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推动学历教育与培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大课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高职院校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既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质量,也有利于支持和促进就业创业,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作为全国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2007年3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继续教育学院,面向校内外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教育部“装备制造业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研究与实践,创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模式,构建“标准引领项目开发、平台支撑项目实施、研究促进项目优化”的项目开发与实施路径,创建“职业技能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动态优化、职业培训项目与专业教学项目相互转化、平台教学功能和职业技能培训功能集成泛化”的育训互促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图1),有效化解了高职院校普遍长期存在的优质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不足、“育训”教学资源融合不够和培训教学实施能力不强三大现实问题。经过十多年来的研究与应用实践,极大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效支撑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图1高职院校育训互促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标准引领、研培相长,开发优质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基于校内学历教育和校外职业培训需求分析,通过对接国家和地方职业技能标准、X证书标准,结合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对标开展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并进行资源匹配,确定项目清单,系统设计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内容、方法、团队和载体等;融入技术研发资源、课程资源、职业技能大赛资源、国际合作资源等,开发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学员的就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创业培训三类培训项目。充分发挥政行企校共建的“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标准研究所”“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作用,在实践基础上加强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新职业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用研究成果指导项目开发与实施;建立项目动态调整机制,不断进行岗位能力剖析和资源匹配,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开发针对性和适应性(图2)。
图2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开发技术路径
项目驱动、资源集成,实现育训资源有效融合。基于智能制造特色办学优势,以项目为核心驱动,集成教学资源、培训资源、技术资源等,以教学资源库和培训资源库为建设重点,通过将体系化教学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训要求进行拆分和匹配,并根据培训项目具体目标进行重组和集成,形成与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相对应的系列培训项目方案;同时,根据教学和培训的对象、内容、需求等情况,采用情境迁移法将适合嵌入教学环节的培训项目应用于课程教学,将满足技能培训中技能目标的实践教学项目应用于职业培训,实现培训项目与教学项目的相互转化,从而极大丰富和优化育训教学资源。基于项目实施,将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资源转化成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扩充、迭代,进一步优化技术研发、课程、竞赛等教学资源库,提升育训教学质量(图3)。通过统筹规划实践教学项目和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实现育训资源有效融合,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激发其职业培训的内生动力。
图3资源的“双向”转化与应用路径
平台支撑、双岗发展,增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教学实施能力。根据智能制造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对技术研发应用要求和软硬件支撑需求高等特点,学校实行“基于项目、绩效导向、集中管理、分块运行”的平台管理体制,政行企校共建共享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职业培训”三位一体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大平台,引入行业龙头企业的先进设备,植入优秀行业企业文化,优化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的软硬件条件,支撑高质量培训项目实施。通过成立教师发展学院,出台《教师分层分类管理与评价办法》等5项制度,实施“百师百企”“百名科技副总”等工程,建设覆盖全校所有专业领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本师资培训项目库,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保障。通过校企双向流动、“双岗”发展等制度创新,打造既是“讲师”又是“培训师”的“双岗”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教学实施和职业培训能力,学校适应“双岗”需要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