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许多多的人看同一座山,看后对这座山的感受和评价是不尽相同的。同理,许许多多的人看同一个官,看后对这个官的感受和评价也是不尽相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嘛!
比如,凡接触过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共安徽省委原书记卢荣景的,对其感受和评价就不会相同。
别人对他的感触和评价我这里不谈,只谈谈我与他接触后的一些感受。
我是80年代后期与他相识的。那时他身为省委书记、省长,是大权在握的党政“一把手”,然而其妻叶玉珍在工作方面却没有得到他的“阳光”、“雨露”,仍然只是淮河路上一家商场里普普通通的营业员,并且还是大集体职工。按照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来讲,这是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值得说的,更没必要宣传报道。但是,在许许多多的人做官之后,亲朋好友也跟着“升天”的大环境里,他却能做到洁身自好,严格要求自己及家人,这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同时也有宣传报道的价值与必要了。为了这事,我开始接触卢荣景同志和他的妻子叶玉珍。他夫妻俩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和善,易接触。但是卢书记不同意宣传报道,他说:“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做的,没什么特别之处和宣传报道的价值。”我说:“我们绝不是为了宣传你们而做这件事,而是想通过这件事的宣传让许许多多的官员受到启发和教育,不要再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了,因为老百姓看不惯这种做法,非常反感和气愤……”他听我这样说就没再反对,只是再三告诉我,希望我常到下边跑跑,如发现什么问题,不要有顾忌,可直接向他反映。
所谓“直接”是什么意思呢?若从词义上理解,那就是一对一地和他联系,不需要通过秘书,更不需要通过秘书之外的其他人。果真如此的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与记者之间言路的直接畅通,意味着他很想听到来自基层的声音。
我当时就想:如果他此言不虚,言而有信,说到做到,那真是皖人之幸!
为了验证其言之虚实,同时也为了让他听到更多来自基层的呼声,我心生一计,干脆在我们办的内参上新开个“我为省委书记献良策”专栏。想到这里,我立即动笔写了《“我为省委书记献良策”征稿启事》。内容如下:
为了沟通对话渠道,加强上下联系,广泛反映各方面对省委领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省委领导及时了解各方面情况和要求,我们征得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同意和支持后,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我为省委书记献良策”的稿件。为能及时把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汇集起来,转给省委书记参阅,我们特在内部参阅资料《信息参考》上开辟“我为省委书记献良策”专栏。希望各条战线上的领导同志、干部职工等积极为本专栏撰稿。稿件不拘形式、不限字数,但所提意见、建议要具体、明确、联系实际。所提意见、建议若被省委书记接受、采纳,通过实践起到好的效果,将给予适当奖励,由省委书记卢荣景亲自颁奖。
通过我亲身经历的这件事,改变了我对他“只是初中肄业,文化水平不高”的看法。
我之所以在这之前对他有那种看法,原因如下:一是与他没怎么接触过,对他不甚了解,更多只是道听途说;二是缘于我用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看他了,没想到他的知识水平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提高。
如今想来,除了对他更加尊敬和佩服之外,还十分羞愧!——怎么能以学历看人呢?安徽文化界的两个领军人物陈登科和鲁彦周,不是一个只上过两个寒学,另一个没上过小学、初中,只读过几年私塾而以同等学力(初中)在池州上两年中学吗?我国当代两个著名的哲学家梁漱溟和熊十力,不也一个只是“中学生”,另一个连小学也没毕业吗?可当时北大校长却十分欣赏他们,请他们到北大教书。梁漱溟到北大时只有24岁,那时,他在哲学方面就已有名气了。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自从卢荣景同志修改过我的《征稿启事》,近20年来,我深信此理!
当然,我列举以上四位名家并不是由此来说明卢荣景同志的实际文化水平、写作能力和他们相当,——那当然是不能比的喽。不要说卢荣景同志了,就是许许多多的文学和哲学学士、硕士、博士,论起实际水平,也不能和那四位相比啊!我只是由此来批评、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再形而上学地看人了,而应该彻彻底底地明白这样的道理:学历低并不等于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