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各级领导干部专业化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检测。如何把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指示贯彻落实到位?如何在突发的疫情面前做好治病救人和风险防控等工作,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可以说,这是一次没有模拟准备的“大考”,考验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真功夫”。
面对这场“大考”,有些地方交出了满意答卷,既“敢作为”,又“会作为”,防控工作做得扎实有效,赢得各方好评。但遗憾的是,有些地方领导干部交出的却是一张不合格的答卷,弄不清楚工作重点,找不到工作方向,“一问三不知”,虽然工作很卖力、极辛苦,但还是招致各方面批评。这一现象背后透视出本领恐慌、能力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可以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不仅正当其时,而且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领导干部要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必须具备领导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专业化”和“高素质”并列,提出了“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总目标。2018年7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时,要求注意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领导干部,再一次把“专业化”放到了领导干部培养任用的突出位置。
必须强调的是,领导干部的专业化不同于一般职业的“专业化”,是复合型干部需要的“专业化”。因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科专业的单一,更不能以学历职称、专业对口等因素来衡量是否达到专业化。领导干部“专业化”突出的是其所在岗位的领导能力,考察的是干部在其岗位中体现出来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2019年3月,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就明确提出任用党政领导干部要以“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强化了对领导干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等方面的考察。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把岗位当专业、要把职业当事业,无论分配到哪一个地方、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岗位,都需要成为人们心中的“行家里手”。
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于党的领导干部而言,要做到本领域本岗位的“行家里手”,成为主管或分管工作的“万事通”“问不倒”,一定是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作风的集成。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期望在提高,领导干部要“懂行”,必须在知识的海洋中有专注力,专注于岗位所必须的知识给养和专业技能;领导干部要“内行”,必须在攻坚克难中有思路有章法,能够解决基层一线的实际问题。领导干部只有在责任和使命的担当中,才能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成就一行。(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