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1201招生代码:087100)
一、学科简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1997年设立的,涵盖工业工程、系统工程、管理工程、工程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工程等分支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综合性的一级学科。是管理类中的理工科,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2007年我院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物流工程”三个较为稳定、具有鲜明特色、富有成果的研究方向,另外,工程造价方向也初步形成。近几年来,承担国家、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厅科学计划项目及各类课题130项,科研总经费达700多万元,有1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获准专利17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被四大检索收录50余篇;出版重要的学术专著及教材10部;通过省部级鉴定的科研成果20余项。同时,学院注重教学研究建设,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先进的ERP学科研究实验室、信息实验室、工业工程生产系统实验室和藏书丰富的学科资料室,为教学、科研、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创造了优越的人才成长环境。学院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学生学术活动活跃,毕业生因知识面广、适应性强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适用学科
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一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087100)。
三、培养目标
四、学术型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2、学术素养。热爱所从事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具有探索真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探索管理科学与工程发展规律、科学总结等学术素养;具有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
4、获取知识能力。通过阅读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培养主动获取研究所需知识的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研究方法的能力;能够从工程实践、研究论文、学术报告、实验探索中挖掘和发现新问题和研究课题。
6、实践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开展专门技术工作的研发;能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能够独立承担具体科研任务;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实施工程项目的能力。
7、学术交流能力。硕士生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熟练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能够准确、精炼地表达自己学术观点和研究结果。
8、其他能力。具有较高的人文和道德素养。具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见第九部分。
五、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全日制,基本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年,可提前或延期毕业,最长不超过5年。
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
课程学习和研究活动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为70学分。在导师指导下按照不同研究方向的要求确定选修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
六、主要研究方向
(一)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
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
1、先进制造理论方法与应用;2、人因工程与安全生产;3、设施规划与设计;
4、质量管理与可靠性;5、系统建模与仿真。
(二)现代物流工程与管理
方向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物流系统优化理论方法与应用;2.物流自动化技术应用与管理;3.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
4.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
1.信息系统理论方法与应用;2.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3.电子商务理论方法与应用
4.数据驱动的运营管理理论方法
(四)知识管理与创造工程研究
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知识管理系统理论方法与应用;2.创造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3.技术创新与管理。
(五)工程造价管理
1、投资决策与工程造价管理;2、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3、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七、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课程应最低修满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达到16学分,非学位选修课程最低达到14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跨学科专业的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行论文答辩。
具体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情况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实验或上机
学分
开课学期
学
位
课
》16
公共必修课
1
自然辩证法
45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0
3
研究生综合英语
60
4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公共选修课
5
高级英语口语
6
学术交流英语
18
7
科技文献读与写
专业
必修课
8
中级微观经济学
2.5
9
高级管理学
48
10
现代优化理论与方法
11
系统理论与方法
合计
17.5
非
》14
12
系统建模与仿真
32
13
决策理论与方法
14
博弈论
15
模糊理论与方法
选修课
16
现代工业工程
17
现代质量管理与控制
现代人因工程
19
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
20
多元统计分析与SAS应用
21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22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23
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
24
现代物流技术
25
创新学术讲座
1-2
26
27
信息资源管理与商务智能
28
知识管理
29
创造心理学
工程造价管理
31
工程成本规划与控制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33
第二外国语
40
34
矩阵理论
46
35
数值分析
注:1、研究生课堂教学任务第2学期的课程尽量安排在前半学期,后半学期进行开题准备工作,要求在3学期九月底进行开题答辩;
2、自2015级起,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或通过托福考试要求(写作18、口语18、听力14、阅读19,总分77以上)或者通过雅思要求(6.5以上)的可免修学位课中的英语课,用非学位选修课《科技文献读与写》、《高级英语口语》、《学术交流英语》的3个学分顶冲学位英语的3个学分。
3、研究生选课实行注册制度,课程注册的追加与撤消须在开课后两周内完成,未注册的课程不能参加考试,已注册且未撤消的课程必须参加考试,旷考按零分计。课程考试不及格须重修。
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学院或学校组织的创新学术讲座课,分别写出学习心得,由导师签字验收,取得相应学分。缺席一次以上(含一次)者,必须重新补修,否则不给学分,不予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八、学术活动与实践环节
具体要求如下:
1、每人原则上必须完成做2次公开学术报告且其中必须有一次是在院学科点及以上做的公开学术报告;必须参加8次各类学术活动,包括学校(院)组织的人文与创新论坛学术活动。
2、提高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对学习的每门课程,教师给出课外阅读和查阅资料的篇数。要求阅读本学科经典著作和主要学术期刊10部(册),围绕学位论文至少阅读50篇(部)以上文献资料;文献阅读所作读书报告可计算一次公开学术报告。
4、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纵向和横向课题研究工作。
(二)社会实践。要求研究生进行“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等工作。考核细则由学院另定,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完成者可以计1学分。
九、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反映研究生学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认真完成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考核、论文预答辩(预审)、论文送审和论文答辩等环节。
1.开题报告
通过系统地查阅文献资料(阅读量一般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提交文献综述报告),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调查实际情况和进行探索性研究工作,于第三学期前四周通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应在2个月内补作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终止学藉。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结果,重点阐明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说明已有实验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进度安排与完成日期等。一般应为0.5-1.0万字,书面选题报告按学校硕士《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样表》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撰写。
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通过有关专家(3-5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或博士)的充分评议,使论文工作计划有一个切实可靠的基础。有关教研室、实验室应积极为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提供物质条件。
每个研究生应认真填写科研专题调查及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和有关专家审查签字后报学院批准后执行,不得任意更改。
2、中期考核与分流
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思想政治与道德(包括政治思想、遵纪守法和道德品质;考核研究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和学校各项法规制度;考核研究生学习态度和学风表现;考核研究生尊师爱友、团结协作等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考核研究生“数学、英语、逻辑、计算机、写作、社会知识”等综合素质与能力)、课程学习(考核研究生所学的课程的考试(或考核)成绩)、科学研究(考核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考核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及开题、参加学术活动和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自学能力、综述能力、创新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成绩按优秀、合格、警告(跟踪培养)、不合格登记。具体见《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实施办法》。
3、学位论文评审
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体现充分的工作量和成果的先进性。论文的主要工作能充分反映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创新性工作至少应在理论分析、设计方案、计算方法、实验方法、实验设备、测试技术、数据处理、工艺方法等任一方面有一定的新见解,取得某些新的结果或一定的革新或改进。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规范性要求:
1)论文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自己的新见解;
2)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样表》的要求,一般应包括:中英文摘要、目录、引言、正文(理论分析、实验过程等)、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3)论文写作要文句简练通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概念清晰,分析严谨;方法、步骤清楚,理论推导正确,数据真实有效可靠;图表清晰,研究结果表达准确,提出结论实事求是。
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1)能对选题的科学依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课题可行性等做出论证;
2)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见解,在原理方法、实验方案、工艺流程等方面有所创新,具有一定的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完整的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查同意后送学院进行预审查。由研究生学院组织或者委托学院组织论文预审,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论文评阅人名单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评阅意见及评分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通知导师并转交申请人。
预审通过后正式向研究生学院提交论文答辩申请。论文没有通过专家评审的,至少须在三个月后方能再次提出申请。
对涉及国家机密或需保密的论文,由导师提出报告,学院审核后报校研究生院审批。审批同意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评阅。
4、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学院负责聘请。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
论文答辩未通过的,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三个月以上至一年以内修改论文后重新申请组织答辩一次。如答辩委员会未做出修改论文和重新举行答辩的决议,或学位申请者逾期未完成论文修改或重新答辩仍未通过者,以后不再受理其学位授予申请。
硕士生在校期间,要求学位申请者须冠以“安徽工业大学”第一作者(本人为导师外的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被录用)一篇以上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或国际会议论文(增刊和国内会议论文除外),或拥有排名前三的发明专利(含已受理),及其他学术成果要求见研究生手册。
根据《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完成各项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体合格,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申请学位。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完成各项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但未达到授予硕士学位要求,德体合格,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修完所需学分,但未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经本人申请,导师和学院同意,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结业证书。未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者,根据答辩委员会的建议,研究生可在结业、毕业离校半年之后至一年以内,回校申请答辩一次,答辩通过者,换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申请学位。研究生到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时,未能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修满规定课程学分,学满一年以上者,准予肄业并发给肄业证书;不满一年者,发给学习证明。
内容
负责单位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报研究生学院)
第3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
论文工作(至少半年-1年在企业或实习单位完成)
第3-5学期
论文中期检查
第4学期
方向团队
论文预审
送审前1周
论文送审
答辩前1个月
研究生院
论文答辩
校学位委员会开会前20天
答辩委员会
附:本学科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参考目录
经典著作:
[1]WayneC.Turner,工业工程概论(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郭伏,钱省三,人因工程学,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6
[4]齐二石,方庆琯,物流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戴庆辉,先进制造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张绪柱等,工业工程实验与实习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冯耕中,现代物流规划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洪军,工程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方庆琯等,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0]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1]罗振璧,朱立强,工业工程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2]FredMeyers等,ManufacturingFacilitiesDesignandMaterialHandling,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3]MikellP.Groover,Automation,ProductionSystems,and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4]WayneC.Turner,etal,IntroductiontoIndustrialandSystemsEngineering,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5]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6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6]JamesA.O'Brien,GeorgeM.Marakas(英文版第15版),叶强改编,管理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7]陈禹六,李清,张锋,经营过程重构与系统集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8]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9]熊光楞,并行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0]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第6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1]苗东生,系统科学精要(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2]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第2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3]颜泽贤,系统科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6
[24]许国志,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5]许国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第2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26]欧阳莹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27]陈森发,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8]BenjaminS.blanchard,系统工程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9]L.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30]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1]H.哈肯,协同学,原子能出版社,1984
[32]ColPerks,T.Beveridge,企业IT体系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3]赵捷,于海澜,企业总体架构,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4]李清,陈禹六,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5]沃伦麦克法兰,理查德诺兰,陈国青,IT战略与竞争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6]霍国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7]KennethC.Laudon等,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第11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8]S.Hagg等,信息时代的信息管理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9]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6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0]J.V.Bon,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全球最佳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1]C.Figallo,N.Rhine,构建知识管理网络:有效沟通的实践、工具和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2]U.J.Gelinas,S.G.Sutton,J.Fedorowicz,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3]R.L.Thompson,W.L.Cats-Baril,信息技术与管理(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4]P.G.Mckeown,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5]徐浩鸣、毕晓君,基于非线性理论的制造业信息化系统组织协同,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6]刘翔,ERP与协同决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7]陆祥瑞,ERP系统企业模型构造,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8]王惠芬,黎文,葛星,ERP系统应用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趋同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9]高洪深,决策支持系统(DSS):理论、方法、案例(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0]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1]李东,蔡剑,决策支持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2]JIAWEIHAN,M.KAMBER,DataMining:ConceptsandTechniques(SECONDEDITION),MorganKaufmannPublisher,2006
[53]ClearyRJ.AppliedDataMining:StatisticalMethodsforBusinessandIndustry[M].WileyPublishing,2009.
[54]LaroseD.Dataminingmethodsandmodels.Wiley-Interscience,2006.
[55]方美琪,张树人,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7]G.Schneideretal,电子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8]彭志忠,物流管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59]AllanAfuahetal,电子商务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0]JeffryF.Rayprtetal,电子商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1]戴夫,查菲等,网络营销:战略、实施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2]彭志忠,物流管理(实务),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63]RaviKalakotaetal,移动商务:移动经济时代的竞争法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4]拉尔曼,UML和模式应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5]彭志忠,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66]布谢,朗博,雅各布森,UML用户指南(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7]彭志忠,物流管理(理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68]JimArlowetal,UML2.0和统一过程(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9]彭志忠,物流英语,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70]詹姆斯.C.约翰逊等,现代物流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1]罗纳德.H.巴罗,企业物流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2]马士华,供应链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版),2017
[73]马士华.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科学出版社,2005.
[74]博伊森.物流和外延型企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5]李惠强.建设工程成本计划与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6]王雪青.工程项目成本规划与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7]马楠.工程造价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8]天津理工大学造价工程师培训中心编写.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9]史商于等.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