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逐步推进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有学者把“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定义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并指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进步和革新教育[1]。具体而言,“互联网+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它指运用科学技术,跨越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优质化、弹性化的服务模式[2]。由此可见,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混合式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与思想保障。早在2013年,全国就有超过3/5的高校投放使用网络教学课程管理系统,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运而生,其应用实践为高校在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3]。
2.开展混合式学习的背景
“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技术整合,促进学习内容、学习手段和学习方法的现代化,从而把教育信息化提升至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4],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的教育信息化要求。2020年,修订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和性质作了明显调整,适应了新形势下“新文科”发展理念。《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和升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成为“促进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履行国际义务及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质人才[5]。新文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更现代的教学手段。移动终端的应用为学习者带来众多便捷和自主的同时,在实践层面如若缺乏正确引导和监控,教学目标也难以有效达成[6]。
为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效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呼之欲出。这一新型学习模式是“互联网+”背景下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7]。若发挥得当,它能在受众中建构学习共同体,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环境的有效衔接。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相应变化:教师从“演员”转变为“导演”,集教学设计、材料甄选、活动组织、效果评控等于一体;学生则从“观众”转变为“演员”,主动的、创造性地交互参与成为混合式学习的关键[8]。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摒弃被动型知识传递或接收理念,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混合学习的总体思路
3.1.学情分析:课程基本信息、学生整体英语学习情况
3.2.混合学习模式的平台搭建
目前,《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在线课程,课程的交流性质决定了课堂交互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换言之,本课程是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两种方式的简单相加,而是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有机融合而成。学生通过混合式学习方式,能形成学习共同体,分组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Figure1.BlendedlearningplatformofCollegeEnglishAudio-VisualandOralCourse
3.3.混合学习模式的应用实践
Figure2.BlendedlearningflowchartofCollegeEnglishAudio-VisualandOralCourse
总体来看,本课程的混合流程图由教师、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其中教师作为主动引导方、学生作为主体学习者。值得注意的是,其角色作用依据课程学习的步骤发生变化:第一阶段的网络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予指导为主;第二阶段的课堂学习以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导为主;第三阶段的听说实践则以学生主导、师生及生生互评为主。三个阶段依据课程目标及学习任务加以推进。期间涉及学情分析、学习目标、环境设计、活动设计、内容甄选、活动组织及学习评控等多个环节。在这个混合学习过程中,师生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使线上线下英语听说材料得以整合,体现新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下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从听说混合学习的设计、环境、内容、活动、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4.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听说混合学习的具体实施
如前所述,本研究中的混合式学习平台是由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听说训练三个平台组成,但实际操作上,这并非是三大平台的简单相加,而是综合考量,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至于课程单元如何设计,课程环境如何布置,课程内容如何设置,课程活动如何安排,课程评价如何完善等,都需要通过每个单元的教学加以具体的实施。我们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主要依托于课堂学习,但是学生学习内容并不局限于书本。在实际层面,我们把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分为三大部分:理论知识+听说技巧+综合与创新,理论部分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听说技巧的养成则通过网络学习和技能训练实现,综合与创新部分则有赖于混合学习的整体研究,是线上和线下多维度、强交互、个性化的路径演绎结果。下面将对基于学校所建大学英语课程平台,对《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一册第五单元(“世界节日”FestivalsaroundtheWorld)开展具体的混合学习实践。由于实践目标是艺术设计学专业1801、1802班的学生,学生英语的听说水平普遍不高,但是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专业探索较多,因而信息化水平较高。下面将对课程设计、环境组织、内容设置、活动安排及学习评控进行逐一分析:
4.1.课程单元设计
Figure3.FrameworkofcurriculumdesignofblendedlearningaboutFestivalsaroundtheWorld
4.2.课程环境组织
混合式学习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该理论强调学习的发生是通过情景参与,占有必要的学习资料,参与协作活动而获得,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目前笔者所在大学采用的是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包含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两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进入平台资源中心,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在线提问和学习反思等活动,从而满足混合式学习环境的需求。
4.3.课程内容设置
如前所述,混合式学习最大的特点在于线上和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对此,教师不仅要对课本内的知识作安排,有选择性的讲解重难点知识,还要对网络学习中的资源、任务等作统筹规划。适当的学习资源不仅能有效对接学生“需求”,而且能促成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果。由于传统课堂学习已“深入人心”,现主要针对网络资源开发和利用作说明。
4.4.课程活动安排
根据混合式学习流程图可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包含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混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混合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的混合等。在开展混合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考量其已有水平、兴趣爱好及学习目的等方面,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适配合适的学习环境,同时注意学习过程的条理化、细致化。
本课程的活动包含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具体而言,在“世界节日”一课中,个体学习主要是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开展,如在线自主探索,和上台演讲等形式。小组学习则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形成学习共同体(每组成员为3~5人)。小组合作可以陈述报告、角色扮演、文化沙龙等形式呈现。教师还鼓励学生将其拍摄的视频语料上传至共享云端,从而实现小组学习作品的师生点评及生生互评。通过这种互动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方式,学生间、师生间可以实现同步与异步的交流,学习交流与协作内容得以延伸扩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得以提高。
4.5.课程评价完善
本课程目标为:在听力方面,学生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慢速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0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在口语方面,学生能够就简单的日常的话题提供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询问信息和寻求帮助,基本能够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和节奏表达自己的意图。
Table1.Students’networklearningrecords
5.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对学生一个学期的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在听说词汇比赛、角色扮演、在线讨论、话题陈述、活动展示等活动中,学生表现存在差异。其活动的开展均有赖于教师对整体活动的规划、设计及引导。由此可见,贴切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设计是开展听说混合式学习的前提条件。此外,结合学生在讨论区与课后交流,笔者发现:存在明显进步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上发生改变,他们不仅能主动融入课堂的意义建构活动,而且对于课外及线上的学习任务也是积极参与,能灵活运用所习得的听说技巧。因此,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衔接是开展混合式英语听说学习的关键部分。
此外,笔者针对英语听说水平不同的10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了解混合式学习需要改进的地方。结果显示:每位同学都对混合式学习的内容提出了自身看法,如在线系统不稳定、线下沟通不及时、学习自主意识不强、需要教师加以监督引导等,但相同点在于他们都认同听说材料的重要性,并且表示新颖、有趣的语料能激发混合式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讲解、引导以及互动交流决定了听说学习的深度。由此可知,学习内容的甄选及师生双向交互不容忽视。
6.结语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信息化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背景及新型教学手段。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它的优势在于传统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合二为一”[10]。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的混合式教学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其实施关键在于寻找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平衡点,达到学习效果最优[11]。
虽然混合式学习模式为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开辟了新的空间,但也存在些许问题,如交互问题、衔接问题、自主意识问题、个性化需求问题等。因此,高校在大力推进混合式学习的同时,要对其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师需求与学生需求)加以考量,只有这样,混合式学习模式才能得以改进与完善,信息化的学习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基金项目
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听说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湘教通[2018]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