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安徽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继往开来的重大历史关口,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构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叮嘱我们,“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饱含着对安徽改革发展的厚望重托。我们一定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殷切嘱托,争当改革先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一、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把握改革规律,引领改革航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成就。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立足新起点,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自觉把安徽改革发展放到全国大局中去思考谋划推进,坚定改革信心,勇担改革使命,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增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安徽考察,都对深化改革作出重要指示,从“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到“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再到“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充分体现了对改革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着眼安徽发展实际理思路、绘蓝图,又站位现代化全局教方法、鼓干劲,为安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标定航向。要把学的体会、悟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举措、破解难题的方式方法、改革突破的有效路径,坚持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坚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传承敢为天下先的宝贵基因,增强为改革探路先行的责任担当。安徽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江淮大地上的许多改革探索引领风气之先、走在全国前列。小岗村“大包干”拉开农村改革的大幕,芜湖“傻子瓜子”率先冲破计划经济的藩篱,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催生全国免征农业税的重大变革,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林长制、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等改革推向全国。安徽发展实践一再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唯创新才有未来。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解放思想、打开脑洞,大胆试、大胆闯,落实好党中央改革规定动作,谋划好安徽改革特色动作,运用好基层改革创新动作,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打造更多具有安徽特色的改革品牌。

二、鼓足创先争优劲头,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

新时代新征程,安徽面临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机遇,有条件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有责任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抓改革、促发展,勇立改革潮头,开创新业绩、开辟新未来。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安徽全力打造量子科技、产业“双高地”,已成为国内量子科技研究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图为2024年11月25日,在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对量子计算机进行测试。安徽日报社供图程兆/摄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积极探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全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图为2024年10月9日,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田园客厅”综合体项目正加紧建设,一幅农文旅融合的绚烂画卷逐渐铺展。安徽日报社供图范柏文/摄

聚焦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上下真功、求实效。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山大川孕育灵气,文物遗存实证文明,名家辈出延续根脉,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造化之美与人文之盛相得益彰。我们要用足用好丰富文化资源,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打造一批具有高辨识度的安徽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突出以文立信,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实施“千村万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深挖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更多体现徽风皖韵、展示安徽新形象的文化精品。突出以文兴业,实施文化产业倍增工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徽文化内容、符号、故事融入旅游产品,擦亮“美好安徽·迎客天下”品牌,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突出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改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扬老区精神、大别山精神,推动移风易俗,建设书香安徽。

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写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的全景图转换为实景图,关键在抓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必须将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各领域全过程,坚持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改革,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拧紧抓改革落实的责任链。改革举措能不能落实到位,落实责任很关键。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进一步强化省委深改委统筹抓总职能,完善专项工作小组各负其责、各级各部门协同落实的改革工作体系,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改革推进机制,以责促行、以责问效,形成“一盘棋”共抓改革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督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亲力亲为抓改革,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政治勇气,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系统布局、谋定后动,防止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好了。

汇聚抓改革落实的正能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最大限度增进共识、凝聚合力。要勇于打破部门和地方壁垒,加强对跨领域、跨地区、跨部门改革事项的统筹协调,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改革举措的耦合性,上下一体落实,左右协同联动,推动改革效能正向叠加、充分释放。鼓励基层首创,发挥基层试点分散风险、减少阻力、降低成本的优势,支持在顶层设计框架下“摸着石头”大胆试、勇敢闯,通过点上智慧带动面上突破。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从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出发,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真正将改革改到人民群众心坎上。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善于用群众身边小故事讲好改革大道理,形成齐心协力共抓改革的强大合力。

THE END
1.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回顾我们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一个成功秘诀就是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这一成功秘诀传承好、运用好、发展好。https://www.ahxf.gov.cn/Zt/shzysx/Content?Id=1172386&ClassId=16
2.深学细悟强党性以学促干建新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执行者、落实者,必须加强党性修养、锤炼坚强党性,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努http://www.ahfxh.org.cn/content/2024-12/17/content_9102269.html
3.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安徽干部教育在线2023年必修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答案1.“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意味着动荡”被称为()。A.韦伯难题.B.亨廷顿悖论C.唐纳利难题D.英格尔斯悖论正确答案:B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48908902.html
4.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佚名· 6068教育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第1题(单选题)[10分]党的()首次提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B第2题(单选题)[10https://www.yxfsz.com/view/1623180864027463682
5.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主讲人:辛向阳 课程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课程介绍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论述https://www.ttcdw.cn/p/course/o/o_713250005578272768
6.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后者是前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A. 正确 B. 错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991c5711da2241e8b75eeee06cc063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