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程度的不断加深,众多地区都部署了教育信息化系统。但早期系统多以“竖井式”开发为主,缺乏统一规划与高效管控措施,各平台无法互通,数据无法共享。形式僵化,缺少定制化开发和特色应用,无法提供及时更新和服务,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甚至导致出现了“建而未用”的情况。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八项战略任务指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通过建设智能化校园,应用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赋能教育管理模式变革,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
-教育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V2.0-
为解决教育系统形式僵化、数据孤岛等问题,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有效督导工具和抓手,世窗信息参考教育新基建总体框架,结合教育工作需要及信息化现状,创新性提出“一融双督”管理理念,研发包含督、管、教、研、服等多个业务应用场景的教育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
平台着力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和人才培养,将优质、均衡、创新融入教育发展主脉,协助教育局实现教育教学可视化、常态化、精准化管理。以教育局、中心校、学校、家长的四级联动、协同管理、数据串联,打造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建设新型教育服务管理形态,打造监督、管理、检查、服务等“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通服”的教育教学管理监督新模式,为中国“教育新基建”赋能。
-功能丰富,覆盖教育教学全场景-
1.底座平台
打造统一、融合、连接、共享的数字教育底座平台,促进各应用系统间的开放共享、数据互通、应用协同、交互可用,从顶层上解决教育行业内服务及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封闭运营、信息孤岛等问题,形成标准规范、应用联通、数据共享的综合型平台。
2.融合门户
从教育实际出发,结合数字教育底座平台,为用户提供风格和操作统一的融合门户。通过各级各类应用系统的联接和复用,引入、孵化各类第三方的教育云应用,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应用新生态。
3.局端平台
主要包括服务指挥中心、校师生档案平台、校园动态安全平台、家校联系监管平台、在线教学会议平台、行政服务无纸化办公平台,旨在运用信息化手段,为教育局各科室、股室的工作人员提供便捷的应用服务,构建高效办公管理机制,推动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进程。
4.校端平台
校端平台和局端平台无缝衔接,数据上通下达,实现管理统一、工作统一、数据统一,是实现教育局管理工作延伸到校端的重要节点,是打通信息化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借助融合门户的能力底座可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网统管”,为后续智慧校园建设打下基础。
-一融双督,创新教育教学新模-
1.数字底座,提升管理效能
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形成统一的数字底座,助力教育新基建及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和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全面提升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三大转变,变革治理方式
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3.智慧校园,建设新型体系
建设智慧校园,为学校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整体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设新型教育服务监督管理体系,促进教育主管部门更好地履行教育管理职责,增强工作责任心,提升工作效率。
-技术成熟,部署应用成效显著-
东光县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抢抓教育数字化转型机遇期,围绕打造“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目标,建设教育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将全县206所学校、62000多名学生、5100多名教师、50多辆校车、4600余个视频监控设备全部纳入平台进行管理。
经过2年多的建设和实践应用,东光县教育信息化督导管理指挥系统从最初的多媒体技术教学专项应用,发展成了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于一体的教育服务、治理集成化应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从拿来应用到创新应用的转变。
2021年12月,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中,东光县教育信息化督导管理指挥系统被评为了河北省优秀典型案例,并成功入选教育部《2021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集》。
2022年7月份,东光县教育局在迎接省政府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通过平台整体介绍了东光县教育局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成效。经过为期两天的督导评价后,东光县顺利通过了省政府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评价组对4年来东光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