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

根据所学,提交一份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热点的理解分析。要求教师原创,不可抄袭。

一、含义

互联网+教育是国家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锋和新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引擎

二、特点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具有以下五点特征:

1.跨界连接

互联网+中的+表达的就是一种踣界,是由此及彼的连接,在跨界的基础上产生一种

新形态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可以说是无所不能+,可以+课程、+德育、+教学等等。每一种+体现的都是一种跨界连接

2.创新驱动

3.优化关系

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原有的各种关系结构使师生关系、教育机构与学习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升级到了更高的水平

4.扩大开放

互联网+教育使教育走出了学校,跨越地区、国家,全球连成一片,实现了真正的开放

5.更具生态性

教育的生态性表现为多元、多样、自然进化等,互联网+教育使上述特性更突出,更具有操作性

三、“互联网+教育”的意义

1.互联网+教育人员灵活,可以跨越老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自由的

安排学习实践。

2.互联网+教育可以缓解师资短缺的问题,让会教爱教之人成为线上教师

3.互联网+教育形式灵活,可以跨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界限

4.互联网+教育可以节约实践和金钱的成本。只要有网络和信息载体就可以开展学习,满足了人们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互联网+教育的实证

1.慕课

慕课(MOOC),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ourse)”,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课程,用户只要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可以重复观看。具有规模庞大、开放程度高、公开透明、易获得可重复等本质特点

2.微课

3.翻转课堂

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超热点)

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教育。

这种变革是非常深刻的,颠覆了整个传统教育的观念。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这种变革,迎接新的挑战。

一、教育领域的变化

(一)变革之一:教育的概念变化了,学习的渠道拓宽了

以往的学习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在学校进行。现在可以在网上学习,在虚拟世界学习。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处处可学,时时可学。

(二)变革之二: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

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

教育要将人类生存的多方面融合起来,将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起来,包括妇女、土著人、残疾人、移民、老人等。

(三)变革之三: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今天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变化。因此培养目标要改变,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

(四)变革之四:课程内容的变化

未来课程不仅要增加新的知识内容,而且要把课程内容整合起来,使学习者认识事物的整体。

(五)变革之五: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

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六)变革之六:互联网改变了师生关系

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知识的权威。学生已经不是只依靠课堂上老师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得信息和知识。

教师主要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合适的环境,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教育有哪些是不变的(明确重点)

(一)不变之一:教育的本质不会变

互联网使教育发生重大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但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

(二)不变之二: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重要立论点)

有人认为,当今互联网时代,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可以不需要学校了,也用不着教师了。这种观念已经被多教学者所否定。

学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公共场所,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进入学校不仅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与交往。

教师也不会消失。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方式,但信息技术、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但信息技术、互联网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变,但教师培养人才的职责没有变。

儿童的成长需要有思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但是不能迷信信息技术,要认识到他的局限,并且运用恰当,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是所有机器代替不了的。教育活动蕴含着人的情感、人文精神、师生情感交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教师在未来教育中发挥作用,就要不断学习,充分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科学技术进步给教育带来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

经过三年试点,2017年上海和浙江高考综合改革顺利落地,新高考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同时,新高考改革还存在一些需要化解的难题,具体如下:一、新高考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入学公平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1.是区域间高考录取率差距缩小

新高考改革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显著缩小了区域间高考录取率差距。

2.是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上升

实施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重点高校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高中的农村学生

3.是高考加分政策更加规范

教育部等部门出台新政策规定,2015年起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只保留少数补偿性加分项目

(二)科学选才取得重要进展

1.是招生录取制度更加科学

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平行志愿投档方式,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

2.是高校自主招生更加顺畅

针对自主招生试点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2014年教育部专门发文加以规范。

3.是综合素质评价更加成熟

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4.是学业水平考试更加完善

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三)学生和高校选择权大幅增加

1.是考试评价机会更多选择

考试科目组合选择和考试评价次数增加,统考科目外语试行2次考试,选考科目探索多次考试

2.是招生录取方式更加多元

除普通高校统一招生渠道外,还有自主招生、单独招生、定向招生、高职分类考试、免试推荐等多种选择

3.是高职院校通道更加宽广。

(四)监督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1.是信息公开制度体系更加完备

建立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教育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公示制度。

2.是考试招生安全责任更加明确

各高校成立招生委员会,承担制定招生计划、确定招生规则、决定重大事项等职责。

3.是违法违规处罚措施更加严厉

建立考试招生申诉与复议制度,违纪举报机制更健全,违规处罚更严厉。

THE END
1.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初赛举办教育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召奎 12月15日,由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创新实践能力赛)暨第二届“长城杯”铁人三项赛(防护赛)初赛,于五大赛区在线上同步开展。 本届大赛以“智能防护,开启数字安全新时代”为主题,面向高等院校全日制https://www.workercn.cn/c/2024-12-16/8414974.shtml
2.筑牢网络安全防线,网信中心联合学工部开展专项培训为了落实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加强高校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培养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增强防范处置能力的要求,11月27日上午,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中心联合组织开展学生管理干部网络数据安全专项培训。副校长廖菁表示,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入影响https://xxc.hnucm.edu.cn/info/1031/1693.htm
3.“互联网+”技术驱动下的高校安全教育创新路径探索期刊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互联网+”技术驱动下的高校安全教育现状与挑战,指出安全教育内容滞后、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安全教育渠道、提高互动性、增强实践性和个性化的创新路径。通过加大安全教育投入、优化课程安排、制定长远规划,以及拓展线上教育方式、创新安全教育手段、更新安全教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KBJBD20242024121300009018
4.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s://www.nbcc.cn/2020/1029/c1114a34386/page.htm
5.西电光荣榜欣欣向荣的2019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20.教育部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构建研究生“三好三有”育人体系,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21.第三届高校“互联网+学生工作”创新论坛:刘文博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并交流发言。 22.陕西省“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征文(教师组)一等奖:杨坤,(学生组)一等奖:胥凯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541785
6.数峦云数字孪生智慧校园三维可视化运维检测平台化建设工程,根据学校自身业务模块需求,公司采用虚幻引擎开发,结合了物联网\GIS\BIM等数据,利用视频流云渲染BS架构部署方案,量“身”打造了数字孪生智慧校园三维可视化运维检测平台,助力浙江工商大学的校园管理,旨在推动“智能+教育”的发展,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直观的管理运维检测平台,提供更加智能、更加安全高效的校园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797359
7.20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分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现有公共基础设施,逐步推动与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和企业资源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共同服务于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显示,“十三五”期间,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可喜成果,教师空间数、学生空间数、家长空间数均逐年递增,其中教师空间数量最多、上升https://www.ceeia.cn/news/detail_3517.htm
8.回顾2023教育数字化相关政策和大事—中国教育在线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 报告提到,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实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建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https://www.eol.cn/info/dongtai/202312/t20231229_25521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