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差点成为我的“滑铁卢”,幸亏有高瑞睿等一伙特别热心自然保护的年轻人来驰援。
那年,自然课堂经一春一夏的精心准备,将于10月初在东亚候鸟迁飞区上重要的鹤类和水鸟停息地——图牧吉和莫莫格湿地边开课。两个湿地边的学校都为那几天校内的课程做了调整;两个保护区(内蒙古图牧吉和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为我们的后勤做了安排;王西敏,中国自然教育的专家,从西双版纳赶来志愿服务,机票已订;日本鹤类专家(来自Red-crownedCraneConservationJapan)的行程已经安排、飞机票也已订好;邸志鹰、康耘和施艳秋等几位老师也都整装待发;我们特邀的名誉校长,王岐山教授的夫人,杨兆芬教授也安排好了行程。
可就在我们出发前十天,东林爱鸟(东北林业大学爱鸟协会)的志愿者们收到一条信息“不能去”。几个月的努力,几个月的期盼,就被这几个字轻轻地带走了。
能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只有东林的、呼伦贝尔学院的梁鸿梅和哈尔滨技术学院的。
怎么办?我是一个不那么轻易转弯的人,更不能让那些生活在湿地边的孩子们失望。
于超(黑龙江省自然博物馆)、吴星兵和吴庆明(东林),都参与了前期的准备和培训等活动,本来想让位给更年轻的志愿者们。在这突变的情况下都挺身而出,对我说:“没事,老师,我们能去。”
可是自然课堂不是在教室里讲课,是带孩子们到湿地边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来学习,若指导老师不足是达不到预期的体验效果。急迫之下,我向之前合作过的年轻人发出求援。于是,
从南京赶来;
从北京赶来;
高瑞睿从做毕业课题的兴安岭的森林中赶来。
这下我们的团队足够强大了,三个生物类教学组成员有:湿地组,刘涛和于超;鸟组由于单筒和双筒望远镜数量的限制分为二组,王西敏带领程雅畅和吴星兵一组,吴庆明、璐璐和我为另一组;植物组,由高瑞睿带上原本就在植物组的魏孝荣。写作、艺术组的老师们有邸志鹰、施艳秋、康耘、梁鸿梅和杨兆芬老师,除了作为写作、艺术指导老师外,她们在野外上课时还在各组间作为临时增援。来自日本丹顶鹤保护组织的Kuni和Yasu,国际鹤类基金会的Jim和Steve作为摄影记录员、观察员和助手。还有后来赶来的绿色龙江的志愿者刘伟石老师做植物组的后盾。
其实,瑞睿在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足以应对,但如何将这一束枯叶、一棵草、一片草地和湿地、一群鸟与孩子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如何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却非得动一番心思不可。对做自然课堂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能否把我们自己对自然的好奇,对鸟类、植物和湿地的爱传递给生活在湿地边的孩子们。
“我的家乡图牧吉,
每天我都从这里走过,
但我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它。
非常感谢自然课堂的老师们
让我了解了我的家乡,
让我看到了它的美丽!”
站在他们简陋的教室里,听到这些发自孩子们的肺腑之言,眼泪几乎要溢出我的眼眶。
当我们结束了在图牧吉和莫莫格湿地的自然课堂,我站在大客车上,看着一张张挂着成功后满足的笑脸。回想孩子们惊奇的眼神,(当地的)老师们从开始羞涩地旁观到在游戏中奔跑呼唤她落入险境的学生,老鹰们(西敏和邸老师扮演)对小鸟(学生们的角色)们的威胁,瑞睿她们挥动着点石成金的手指,让孩子们发现更多家乡的美丽,自然中的奥秘。
前排(蹲)左至右:施艳秋,吴星兵,于超,,,梁鸿梅,KuniMomose,苏立英
后排左至右:尚丽元(莫莫格保护区),杨兆芬,刘伟石,,高瑞睿,Donna(康菲石油),邸志鹰,康耘,,吴庆明,Yasu。这里还缺了王西敏和丛璐璐,他们先离开,Steve在车上没有下来(摄影:马文超)
时隔多年,2019年秋我和瑞睿又见面了,自然问起了她的工作。她领导着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和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公益基金会,做的主要是“让大马哈鱼回家”的事。凡桃俗李之中自有诸多艰难而不鲜,瑞睿仍一如既往,哈哈一笑不必谈那些烦人之事,大马哈鱼的事业中还有很多值得讲述的。
青年时期,人都激情饱满,是探索、追求、勇往直前的时期。经历过社会的鞭挞,生活的沉淀之后,仍然走在践行理想路上的人,就不能仅仅用幸运和激情来解释了。在高瑞睿身上我看到的不光是勇敢,还有坚强和笃定。
鸟儿相望于天空,鱼儿相望于江湖,我们这些行希望之事的人相望于保护自然理想。
附录:
2012年10月8日,在图牧吉国际自然课堂活动第一天的晚饭时斯蒂文写下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