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职业教育中全数字化教材普及程度低的原因
2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的探讨
3传统出版社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职业
摘要:实现聋教育信息化、促进聋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构建我国高层次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团队在历时4年多对聋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需要根据聋人的认知特点和聋人的需要进行设计;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要形式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聋教育资源建设特别需要质量意识,特别需要奉献精神,特别需要持续建设。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聋教育;数字化资源;教育资源建设
一、研究背景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我国对教育资源建设十分重视。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中文数字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已成为历史。然而,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仍处于低水平建设的状态,尤其是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更是如此。
研究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律,提升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质量,在我国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因为我国有2200万聋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助于聋人共享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有助于高层次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因为聋人的特殊性决定了聋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聋人服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系统化的、适合聋人认知特点的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更好地促进聋教育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是因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事关中国手语的规范化和普及推广,基于中国手语规范的视频、动画等以喜闻乐见形式的多种文字字幕的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将促进我国不同地区手语的统一。消除方言性的地方手语对不同地区间手语交流的障碍。
内容摘要: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地趋于数字化。在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正在拓展更大的空间。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数字化音乐教育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改革数字化音乐教育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我们面前。”它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科书中音乐“缺失”的根本问题,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使我们摆脱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乐谱变得既能看到又能“听见”,乐曲播放的速度、段落还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论也变得真实可感、生动活泼。这些高效便利的音乐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总之,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在我国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的基本设想。主要介绍了“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Education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习资源;技术标准;资源联盟;共享策略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全民教育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学习的时代,终身教育、碎片化学习、社区教育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已不再陌生。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口号,更是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目前各地市纷纷组建自己的社区大学,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社区教育优质资源,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平台拓宽社区教育渠道,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各种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推动社会教育的公平发展,而带来这些便利的核心就是数字化在线学习资源。2019年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十大战略任务中提出“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的具体要求,为社区教育和资源建设提出了发展目标。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资源建设也是一项持久性的社会工程。
一、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征及分类
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的质量标准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使数字化教育在现代小学教育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如何高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已成为当今小学教育热点。现代小学教育应基于数字化教育资源,为小学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提升现代小学教育质量,加快数字化教育设施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小学教育
随着科技不断的融入生活,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当今小学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小学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课堂教学加网络课堂的方式,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校校通”,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及实时沟通。[1]但因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教学形式,提高师生教育以及学习的兴趣,发挥各自的优点及特长,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没有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的多媒体材料,[3]也有人认为其不仅是数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认知的工具,[4]或是各类现代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5]综合以上概念,笔者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形成的非物质化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以及交流平台等,都可称为数字化教育资源。
1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走访院校、发放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等方式,调研了解了多所职业院校教师关于目前市场上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的认识,总结造成产品供给与需求错位现状有如下几点原因。
1.1资源散碎,不成体系
从2006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起步至今,十多年来,职业教育经历了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骨干校建设,以及各地方示范校建设。这些建设计划中对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均提出了要求,因而由“以评促建”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这批资源多是散碎的,未成体系的,没有进行过总体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动画、现场录像视频、微课程等,但因为不成体系,且制作标准不一,相互间难以形成衔接和呼应,因此,当教师在实际使用这些资源时会感到捉襟见肘,从而造成虽有海量资源,但无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局面。
1.2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
各试点单位:
根据中共中央颁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提出的切实抓好干部在职自学和推进培训手段现代化的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和《20*年-2010年*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安排,特提出创建*市干部教育数字化选学城(以下简称“干部选学城”),开展数字化自主选学试点工作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开展干部数字化选学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工作中心和全市工作大局,着力提高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和创新力,始终把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贯穿于选学城教育的全过程,引导激励广大干部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实施全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培训,促进全市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建设,努力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为全市干部健康成长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
开展数字化自主选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实现全面培训,提高干部素质。认真落实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在确保县级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每5年参加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90天,其它干部每年参加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12天的基础上,每名干部每年参加自主选学得分不少于40—100个学分(具体办法见附件)。通过数字化选学城培训,使广大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本领不断增强,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学风进一步弘扬。进一步创新培训理念,改进培训方式和手段,完善培训制度,强化自主选学管理,使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与干部队伍建设相适应,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相适应,具有时代特征、网络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常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形成。
二、培训对象
一、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现状
二、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其发展的缺陷与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
(二)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在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建设之中,各类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着重复构建的情况,从而造成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难度增加的局面,为了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教育资源的分层处理,将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从而逐渐在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之中,形成一个立体式的资源网络,在同一的加工与整合标准之下,成一个规范化的信息查询体系与高效的数据库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中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区域之内资源的高效共享。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区域内的各大高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共享建设之中。
〔论文关键词〕资源共享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区域高校图书馆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教学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使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成为网络上可以被描述和访问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单纯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而且还包括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还包括了网络服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成为可能。近年来,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广东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为列,就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背景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图书馆协作活动。目前,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已显现成效的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主要有: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天津市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T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与全国性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相比,区域性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由于具有应用推广相对顺畅、工作开展更易统一、计划实施更易协调、经费投人更易落实等特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