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水平为目标,按照“建为所需、建为所用、建有所成”的思路,把创建特色智慧校园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之环,大力推进智慧校园与党的建设、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等深度融合,将智慧化深度融入学校核心业务,坚持数字赋能,提高大数据在学校治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综合运用,基本实现业务数字化、服务智慧化、治理现代化,以信息化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举措
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工作机制
2.多元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
学校探索“财政支持、学校配套、社会协作、承担项目”的路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拓展多类型信息化建设合作。2017年,三大运营商联合投入1200万元,共同建设校园无线网,铺设11638个信息点,每个信息点具备百兆接入能力,实现支持802.11ac的校内无线网全覆盖;学生宿舍1999个房间有线宽带接入全覆盖,成为江苏省首个实现电信、移动、联通三网融通的高校。2019年,以江苏省高水平院校建设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争取财政及学校配套资金支持,中国建设银行投入1490万元,用于智慧校园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与项目预算动态平衡形成建设生态。
学校以基础建设为基石,全方位推进软硬件、网络安全等建设,构建高水准网络环境、数据中心和教学设施,建设架构合理、资源充足、网络可靠、支撑有效的校园智慧环境。目前,建成智慧党建中心1个,智慧会议室10个,智慧教室20个,均具备全功能录播、无线投屏、信息发布、智能互动等多重功能,为学校加强党建引领、提供高质服务、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较好的软硬件支撑。
3.构建标准体系,数据互为支撑
学校构建了一套具有生命活力的数据治理体系,包括1个数据治理中心和8个主题的数据分析中心,通过数据治理建立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核心数据中心,建立“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数据管理模式,以系统化方式实现了数据的可得、可用、好用,确保各项数据的实时、准确、完整。为全校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实现了校园数据的全域、全量和实时融合以及数据互联互通与共享应用的最大化效能,为“智慧校园”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4.打造五大平台,高效精准服务
三、应用成效
1.构建一体化数据中心,实现业务管理数字化
学校以标准化全量数据为抓手,推进校级统一数据交换共享体系建设,完成校级公共基础标准的制定,建成1个数据治理中心和8个主题的数据分析中心,建立完善数据交换标准与规范,实现人、财、物各类信息的同步和统一,全面消除校园各系统信息孤岛现象,构建全校一体化数据平台。
2.完善智慧化校园平台,强化校园服务数字化
学校智慧校园系统目前已建成34个业务系统、134个接入服务;移动智慧校园平台“校园驿站”APP拥有63个教师端应用和40个学生端应用,同步全校业务智能终端办理,满足了统一入口、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要求,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零距离的校务服务,实现了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少敲一扇门,少等一个人“一多三少”的总体需求,显著提升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截止目前,校内配置流程92项,发起流程278778条,办结261021条,办结率近100%,流程评价用户满意度100%。
3.形成“六维”实时数据画像,逐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校通过智慧校园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手段推进学校治理模式变革,生成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动态实时数据画像,对学校教、科、研、管、资、服六个方面工作成效和教师与学生群体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实时的展现。目前,学校41个专业、754名教师、13516名学生、1000余门课程的状态数据能够进行实时汇总核查。进一步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最直接、最充分的依据,有效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
4.打造“e教e学”资源集聚平台,促进在线教育资源多样化
构建支持在线教育与同步教育功能更丰富的资源平台,建成“校园驿站”、“口袋校园”、“智慧党建”等在线学习载体,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线上线下协同教育体系。以“互联网+职业教育”的理念,通过自建、合作开发、购买等多种方式继续丰富e教e学平台的课程资源,平台已上线课程329门。实现本地学习平台与云端其他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联通。重点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4门,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展学生知识边界,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