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肯定不是营商环境较差的城市。
芜湖地处长江沿岸,经济总量长期居于安徽省第二位,目前正在建设“安徽省域副中心”。到2023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万人。常住人口总量不算多,属于一座长江边上“小而美”的城市。
我的安徽朋友曾跟我说,在安徽考编制,首选肯定是省直和合肥,其次芜湖和马鞍山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此也可见在安徽青年人心目中,芜湖是一座很适合定居的小城。近年来,芜湖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很不错,也能够吸引更多青年人来芜湖就业创业。
但连续发生的舆情事件也让人对芜湖的营商环境产生了一点疑虑,芜湖官方更应该拿出具体而明晰的举措来安抚大家的疑虑,向外界展示一个重获信任的芜湖。
一
《周边视野:探测引发公司成败的弱信号》中文版封面。
第一起,公立机构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问题。2023年7月18日,芜湖市医保局接到省局交办杨某某信访举报件,反映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其父因脑出血住院期间通过虚构、串换诊疗服务等方式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芜湖市医保局在安徽省医保局的指导下,在做好数据筛查分析基础上,于8月8日与安徽省医保局组成20余人的省市联合检查组进驻该院,对举报人父亲住院期间医院收费和医保报销情况进行全面核查。通过病历核查、现场询问及数据比对等方式,核查出举报涉及的15个问题中有10个问题基本属实。经查,该院存在过度诊疗、过度检查、超量开药、重复收费、套用收费、超标准收费等问题,涉及违规医疗总费用21.82万元,其中违规使用医保基金18.70万元。
这两起事件就像连续预警的“弱信号”一样,提醒芜湖的各级主政者们,要高度重视本地的治理和营商环境问题了。
二
细致梳理两起事件的细节,才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密钥”。
第一,芜湖二院是什么样的医疗机构?
官方网站简介称,“医院始建于1953年,是芜湖市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历经七十年,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皖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和硕士生培养点,蚌埠医学院硕士培养点,南通大学芜湖临床学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友好合作医院。2020年,医院正式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直属附属医院。”该院官方网站最下方还有一个大大的“事业单位”logo,以显示其单位性质。
芜湖二院官方网站底端截图。
在国内,实力强、口碑好的医院绝大多数都是公立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在经年累月中也树立了自己的好口碑,更收获了民众的信任感。但是这一事件却彰显了一个事实:公立医疗机构也会“过度诊疗、过度检查、超量开药、重复收费、套用收费、超标准收费”。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一旦这种对公立医疗机构的信任感被洞穿,可比违规使用一二十万元医保基金严重得多。
第二,医保基金的安全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医保基金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个别地区收支矛盾还较大。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就会让本就紧张的基金更趋于强风险境地。所以,各级医保部门都加大了违规违法使用医保基金的查处力度,绝不姑息。
这本是常识,还要一再重申,可见民众的“高度焦虑”所在。
三
近期发生的区内企业被过度检查的举报更像是陷入了一场“次数到底是多少”的争论当中。
上述回应否定了企业主自称“一年内被执法检查超200次”的说法,并给出了具体的数字:检查、走访活动共计65次,安全环保等工作指导25次、宣传走访9次、助企纾困走访5次。简单计算一下,一共104次。
纠结于具体次数的回应之所以引发网友的强烈反感主要原因在于它无法回应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第一,如果该企业存在严重的“涉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违法建设等,涵盖交通、生态、水务、应急等领域事项”的问题,那完全可以停业整顿,完全整顿好了再运营,又何必一次次反复检查呢?
第二,联合执法检查是近年来各地执法部门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的常用举措,切实实现了为企业减负的目的。芜湖有关部门为何不采取这一执法检查的形式,而非要一年内辛苦跑了104次呢?
问题背后的“弱信号”就是网友对芜湖市繁昌区营商环境的深度焦虑。
四
一边是网友的营商环境焦虑,一边是芜湖地方的舆情焦虑。
网友担心的是该地营商环境对企业经营并不友好;当地担心的是这一舆情会恶化外界对当地营商环境的观感。
这恰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浙江宣传”曾撰文指出,遇到各类舆情,一些基层干部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将舆情视为“洪水猛兽”,处置起来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患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舆情焦虑症”。
半年内连续遭遇两起重大舆情的芜湖基层官员一定也会有非常强烈的“舆情焦虑症”,并为此烦恼不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近期受访时提醒,舆情工作已经到了“更新迭代”重要时刻。他认为,要用平面镜来看待舆情,网络舆情多是热点事件的“情况反映”,有其真实性,但未必有代表性。在认知网络舆情时,需要实实在在从事实出发,心平气和,理性看待。
以此观点对照,芜湖官方纠结于“具体执法检查次数”的回应方式显然还是“舆情焦虑症”的反映,还没有做到用平面镜来看待舆情的程度。
五
我一直认为,就营商环境这个角度看,芜湖在安徽省内至少能排到第二名,仅次于省会合肥,一如两者GDP的排名一样。
根据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的排名,芜湖位列第53位,与2022年该榜单相比上升了4位,省内仅次于省会合肥。
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另外,在2023年安徽全省四个季度工作点评会议上,芜湖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体排名前列,二季度以来分别位列第3、第2、第1位,成绩持续稳步提升。
这些属于官方或者准官方组织发出来的“强信号”,当然能够坚定人们对于芜湖营商环境的信心。
但是连续发生的引发信任危机和营商环境的个案也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蚕食人们对地方及其公权力机构的信心。
个案当然不会反映芜湖营商环境的全貌,但其间发射出来的“弱信号”也不可不察,不然终有一天会演变为“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