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鳥消費投訴】信主播不信兒子老年人深陷直播藏品連環套路
編者按:維護消費者權益,守護消費安全。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為新消費時代保駕護航!
央廣網北京12月15日消息(記者孫瑞婷白德彰)在主播們編織的離奇劇情和回收承諾的誘餌下,老人們失去了理智,將家中的積蓄換成了一堆所謂的藏品。當老人們想要將這些藏品返銷給主播時,卻又陷入了新一波的欺詐之中……
藏品成“吸金黑洞”
老人信主播不信兒子
今年9月,劉丹從妹妹口中偶然得知,母親迷上了直播購買所謂的藏品。那時的她並未對此事太過在意。直到今年10月份劉丹回國,看到家裏角落裏堆積的藏品仿佛一座小山時,劉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事後,劉丹從母親的手機購買記錄中發現,從今年3月份至10月份,母親購買了上百單藏品。為了購置這些藏品,年近60歲的母親不僅向親戚、朋友借了錢,還開通了信用卡、借唄、花唄等工具透支消費。而這些買來的藏品,除了佔據角落裏的空間,還塞滿了床下、衣櫃以及行李箱。
“我在國外這6年掙的錢全部打給了我媽,當我知道我給她所有的錢,她都買那些假貨的時候,我心都涼了。”劉丹説,自己之所以將這些藏品稱為“假貨”,是因為它們名不副實,價格與品質嚴重不符。劉丹介紹,母親購買的商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帶有祈福性質的挂件、擺件、首飾等,另一類是字畫、錢幣、瓷器、郵票冊等,兩類商品的售價在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例如,一幅普通書卷,因為被打上“當鋪封條”並標注“張大千書卷”的包裝,在直播間的售價便飆升至899元;還有用布袋包裝的籽料,被賦予美好寓意後,售價高達999元。
據劉丹統計,母親在購買這些藏品上累計花費超30萬元,後續又因所謂收回藏品的由頭被騙走20余萬元,總計花費已超50萬元。事發後,劉丹的母親也意識到自己被騙,將購買藏品的過程告訴了女兒。
與劉丹母親能及時醒悟不同,因為父親深陷套路難以自拔,李永剛不僅遭受了經濟損失,更遭遇了家庭危機。李永剛回憶,父親沉迷線上購買藏品大概是從2023年開始。那時的父親推薦自己關注一位名叫高某的主播,説可以為家人祈福。李永剛説,父親曾做過領導,也曾下海經商,在子女們的印象裏,他一直是個精明能幹的人,在被父親推薦關注主播後,李永剛並沒有想太多。直到今年9月份,親戚們紛紛打來電話,詢問老人為何借錢,是不是家裏遇到了什麼困難?這時的李永剛也才知道,父親早已陷入藏品騙局之中。時至今日,李永剛只能估算,父親購買藏品至少花了十余萬元,因為父親不相信家人,手機也不給子女們看,有的藏品還偷著藏起來了。
李永剛説,此前父子關係融洽,父親拿錢供他留學、創業、買房。但自從觀看直播後,父親像被洗腦一般,脾氣秉性大變,家中溫情不再,甚至還和自己斷絕了關係。母親曾勸過父親,但父親卻固執地説:“我不相信他們,難道相信你們?人家主播有幾千萬粉絲。”
出售、回收皆是陷阱
警方已定性為詐騙案件
劉丹和李永剛家中老人在網上大量購買所謂藏品的遭遇並非孤例。在得知家中老人被騙後,劉丹和李永剛加入維權群中,在與群友們講述老人的遭遇後,大家梳理出主播們針對老人設計的“騙術”,其流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在售前階段,主播們會通過講述幫人解決糾紛、調解家庭矛盾等情感故事,樹立自己的“正能量”形象。之後,他們會親切地稱呼老人們為“爸爸媽媽”或“叔叔阿姨”,以此拉近與老人們的距離,為後續帶貨做好鋪墊。一旦贏得了老人們的信任,主播們便開始向老人們推薦各種商品。比如,在售賣手串等商品時,會宣揚其神奇的功效,如保祐家人身體安康、事業順利等。而在推銷玉器、錢幣、青銅器等商品時,他們則會編造出一個個離奇的故事,比如,稱這些商品是原主人因急需用錢而拿來抵債的,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間,老人們買下這些商品實際上只是代為保存,主播後期會舉辦巡展會高價回收。然而,主播們口中的高價回收卻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他們會以此為誘餌,向老人們收取高昂的巡展會門票、鑒定費等。
劉丹告訴記者,母親累計被騙走的20余萬元,其中大部分錢款都用於交納了所謂的巡展費用。今年10月,她帶母親選擇到公安機關報警,此後,公安機關以老人被詐騙立案偵查。為了防止母親不再上當,劉丹也選擇留在國內,陪在母親身旁。多位受害老人的家屬認為,這些在年輕人看來拙劣的騙術,是命中了老人們迷信和渴望發財的心理,而為了阻止老人的子女親友干預,這些主播還會編造謊言要求老人保密,甚至不惜離間老人與家人之間的關係,讓老人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家屬們“抱團取暖”
越晚發現維權越難
張薇是劉丹和李永剛所加入的維權群的群主。因為家中老人也曾觀看直播購買藏品被騙,她覺得家屬們應該“抱團取暖”,於是在今年5月份成立了這個維權群。截至今年12月中旬,群裏已經有200余名網友,其中大部分都是受害老人的子女。每天,大家都會在群裏交流維權經驗,研究退貨退款的辦法。
張薇介紹,從群內情況來看,被騙老人多為六七十歲的長者。他們中的許多人因子女關懷的缺失,將手機視為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梁。一旦開始關注某個主播,老人們便會不斷收到平臺推送的類似內容,逐漸沉迷于直播間的世界。許多老人甚至不願外出消費,只沉迷于手機與直播間,甚至對拿快遞産生了依賴性。這些老人中,有退休金或積蓄的,自然成了主播們瞄準的重點對象;而沒有收入的老人,則會被主播從賺錢的角度出發,誘導購買所謂的藏品以期升值獲利。“這些主播的話術剛好能説到老人的心裏,就像‘你們在家看孩子,做家務沒有經濟收入,子女給你們錢,也會給你們臉色’等,這些話説一齣來,就觸動到老人的心裏。”
據張薇的觀察,家屬們維權成功的關鍵與否,在於能否及時發現並介入。如果能儘早發現並得到老人的配合,大部分情況下都能成功退貨退款。然而,不少家屬都是在幾個月甚至大半年後才發現老人購買藏品的情況,這時主播往往已經更名換號,店舖也已關閉,維權之路自然變得異常艱難。若老人已被誘導至購買巡展會門票、交納鑒定費的階段,維權之路將會更加漫長。
老年群體為何頻繁成為直播詐騙的重災區?面對不聽勸的老人,家屬們該如何應對及維權?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資訊中心特聘專家馬麗紅分析認為,老年人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應該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但近年來,針對老年人設計的消費陷阱和詐騙行為越來越多,已經成為社會痛點。老年人之所以成為詐騙的重點對象,除了手中有閒錢之外,主要還是因為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器官功能衰退,尤其是大腦額葉功能會逐漸減退,影響邏輯思維能力和決策能力,容易被騙子精心設計的話術和場景“忽悠”。
馬麗紅建議,家屬們應該用身邊或者曝光的案例來提醒老年人防止上當受騙,同時可以積極與社區和街道溝通,請有關部門在老人能觸及的地方做一些反詐宣傳。家屬如果發現老人被騙了一定要及時向消費者協會、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和網路監督部門等進行反饋,必要時可以報警。雖然網路行為隱蔽,但錢款匯出就會留痕,家屬要幫助老人及時保留好相關證據。此外,家屬做老人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儘量不用“反向教育”的方式,保護老人的自尊心,要讓他們自己意識到騙局的存在,提升保護自己血汗錢的意識。
主播被指騙術更加隱蔽
專家建議技術+制度雙保險
直播帶貨雖創新了消費場景,豐富了消費供給,但也存在“臺前幕後”主體多、“人貨場”鏈條長、“線上線下”管理難、消費者舉證難等問題。採訪中,多位受害老人家屬告訴記者,主播、店舖與平臺在某種程度上已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主播通過帶貨賺取佣金,店舖則通過賣貨盈利,而平臺則從中獲取流量數據,抽取費用。因此,當家屬們提出退貨維權的要求時,平臺往往會因面臨利益損失而採取消極的態度應對。
而隨著涉嫌欺詐的直播逐漸曝光于公眾眼前,多位受害老人的家屬稱,主播們在直播中施展的欺詐手段愈發狡猾隱蔽。記者親歷多場直播後,發現涉事主播雖已鮮有直接向老人推銷藏品,但劇情演繹的形式仍舊大行其道,且主播間髒話連篇的演繹屢見不鮮,而平臺對此卻鮮有干預。家屬們介紹,如今主播們已採用隱晦的暗示性話術,或是誘導老人轉戰其他私域平臺的直播間,甚至通過頻繁更換“馬甲”賬號等伎倆來規避監管和追責。
面對處於弱勢地位的受害者,是否有相關政策法規為其兜底?記者注意到,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進一步完善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體系,對直播帶貨進行了明確規範,要求經營者依法履行義務,直播行銷平臺建立健全保護制度,並明確爭議解決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條例》還特別強調了對老年人權益的保護,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通過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虛構或誇大商品或服務的治療、保健、養生等功效,誘導老年人購買不符合實際需求的商品或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網際網路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告訴記者,針對主播推銷“藏品”這一高風險直播行為,由於它極易滋生欺詐與誤導,平臺更應強化對主播及直播內容的監管力度。這不僅意味著在直播過程中要嚴格把關,更要在産生糾紛後,提供及時、有效的售後處理機制,確保老年人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時,對於存在欺詐行為的主播,還應依法要求其進行懲罰性賠償,平臺也應該對此類主播進行嚴格的處置,以此作為警示,遏制此類行為的蔓延。
馬麗紅則指出,主播將老年人從大平臺引流到私域,以致脫離平臺的保護與監管是常見的現象。但是平臺也應設置必要的監測和投訴功能,在發現商家存在異常行為時應及時採取警示、斷開連結、遮罩等措施,遵循“紅旗原則”,避免侵權損失的擴大。所謂“紅旗原則”,是指網路用戶在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的網路上實施侵權行為,侵害他人的民事權益,侵權性質非常明顯,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而不採取必要措施,即應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