国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时代变迁。

1.“重建轻用”阶段

2003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启国内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其建设的主要目标为:“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解决高校扩招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不平衡矛盾,是应对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和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关键途径。

表1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主要政策文本统计

截至2010年,我国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3910门,其中本科课程2515门,高职高专课程1043门,网络教育课程20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课程143门(王友富,2015)。我国精品课程在建设理念上主要强调资源建设的“求多求全”,更多注重“教学管理”而非“教学应用与服务”;更加注重课程的“引领示范”,却使在线课程“开放共享”的目标异化。在课程建设中更多是将现代信息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简单叠加,而并非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革新,以及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和高阶学习。教师将“以学生为中心”等同于“放任学生”,将“自主学习”等同于“个人学习”,将“协作学习”等同于“小组学习”,将“探究学习”等同于“上网检索资料”(黄荣怀,2008)。“重建轻用”成为这一阶段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显著特点。

2.“建用一体”阶段

3.“建以致用”阶段

三、从整合到融合: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理念演化路径

自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历经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翻转课程、微课程、MOOC等多种实践模式。在线课程平台汇集了优秀教育资源,拓展了知识传播渠道,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共享的学习空间。随着数字化时代开放课程的快速发展,在线课程的数量直线上升。无论是外部环境的变迁,还是数字时代学生正式与非正式学习需求的变化,都使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成为必需。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理念随时代变迁而逐渐演化,历经“重建轻用”阶段、“建用一体”阶段和“建以致用”阶段。在线课程建设理念逐渐从资源建设聚焦课程应用,其实质是以“深度融合”替代“整合”理念,表明了决策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的决心:在线课程的建设过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学习”和“技术应用”层面,必须建立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内化机制。这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国际趋势,也是在线教育的本质回归。

1.从重建轻用到建以致用

2.从精品示范到开放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时期,精品课程以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展示于互联网上,树立“标杆”作用,为国内高校广大教师所借鉴和模仿。课程建设理念在此阶段更多是引领与示范,应用对象主要局限于高校教师。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着力于课程开放,将服务群体拓展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以融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国际潮流,提升社会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线开放课程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立足自主建设,着力于鼓励国内高校之间共享课程资源并促进课程向国际开放。只有基于开放,在线课程才能得以广泛应用与推广,才能避免陷入“建设-待用-闲置”的资源浪费,而进入“应用-改进-再应用”的教育生态良性循环。

3.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4.从技术整合到技术融合

四、从共享到共生: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新取向

1.教育与技术相化,创新教学模式

2.多领域相融,创新服务模式

3.教与学相长,创新管理模式

五、总结与反思

由于“重建设轻应用”“重评估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建设理念偏差导致我国精品课程建设长期存在“静态共享”与“悬置开放”的问题。另外,以评价驱动为导向、精品示范为目标、资源建设为中心的建设原则又导致我国精品课程目标异化、课程趋同、学习对象缺失等弊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理念逐步超越了精品课程建设阶段存在的问题,实现了由“资源建设”向“课程建设”、由“精品示范”向“普及共享”、由“教师中心”向“用户中心”、由“有限开放”向“充分开放”的转变。但是,以评价驱动为导向而造成的功利化、表面化建设问题依然存在,管理重心过高而导致的高校在线课程建设自主权迷失,以及教师应用课程积极性不高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理念本土化、情境化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在线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应用与发展,由“重建轻用、建用脱节”理念缺陷引起的应用实效弊端日益凸现。自2013年开始,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在我国高校得以大范围普及与应用。“应用驱动、建以致用”逐渐成为这一阶段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的核心要义。与此同时,微课、翻转课、SPOC等在线课程创新实践以其适用性和实用性为着力点,植根于真实的教学实践,采取“化整为零”“自下而上”“以草根影响草根”的民主化、平民化建设理念,成为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发生转向的另一开端。

纵观我国高校在线课程的理念演化和发展历程,其实质是在既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结构框架内进行的有限试点和探索,是从信息技术与课程由整合走向融合发展的过程。单纯依靠技术支撑教育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需求,其价值取向也与当前“互联网+”推动教育整体变革的改革逻辑与重构教育生态体系相去甚远。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需要从“资源共享”转向建设“智慧共生”的教育新生态。要利用“互联网+”作为数字化教育生态体系重构的起点与要素,创新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师与学习者共融、知识与创新共生”的教育生态体系,创新服务模式以实现“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教育生态体系,创新管理模式以实现“教师、学习者、学习资源”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丽,林世员,郑勤华(2016).“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3-9.

ce2f24fb.html.

0117_47115.shtml.

[5]罗江华(2015).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演变与实践创新[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3.

[6]单美贤(2011).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3.

[7]王友富(2015).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7):56-59.

[8]杨英霞,田爱奎,夏天等(2007).从技术哲学看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J].电化教育研究,(3):17-21.

作者简介:许欢,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西南科技大学教师(四川绵阳621000)。张诗亚,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罗江华,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基金项目: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研究”(mjzxyb1407);西南科技大学继续研究与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回归与重塑——大数据时代在线教育的价值探寻”(17JYF07)。

引用:许欢,张诗亚,罗江华(2018).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兼论“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59-65.

THE END
1.国内在线教育发展历程及特征有哪些?问答集锦国内在线教育发展历程及特征有哪些?93匿名用户 2024/11/07 最佳答案 由匿名用户编辑于2024/11/07 15:32 初步成熟,进入提质发展阶段。 中国在线教育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互联网技术进入中国便开始发展,期间经历 了萌芽期、模式探索期、快速发展期、初步成熟期四大阶段。 诞生初期(20 世纪 90 年代-2000 年):随着 https://m.vzkoo.com/question/1730964401632803
2.高校在线教育的发展脉络应用现状及转型机遇混合式教学既要发挥教师引导、监督与调控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11]。在高等教育中,混合式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活动的混合,强调多种学习活动的组合[13];另一种是基于资源的混合,更加强调学习资源设计和学习支持服务[14]。 2.国内高校在线教育发展历程https://nic.upc.edu.cn/2020/0930/c7404a317487/pagem.htm
3.董事长战略视角行业洞察:中国职业培训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发展历程: 智博教育_市场拓张次序: 以省会为立足点、中心辐射周边逻辑,自2019年起从济南(4)向外扩张:临沂(1)、青岛(2)、德州(1)、烟台(1),地市选择参考院校资源+地市学生人数。 智博教育_产品序列 1)课程均价约为1.7万,另加住宿等其余费用,客单价达2万,采取虚高定价策略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2103073.html
4.中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历程,你了解多少?互联网教育行业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是可以预期的,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资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性,采用实时在线教学,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空间限制和麻烦。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互联网教育的营收也在不断创新高,整体来看行业平均增速达到了70%以上,其中留学、语言学习、中小学教育、综合http://www.xm8168.com/h-nd-226394.html
5.营收利润绩效运营资产……19家出版上市公司哪家强?自2011年起,在线教育进入跑马圈地阶段,2018年在线教育迎来高速发展期,细分赛道规模扩大;2020年初,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学生居家学习,在线教育井喷式发展,行业渗透率大幅提升。2020年3月用户规模高达4.23亿人,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在线教育用户规模有所回落。 https://stock.10jqka.com.cn/20220107/c635789649.shtml
6.在线教育发展历程概述腾讯也推出了腾讯精品课,专业的在线教育培训平台。 连企网在线培训——细分市场 在线培训迅速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背景下,连锁培训咨询业也诞生了连企网,它是集连锁企业在线学习于一体的专业的连锁企业在线商学院。 连企网的培训管理人员都是之前在国内、甚至是国际知名连锁企业长期从事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对连锁企业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101/09/12606264_524566044.shtml
7.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KESION分析: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发展历程来看,在线教育经历了从远程教育平台、培训机构转战线上,到目前的互联网公司涉足在线教育三个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在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便利程度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乐意尝试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第一阶段:90年代末兴起,主要形式是以网络为介质的远程教育平台; https://www.cucmc.com/wljy/12510.html
8.教育培训机构加盟中国教育培训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培训发展共经历4个发展阶段:萌芽期、发展期、开放期、转型发展期。 ——萌芽期(1978-1992年) 文革过后,百废待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但这一时期,经济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仍以计划经济为主,教育培训活动https://www.jiamengfei.com/xm/99920
9.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超80%,教育部发布会聚焦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在线中文教育蓬勃发展,“中文联盟”云服务教学平台面向全球免费提供190多门6000多节中文、中华文化等在线课程,惠及200余万海外中文学习者。中文国际地位不断攀升,2021年起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官方语言,另外我们还出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俄文版,持续扩大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国际影响力。 服务港澳工作大局,https://jtj.al.gov.cn/info/1027/2239.htm
10.小学教育调查报告15篇当下中小学生都爱选择哪些学习方式……8月26日,由xx教育研究院委托艾瑞咨询集团协助开展,广大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调研的“国内中小学教育学习现状“调查报告正式对外公布。调查显示,在新一代学生与家长心中,成绩不再是唯一考评标准,而是更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随着互联网应用日趋低龄化,在线教育的普及将为学生个性化教育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dcbg/20221226180044_6155742.html
11.教育创新: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与未来趋势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教育领域也不能逃脱数字化的洪流。在线教育平台已经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和教育机构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与未来趋势将在本文中进行全面探讨。 1.1 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历程 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https://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7301133
12.e会学app官方下载e会学appv3.3.1最新版e会学将建立统一认证系统,与省内各高校的教学系统结合,开展MOOC课程的在线学习、互动、作业、考试等互动教学活动,实现全省MOOC课程学分认证和学分互认。 发展历程: 2015年12月16日,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e会学”平台正式开通上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王晓平、教育厅储常连副厅长等领导出席https://m.qqtn.com/q/387804
1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56期协同开展科学传播、成果评价、智库咨询和办刊人才培训,推动建立世界一流期刊共识标准,引领我国科技期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联合国内外科技社团和出版机构,发起成立全球科技期刊联盟。开展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持续编制《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 http://www.cgscgs.org.cn/files/huixun/huixun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