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大西洋月刊》《苏格兰人报》年度好书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
破解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
讲述五百年来阿拉伯人的希望与失望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
中东史研究专家哈全安教授等极力推荐
点击下图,领取这本巨著
【内容简介】
在世界不少地方,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性格常被严重误解。对于任何想要清晰、高效、可靠了解近现代阿拉伯世界的人来说,本书是必不可少的最佳选择。
【编辑推荐】
v“阿拉伯世界历史”的里程碑式巨作、国际畅销书。在这一版本中,罗根阐述了该地区最新的地缘政治发展。
v本书通过一个个阿拉伯平民、知识分子、活动家和政治领袖的声音来讲述历史,给人一种丰富而复杂的生活感,并提供了一个当下急需的内部视角,同阿拉伯世界在媒体中的刻板形象构成微妙的反差。
v本书涵盖主题广泛,包括民族独立与外国统治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与和平进程、纳赛尔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崛起、石油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以及世俗价值观与伊斯兰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这部多层次、引人入胜的权威著作是理解近现代阿拉伯世界历史及其未来的重要指南。
v书中收录了3幅极具史料价值的历史地图和49幅极富现场感与时代意味的历史图片。
【作者介绍】
尤金·罗根
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院士、圣安东尼学院中东研究中心前主任,教授近现代中东史。他的作品《奥斯曼帝国晚期的国家边界》获得了阿尔伯特侯拉尼奖。《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目前居住在牛津。
【译者简介】
廉超群,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英国剑桥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从事阿拉伯语社会语言学、中东语言与政治研究。
李海鹏,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叙利亚地区近现代历史与政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
【媒体及名人推荐】
该书叙事堪称杰出、动人、华丽,随处可见光彩夺目的人物刻画、妙趣横生的旁白和权威睿智的学术洞见,当今世界的很多重要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西蒙·S.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金融时报》
本书以1516年奥斯曼帝国征服阿拉伯世界作为起点,从地缘政治变迁和社会转型的角度出发,深度梳理五百年来阿拉伯人从摆脱外族奴役到建立主权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探究当今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谈古论今,视野开阔,行文朴实,雅俗共赏,尤其是选用史料丰富生动,构思独具特色,加之译者专业功底和语言能力俱佳,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目前学界难得一见的好书。
——中东史研究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哈全安
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一部讲述阿拉伯人希望与失望的流畅动人的历史。
——《卫报》
极其生动和权威……他是运用阿拉伯资料的大师。
——马克思·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杰作……必读。
——安东尼·萨廷,《旁观者》
一部精心创作的历史杰作。如果你想了解现代阿拉伯人是什么样的,以及他们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本书是最佳选择。
——基什维尔·福克纳,《前景》
这是研究这个复杂而有争议地区的一块学术里程碑。西方学者关于中东的著作汗牛充栋,但大多秉持外部视角。罗根……使用了大量阿拉伯语材料,从阿拉伯人自己的视角讲述阿拉伯人的历史。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尤金·罗根是讲述这个故事最有天赋的编年史家。
——阿维·施莱姆,《铁墙: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作者
——《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尤金·罗根书写了一部权威而广博的历史。
——弗朗西斯·罗宾逊,《时代周刊文学副刊》
展现了西方的干涉和腐败的本土领导如何剥夺了阿拉伯世界的权利,且使其自我倾轧。
——乔治·彭德尔,《金融时报》年度好书
尤金·罗根要讲述的历史是血腥的、多样的、动人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段历史通常是大家不熟悉的……这是一本必读指南,解释了为什么伊斯兰世界对西方怀恨在心。
——迈克尔·派伊,《苏格兰人报》
[故事]引人入胜,讲述精彩绝伦……一直以来,阿拉伯人努力争取西方更平等的对待,但仍未成功,在这个大背景下分析[阿以冲突],是本书最为突出的价值……堪称历史书写的典范。
——《经济学人》
他做到了一个凡人能做到的客观公正……若想对这一地区晚近的历史有一个清晰、高效、可靠的了解,本书必不可少。
——斯蒂芬·豪,《新人文主义者》
扣人心弦。
——迈克尔·克里根,《苏格兰人报》年度好书
一部有趣、优雅的作品,对这个多元民族的观察令人耳目一新。在美国,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性格常被严重误解(若非主动歪曲的话)。读一读,你会了解到很多。
——斯蒂芬·M.沃尔特,《外交政策》网站
[罗根]提供了一个棱镜,透过它,西方的普通读者可以看到五个世纪的喧嚣与狂热、混乱与困境……罗根学识渊博,极富人情味,他一直在全力呈现东西方之间大量的共同点。
——《大西洋月刊》
这项广博的研究在连贯叙事和细节呈现间取得了平衡,具有可读性和说服力。因此,罗根的作品当与希提和侯拉尼的早期经典相媲美。
——《外交事务》
罗根以一种既不草率又不激烈的方式,基于阿拉伯人自己的经历,勾勒了五百年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惊人的壮举……[罗根]能够收集并整合如此丰富的信息来展示各方的人性善恶,同时既不屈从也不接受传统观念,这是真正了不起的。希望美国的决策者能人手一册,并好好做笔记。
——《达拉斯新闻晨报》
——《BBC历史杂志》
极具可读性……本书取材于日记、回忆录和报纸中的亲历者的叙述,这一叙述同许多西方历史学家所写的不同,它充满阿拉伯人报道和反思这些动荡事件的声音……本书的优点之一是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就这一时期的历史而言,几乎没有其他历史学家试图去覆盖整个阿拉伯语世界。
第一手的故事、生动的叙述、出色的研究。
——玛丽·罗素,《爱尔兰时报》
——马克·艾伦,《碑铭》
【目录】
中译本序/001
序言/001
第一章从开罗到伊斯坦布尔/017
第二章阿拉伯人挑战奥斯曼统治/052
第三章穆罕默德·阿里的埃及帝国/079
第四章改革的危险/109
第五章第一波殖民主义:北非/138
第六章分而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解决方案/186
第七章大英帝国在中东/223
第八章法兰西帝国在中东/273
第九章巴勒斯坦灾难及其后果/323
第十章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365
第十一章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衰落/421
第十二章石油时代/471
第十三章伊斯兰的力量/527
第十四章冷战之后/582
第十五章21世纪的阿拉伯人/640
致谢/679
注释/684
原文索引/716
【中译本序】
2016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了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文件称:“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友谊源远流长”,已延续了2000多年。
很明显,阿拉伯人和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据说,先知穆罕默德曾对追随者说:“求知哪怕远至中国。”他的继任者奥斯曼·本·阿凡(UthmanIbnAffan,644—656年在位)曾向唐朝派遣使节。801年,被阿拔斯王朝俘虏的旅行家杜环回到中国后曾撰文描述巴格达。15世纪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航行到过阿拉伯半岛。显然,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跨越了千年。
进入21世纪,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经济强国,在阿拉伯世界具有巨大影响力。阿拉伯世界已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2005—2014年间,双边贸易增长了500%。自2014年以来,中国对几乎每个阿拉伯国家的出口都超过了美国。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宣布,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将在未来得到更显著的发展。
因此,我这本阿拉伯近现代史的著作在中国出版,适逢其时。随着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的经济参与越来越深入,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都将希望获得世界上更多的关于这个迷人地区的信息。历史是理解世界任何地方的必要起点。
我承认,当初写本书时,我并没有顾及中国读者。本书最初是我在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在纽约和华盛顿发动袭击后为西方读者写的。美国政府及其盟友对美国本土遭受的最严重的袭击做出回应,对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发动了反恐战争。2001年和2003年以美国为首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似乎证实了文明之间存在冲突,这对世界的稳定是有害的,并有可能加剧美国在“9·11”袭击后面临的安全威胁。
21世纪初,西方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冲突因彼此误解而愈演愈烈。美国人开始将伊斯兰极端主义视为对他们的安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最大威胁。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在反恐战争中奉行的政策,使西方成为对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人民的安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最大威胁。
在写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我试图展现外部势力如何对阿拉伯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奥斯曼时代即将结束时,英国和法国在该地区发挥了主导作用。1830年,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帝国时代开启,直至1971年英国从波斯湾的阿拉伯国家撤出才结束。在帝国时代结束之前,美国和苏联就已经将中东拖入了冷战的分裂政治,1946—1991年,阿拉伯人一直处于超级大国的控制之下。自苏联解体以来,阿拉伯世界一直处于美国的单极势力之下。这使得进入21世纪以来的岁月成为阿拉伯现代史上最痛苦的时期。痛苦的经历鼓励阿拉伯人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以平衡美国在阿拉伯地区的影响力。对许多阿拉伯国家政府来说,中国就是解决之道。
20世纪,中国与中东的交往始终有别于其他世界大国。1949年,从自己的革命经历中走出来的人民共和国,积极推动反帝和民族解放运动。虽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并不试图将中东拖入冷战的分裂政治。相反,通过万隆会议,中国寻求推动一种替代冷战的不结盟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中东各国的领导人和人民非常有吸引力。
1956年5月,从埃及开始,阿拉伯国家开始与这个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有6个阿拉伯国家与中国互派大使,其中既有叙利亚、伊拉克和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等革命共和国,也有也门和摩洛哥等更为保守的君主国。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东和北非的其他国家与中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较为保守的阿拉伯海湾国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和沙特阿拉伯在1984—1990年间也完成了阿拉伯世界与中国的全面建交。
因此,在中东,中国是一个新的力量。中国来到这一地区时,既没有困扰欧洲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的帝国遗产,也没有俄罗斯人和美国人在冷战期间建立的庇护关系。然而,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影响力几乎肯定会改变其参与该地区事务的性质。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投资在使其参与中东经济的同时,也会使其参与中东政治。因此,对中东感兴趣的学者和决策者,将通过尽可能多地阅读该地区的历史而受益。为避免历史的错误重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特别有意义。
在我与中国大学的学术交流中,中国学者对当代阿拉伯世界政治和经济的认知水平让我印象深刻。我也注意到中国学者给这一地区的研究引入了不同的观点,挑战了西方学界的许多假设。因此,我相信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之间的交流可以增进我们彼此对这个共同感兴趣的地区的认识。我希望西方读者能够通过翻译了解更多关于阿拉伯近现代史的中国学术研究,并希望我们能基于中国档案了解更多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交流互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