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位于大别山北麓。传说很久以前,齐头山和黄巢尖比武。黄巢尖问怎么比?齐头山回答说,比谁长得快、长得高。话音刚落,齐头山就抢先一步往上长,瞬间已耸入九霄云外,欲犯天公。观音圣母巡视齐头山,发现其傲长,大为恼怒,遂命随从一剑将齐头山头斩掉,落在千亩平原沙滩上,形成这座孤峰,即现在的独山。明朝刘伯温在归隐后,游山揽胜,在《堪舆风水乾集》中写道:“独山里面好明堂,外宫九曲势飞扬……”他称赞独山景物之壮丽,飞来的天然之峰,后被传为“九龙攥珠”的佳境。
历史上爆发了著名的独山暴动,打响了六霍起义的第一枪,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独山镇人民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牺牲,享有“一镇16将,独秀大别山”之美誉,号称中国第一将军镇。
独山镇红色历史丰富,红色文化底蕴厚重,红色精神影响深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重点打造的100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重要节点。
一、独山暴动的胜利
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安徽临委准备在大别山六霍地区举行武装起义。
为此,先后成立了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书记:胡苏明;中共六霍县委,书记:王逸常;中共霍山特别区委,书记:舒传贤;成立中共金家寨区委员会,书记:桂伯炎,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这些党组织,积极策划和准备,从思想上、组织上打好群众基础,广泛开展农运和兵运工作,为武装起义创造条件。
1928年秋,安徽临委要求六霍县委立即举行暴动。
11月,六霍县委向安徽临委报告,指出六霍立即暴动的条件尚不成熟。
为解决安徽省临委与六霍县委的意见分歧,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于1929年3月11日,在上海英租界召集安徽省临委书记尹宽、六霍县委书记王逸常及在沪的许继慎、柯庆施开了一个专门会议,明确指出:六霍一带立即举行暴动条件不成熟,要积极创造条件准备起义;六霍县委采取“五抗”、争取群众的策略,是符合党的六大决议精神的,不能说是右倾改良主义。这使皖西革命力量避免了盲动主义的恶果。
1929年5月6日,在商南爆发的立夏节起义取得胜利,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师,红32师东进皖西,来到六霍地区,击溃金家寨汪东阁等民团,极大地鼓舞了皖西农民赤卫队和广大群众。
5月上旬,中共霍山县委委员刘淠西(打入佛庵民团担任团总)领导诸佛庵民团起义。
5月19日,中共六安县委委员桂伯炎、袁继安和打入六安六区驻南庄畈六保联络自卫团任团长、教练的共产党员袁皋甫、何子凡等,领导自卫团起义,组成六安六区游击队。
5月20日,配合红32师首克金家寨,击溃汪东阁商团,经过半小时激战,活捉了敌团副余传宗和汪东阁之弟汪三少,汪东阁率残部溃逃麻埠。在立夏节起义中被捉获后又潜逃到金家寨的丁家埠民团团总杨晋阶又被抓获。
5月21日,红32师攻打流波,包围朱孟功团匪30多人,经过短暂战斗后,毙伤敌10余人,缴枪10多支,取得胜利。22日,成立了流波农民协会和流波游击队。
佛庵民团起义、六安六区民团起义和流波农民暴动,推动了六霍地区的革命形势发展。8月,麻埠、流波、燕子河、金家寨等地农协会员已发展到5000余人,农民武装进入半公开活动状态,具备了全面起义的条件。8月5日,由中央巡视员方英主持,在六霍交界的豪猪岭召开了6县的党的负责人联席会议,具体策划六霍起义,加强宣传,从思想上、组织上、武器上等方面做好准备。
10月成立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直属中央领导,书记:舒传贤,直接领导六霍地区武装起义。
民国时期,独山是六安县的经济重镇,物产丰富,盛产丝麻、茶叶,是六安瓜片的重要产地。国民党六安县政府派了警备营1个排(后叫人民自卫团),由反动分子魏祝三带队,进驻街南马氏祠,他们勾结豪绅地主,欺压穷人百姓,调戏良家妇女的行径,使独山人民深恶痛绝。
11月7日晚,独山三区二乡农协会秘书何寿全和2名女农协会员被捕,并被搜出农协会花名册。为了使党组织和农协会不遭到破坏,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周狷之、委员吴干才得知后,和三区区委连夜赶到独山第四高等小学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主要有:周狷之、吴干才、王义中、朱体仁、许希孟、谢正新等,在这里紧急磋商,代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决定提前发动暴动。8日拂晓,独山周围15个乡的10000余名农民,手持大刀、长矛、钢锥、土枪等从四面八方涌向独山镇,将敌魏祝三自卫团驻地马氏祠团团围住,打死2名哨兵并夺下枪支,敌人慑于起义群众的声威,被迫释放了何寿全等人并交出花名册。被围之敌见起义农民越来越多、愈战愈勇,顿觉困守无望,遂纵火焚烧民房,乘机逃窜。起义队伍占领了独山镇,独山暴动获得了胜利,史称“独山暴动”。此后,以六安、霍山两县为中心,以农民暴动为主体、与民团兵变相结合的六霍起义全面爆发。1929年11月8日起,由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发动和指挥的“六霍起义”指挥部设在此,从此这里成为六安苏区革命活动的主要阵地。
12日上午,六安中心县委在独山镇举行群众大会,2万多名农民群众庆贺暴动成功,同时宣布在独山镇成立六安三区工农革命委员会。
19日,霍山县西镇农民赤卫队举行暴动,在红32师一部的支援下,捣毁国民党西镇事务所,先后攻克闻家店、燕子河、长山冲和漫水河等地。西镇暴动胜利后,在漫水河成立霍山五区苏维埃政府,在燕子河成立霍山六区苏维埃政府,建立西镇革命委员会和军事指挥部。
之后,桃源河、白塔畈、徐家集、江家店等地农民相继举行暴动,在诸佛庵成立七区苏维埃政府,从而使独山、西镇两块红色区域连成一片。
1930年1月20日,在流坡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徐百川任师长,全师兵力200多人。4月12日,红33师第二次攻占霍山县城,成立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六安县随后也成立了六安县工农革命委员会。至此,六霍红色区域基本连成一片,建立皖西根据地。
二、独山革命旧址群
独山革命旧址群位于裕安区独山老街。
旧址群包括独山暴动指挥部等9处,皆为清末民初的古建筑,灰砖墙,木结构,砂瓦屋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建筑精美,气势恢弘。兼收并蓄了大别山的民居特色和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素有“大别山区民居博物馆”之称。共2488平方米,88间。
1981年,它们分别被公布为省县镇级重点文保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独山革命旧址群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1.独山暴动指挥部旧址
该址始建于民国初年,原先是六安县立第四高等小学,简称“四高”。“四高”是三区在独山设立的地下革命活动据点,六安中心县委派驻了大批革命青年担当教员,他们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工农运动等活动,全校教员有一半是地下党员,他们在教学之余开办平民夜校,传播革命思想,号召革命党作为独山暴动的策划地,“四高”在六安根据地有着很特殊的历史地位。一是革命思想的摇篮地。“四高”汇聚了一大批思想进步的青年教师。二是地下革命组织的聚集地。我党在“四高”派驻了大批革命青年担当教员,他们革命思想坚定,号召力大,在独山工农群众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三是工农运动的谋划。
2.六安县苏维埃俱乐部
该址始建于清朝中晚期。原为火神庙、戏楼,清道光二十三年至1843年,江西丰城人熊祥先捐资重建,民国十四年至1925年重修。两层,上面为戏台,下面是广场。俱乐部是苏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工农群众“自我教育”的组织,俱乐部的建立对提高军队文化素质、丰富苏区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各项工作都起到了很大作用。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新成立的独山县委和县级人民政府曾在此办公。
3.六安县赤卫军指挥部旧址
该址始建于清朝中期,原系马氏宗祠,清同治十一年至1872年重建,建筑面积373平方米。旧址为三开间四进,地坪高度逐渐递增,前进高7.1米,两边便门上方分别阳刻“礼门”“仪路”。正门为扇面墙,墙上做圭脚砖雕,两边稍间出挑檐,用砖制斗塔封护。后殿南方雕有双龙戏珠、耕读图等。1928年前后这里成为国民党独山自卫团魏祝三团部,打响六霍起义第一枪的独山暴动就是在这里爆发的。
1931年5月2日,六安县赤卫军指挥部成立。司令毛正初,政委张汉卿,政治部主任田福祥。
六安县赤卫军编成6个团,每乡1个赤卫连,共25000余人。
赤卫军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担负着六安苏区的镇反、戒严任务,保障六安苏区社会秩序的安定。
“寓兵于民”“劳武结合”。平时生产,战时配合作战,是我党革命武装力量的最初组织形式。
4.六安县苏维埃政府的旧址
该址始建于清朝晚期,原为王氏私宅。1931年春,根据鄂豫皖省委关于在六安单独成立县委和苏维埃政府的指示。5月,中共皖西北特委召开第一次军事会议,撤销六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六安县苏维埃政府。后来根据革命形势需要,六安县苏维埃政府由麻埠迁至独山。
六安县苏维埃政府执委由21人组成,主席余道江。下设土地、经济、文化、粮食、赤卫、交通各委员会,以及革命法庭和政治保卫局等部门。
5.六安县革命法庭旧址
该法庭始建于清朝晚期,原为王厚斋私宅,法庭属于县苏维埃政府肃反兼裁判委员会领导,是对不法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叛徒、敌探实行专政的机关。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六安县革命法庭在这里成立。
6.六安县经济合作社旧址
该址始建于清朝晚期,原为王德龙私宅。皖西苏区商贸活动主要通过经济公社、合作社、个体商店三种形式进行。六安县苏维埃政府当时创办有消费、黄烟、屠宰三个合作社。资本开始只有400元,不到2个月就扩大到了1500元。主要经营的是群众日常生活用品,如食用油、食盐、火柴、纸、布匹和小型农具,兼营杀猪、榨油、做豆腐等。主要任务是组织货源、输出所收购的土特产品和批发业务,并负责兑换货币、借款、发放救济物资、调剂根据地内部粮食平粜、食盐限量供应等工作。六安市经济合作社的成立,对于调剂苏区生产余缺、平抑市场物价、突破敌人封锁、保障政府运行发挥了巨大作用。
7.六安县列宁小学旧址
该原址为王氏宗祠,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设立列宁高等小学,共有教师6人、学生200人左右,编印了列宁小学课本。与此同时,还举办成人夜校,号召工农都要识字。要求教师思想进步,无宗教信仰,会白话文,懂教学管理。对工农分子实行免费教育,对地方、商人收取定额学费。使用新编教材,重视对学生政治思想、学业业绩、健康状况等的考核。
8.中共六安县委和少共六安县委的旧址
该址始建于清朝末年,原为朱家大院。1928年1月,六安、霍山、霍邱三县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共六安县委又称六霍县委,地址在南岳庙,1931年5月,中共六安县委员会在独山成立。
六霍起义前,六安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为“少共”,设为区委,1930年2月,成立六安特区少共临时委员会,书记窦克难。1931年1月,少共皖西临时分特委成立,书记,仲德。1931年5月,少共六安县委员会在独山成立,书记方永乐。
整个中共、少共六安县委旧址的布置,表现了六安县委积极的发展和健全党组织、领导组织苏区人民夺取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领导经济、文化等建设,少共起到了积极的协助作用,为党组织和政权机构提供了人才储备。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这里是中共六安县委和少共六安县委所在地。
9.六安县政治保卫局旧址
该址始建于清朝末年,原为清代台湾巡抚刘铭传当铺。六安县政治保卫局是六安县苏维埃政府的保卫机关,1931年5月前称为“肃反兼裁判委员会”。下设秘书、审讯、总务三科及特务大队、保卫连,全局150多人,辖二、三、四、五、八、九区代办处。
苏维埃政府是对不法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叛徒和敌探实行专政的机关。主要任务是保障革命政权正常工作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后参与“肃反”扩大化运动。
六安县政治保卫局曾在肃反扩大化中被张国焘所利用,许继慎、舒传贤、桂伯炎、徐百川、毛正初等大批革命将领和群众惨遭杀害,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正如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这样写道:“大肃反”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页。将近3个月的“肃反”肃掉了2500名以上的红军指战员,十之六、七的团以上被逮捕杀害,极大地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造成了皖西特有的悲剧,史称“皖西事变”。1932年红四方面军转移后,六安县政治保卫局随即解散。
三、六霍起义纪念塔和六霍起义纪念馆
1.独山“六霍起义纪念塔”以独山暴动为主体,总体构成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六霍起义纪念塔分为塔碑。碑体由黑色花岗岩贴砌而成,塔碑正面为邓小平同志1982年为“六霍起义纪念塔”亲笔题词,字体刚毅、遒劲有力;塔碑反面记录了独山暴动经过及伟大意义,同时记载了无数先烈为中国革命捐躯献身和新中国成立后授衔将军的数目,以慰藉先烈,激励后人。
第二部分为纪念塔主体。主体造型是两把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利剑,气势汹涌,锐不可当,直刺苍穹。双剑合璧又代表着六安、霍山两县的农民武装力量,同时也喻示着今天独山的干群在党的领导下,穿云破雾、直冲云霄的改革开放精神。塔体中间部分是农民圆雕头像,点明了独山暴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暴动。塔高从贴汉白玉的宝剑部分到19.29米,象征独山暴动发生在1929年,塔体座高为1.71米,总高度为21米,这有两种含义:一是此塔落成于21世纪;二是象征独山暴动发生在1929年。二是象征着英勇光荣的独山人民顺利跨入21世纪。
第三部分为浮雕墙。两块浮雕墙以四面变形的旗帜为背景,生动勾画出当年独山暴动的战斗场面。浮雕内容包括:A、数字1929,点明了暴动年代;党旗象征着独山农民暴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起义;拳头喻为农民对革命的坚强信念;光芒四射的五角星寓意着为人民谋求幸福的革命武装力量。一组组表情刚毅、质朴的农民形象,象征着起义胜利后的农民兄弟正迈步走向新的时代。B、画面上顶天立地、举旗冲锋的农民和一只召唤的大手,象征着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翻开的书本,一行行的文字,记述着六霍起义的历史和意义,也寓意着六霍起义的胜利,为创建皖西革命根据地谱写了新的篇章。整座纪念塔也像是只振翅欲飞的雄鹰冲出大别山,奔赴新战场。
2.六霍起义纪念馆
六霍起义纪念馆于2009年4月建成并布展,5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为18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80平方米,布展面积为800平方米。馆内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文物众多,布展形式多样,陈展分为《暗夜曙光》《六霍烈焰》和《赤土风云》等三个展厅,再现了独山暴动、六霍起义和苏区春秋的壮丽画卷,展现了无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体现了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勇于革命、团结战斗、不怕牺牲、追求光明的崇高革命精神。
四、独山暴动的重要意义
独山暴动,打响了六霍起义的第一枪,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诞生了16位开国将军(王德贵少将、齐勇少将、张宜爱少将、张震东少将、何柱成少将、吴宗先少将、杨中行少将、杨以山少将、赵俊少将、李世安少将、杜彪少将、吕仁礼少将、余品轩少将、涂学忠少将、高先贵少将、黄仁廷少将),享有“中国第一将军镇”之美誉,上校、大校军衔的10多人。另外,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中校)、徐海东的夫人周东屏(上校),都是独山镇人。1930.1931.1947年3次在独山镇设立县级政权。现存独山的名字和它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同时载入光荣史册。为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昭示后人,2000年在镇区南头山兴建了由邓小平亲笔题字的六霍起义纪念塔,由徐向前元帅为纪念塔题词——六霍起义中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同时与独山革命旧址群一起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独山人民的牺牲和奉献
独山是革命老区,她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独山境内共参加红军数千人,绝大部分英勇牺牲,为国捐躯,建国后已被追认为烈士的有530多人。境内建立了“六霍起义纪念塔”和“六霍起义纪念馆”,旨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让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风和浩气长存于天地之间!
昔日的硝烟已散尽,先烈们的音容笑貌却清晰依然。如今,每年有数万游客前来缅怀先烈,追思英灵。以下几位就是六霍纪念馆中,展现的部分革命烈士事迹。
周狷之(1903-1930.9),六安市裕安区人,汉族。出生于一户拥有数百亩田地的大地主家庭,过着优裕的童年生活,幼读私塾。
1920年进入当涂县安徽省立第10中学学习,曾经受安庆“6·2”学生运动和反对三届安徽省议会选举、反对曹锟贿选伪总统斗争的实际锻炼,世界观发生转变。他曾在卧室张贴“反对封建旧礼教,建设民主新家庭”的对联,公开叛逆自己的阶级。他孝敬父母,对妻子平等相待,相敬如宾。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回六安深入苏家埠、独山等地佃户家、长工中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后在大寺庵办起六安西南乡农民夜校,秘密组织农民党支部和乡农民协会。1927年3月,代表国民党六安临时县党部出席了在安庆举行的第一次国民党安徽省代表大会,4月当选为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委员。又以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兼民运部长的身份,开展庆祝北伐胜利的宣传活动,处决县衙门无恶不作的差头邓宏发和土匪王寿廷,惩办依附北洋军阀而大发横财的伪商会会长王筱鈍和大土豪董复初、高子舞,命令他们各拿出3000块钢洋“拥护革命”。
表现了一位党的领导干部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吴干才,1906~1929,六安市裕安区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委员,参加和改组国民党六安县党部,并任委员。
1927年10月,吴干才接受组织指派,出任六安县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不久,奉命在六安县立第四高级小学任教员,以此作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1928年元月,吴干才当选为中共六霍县委委员。他利用自己在家乡的威望,趁组建保卫团之机,当上了郝家集保卫团的董事,使党组织掌握了这一地方武装,暗中开展革命活动。
1929年,吴干才担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委员。县委决定于11月中旬,在六安县三区河口独山、郝家集一带举行农民武装暴动。吴干才来到独山,贯彻县委决定,积极准备,迎接暴动。
是年11月7日,农协秘书何寿全被捕。当时,何寿全身上带有农协会员名单。吴干才感到事态严重,迅速派人送信到郝家集。中心县委接到吴干才的信后,连夜赶到独山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形势,决定提前发动暴动。
11月8日上午,六安县三区各乡农协会员手执大刀、长矛,把独山镇围个水泄不通。下午,按计划向敌人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缴枪10余支,毙敌4名,并救出何寿全。独山暴动后,吴干才被任命为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兼组织部主任。
不久,国民党军队即向苏区进犯,西两河口、郝家集一带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吴干才受命与朱体仁、许希孟一同去三区整顿党团组织。12月16日,当他们正在郝家集召开秘密会议时,突遭敌人包围而被捕。敌人将他们的头颅割下,在独山“示众”之后,又在六安西城门上悬挂3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为此印发了“悼念吴干才等死难烈士告三区群众书。”
冯先卓(?—1931),六安市独山镇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11月参加六霍起义,后任红4军第11师31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至3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秋,因肃反扩大化疗在白雀园被张国焘杀害。
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回忆说:自己走上革命道路就是受了她姑父冯先卓的影响,每次见面时,姑父总是要说:穷人要翻身,只有跟着共产党,打天下,推翻万恶的旧社会制度,才有出路。
张定贤(1912—1932),六安市独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参加革命,曾在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任团长,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至3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在第4次反围剿中,于黄安县作战中牺牲,年仅20岁。
吴岱新(1902—1931),六安市独山镇通水冲人。1922年在芜湖二农学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在上海大学转为中共党员。历任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候补委员、国民党六安县党部宣传部部长、六安中心县委宣传干事、中央红军教导2师秘书等职。1931年秋在湖北英山作战中牺牲,时年30岁。
桂伯炎(1899~1931),金寨县槐湾乡响山寺人。1926年秋,他到武昌入安徽省党务干部学校学习。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夏,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回到六安。8月,中共六安特区党委成立,桂伯炎当选为委员。10月,国民党实行“清党”,桂伯炎转移到农村,在六安县独山、苏家埠等地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1月,中共六安特区委改组为中共六霍县委,桂伯炎当选为委员。是年春,回到家乡七邻湾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5月,在家乡成立中共特别支部。9月,在七邻湾成立六安县六区农民协会。
1929年5月,在南庄畈成立六安县六区革命委员会和六区游击队,桂伯炎任革命委员会主任兼队长。是年10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成立,桂伯炎当选为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是领导六霍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1年5月,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桂伯炎调任特区文化委员会委员。先后编写《穷人调》、《小放牛歌》《妇女革命歌》《十二月革命歌》等民歌和小调,流传甚广,激发了苏区人民革命斗争热情。年冬,张国焘以“改组派”的罪名,将桂伯炎杀害于麻埠。1955年,桂伯炎与其父桂月峰、叔桂明田、弟桂尊农、桂尊林,同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舒传贤1899~1931,皖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安徽省霍山县舒家庙人。1919年,我到安庆市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次年赴日本,就读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1921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安徽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安徽省临委工委书记、中共霍山县委书记、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
因抵制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与其妻陈清如(时任霍山县苏维埃妇女主任)同时被张国焘秘密杀害。建国后,2人均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许继慎(1901—1931),裕安区青山乡(原六安县石堰乡)土门店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北伐将领,军事家。先后参加黄埔军校学习,两次东征,并历任工农红军叶挺独立团队长、营长、团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鄂豫皖特委委员、红11师师长,在鄂豫皖根据地时期取得双桥镇大捷等一系列胜利。1931年11月在“白雀园大肃反”中被诬陷并以“改组派”“第三党”“反革命”等罪名,杀害于河南光山白雀园,时年30岁。
1930年许继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时周恩来评价他说:“许继慎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
1945年党的“七大”时,党中央、毛主席为他平反昭雪。
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3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一。
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徐百川(1910~1931),原名张开泰,长丰县吴店乡人。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海陆丰起义和广州起义,同年冬,受党组织委派,回安徽开展农运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合肥特别区委委员。1930年1月,六霍起义胜利后,皖西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应六安中心县委要求,中央委派徐百川担任师长。
1930年4月10日,根据中央决定,鄂豫皖边特委在湖北黄安箭厂河(今属河南新县)召开会议,将红31.32.33师合编的红1军原红31师改为红1师,红32师改为红2师,原红33师改为红3师。6月中旬,为坚持扩大皖西地区的游击战争,以红33师的1个连和六安、霍山游击队,重新组建了中央独立第1师,徐百川出任师长。
徐百川领导独立师在皖西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先后在道士冲、土地岭等地消灭反动民团及其运输队。一次在麻埠遭遇战中,徐百川左肩胛受伤,鲜血染湿了衣服,仍率部转战于方圆几百里的皖西山区,同国民党军及反动民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配合红军主力在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
1931年秋,在肃反扩大化后,被张国焘杀害于湖北黄安今红安檀树岗。[作者单位:安徽金寨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