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古老”文化,承托起中国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评论

藉由祖祖辈辈生存的联结与千百年文化的传承,中国,成就了我们共同的认同与信仰。然而,时代的风潮让我们迷失,传统的灵根亟待再植。“我该怎样爱你”,是呼唤“古老”的文化以跃动的生命力承托起现代中国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该怎样爱你”,是惊醒手足无措的“我”挺立起文化的主体意识,在延绵的传续中成为一个中国人。“我该怎样爱你”,是叩问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探寻中华文脉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该怎样爱你”,更是近现代中国学人的共同课题。作为近四十年来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旗帜性人物,武汉大学郭齐勇先生近来出版了《中华文化根脉》一书,系统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从学理上对这一“大哉问”给予了真切而深情的回应。

一、何以“中国”

按《周礼》讲,“中国”是由“土圭之法”测定“天地合、四时交、风雨会、阴阳和”的百物阜安之地,先王于是建国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而自孟子言“(陈良)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滕文公上》)始,“中国”二字更超越了其地理空间、行政建制的局限,具有了华夏文脉的意义。郭先生在书中指出,欲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所蕴含着的丰富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关键在于深度认识我们的传统”(页4)。

深度认识我们的传统,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的根底是“仁爱”。按郭先生讲,“中华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就是孔子的‘仁学’精神。‘仁’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五经》,页27)在众多情感中,唯有“爱”投射在主体之间、强化着人与人的联结性,由“爱”所产生的联结,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基础。孔子讲“仁爱”,为中国文化找到了根本的支点;孟子讲“亲亲、仁民、爱物”,为这一支点打开了发展的谱系。不同于西方以形态区分“爱”,而有所谓“eros(欲爱)”“philia(友爱)”“agape(灵爱)”等的差异。儒家从“亲亲”讲“爱”,是人初生而与父母互动,父母全心地付出是“爱”,子女本能地依赖也是“爱”,由此形成了“家”孝悌、友恭的联结。“爱”由“亲亲”始,推而扩之有“仁民”“爱物”乃至“和合”,我们共同的生活正奠基于“和合”的生活方式。

深度认识我们的传统,需要理解中华文脉形成于诸子的争鸣与融合。诸子争鸣自先秦到魏晋、由宋明至近代,表现为不同的样态,面对着殊异的问题,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先秦诸子百家的产生,也与不同的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儒家与邹鲁文化,道家与荆楚文化,法家、纵横家、名家与三晋文化和秦陇文化等,都有这一定的渊源。”(《诸子》,页83)由此观之,诸子的对话与争鸣促成了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差异的对话中带来了民族的融合,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深度认识我们的传统,还要认识到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国文化最厚重的底色。“‘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念、信仰,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四书》,页77)“成人之美”“宽厚待人”“诚信为本”如此等等,百姓日用不知的道德训诫常出于四书的沉淀与熏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待人接物到国际对话,无不渗透着四书的传统智慧。

二、何以“成人”

学习,是“成人”得以可能的基础。中国文化能够在历史的争鸣中吸纳、融合新的内容,体现了其开放性与学习能力。郭先生讲,“中国文明是学习的文明,强调学而知之,肯定知识理性”(《劝学》,页190)。中华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孔子教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开放地学习;教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谦逊地学习;教人“学而时习之”,是快乐地学习。“我”非“生而知之”,但求“学之”“好之”“乐之”,在学与思的徜徉中,我们得以“成人”。

得儒、释、道之熏养,实现“成人”主体性的朗现。郭先生讲:“中国哲学的观念是从哲学家的伟大人格中流淌出来的,儒的真性、道的飘逸与禅的机趣巧妙地融合了起来。”(《儒道》,页141)可以说,儒、道的互动将人伦生活与自然世界并现,儒、释的交锋则彰显心灵的道德感与超越性。“自然”有其超越性,“心灵”也有其超越性,这种超越性内在于每个个体的生命中,具象于德性的启蒙、良知的朗现、主体性的觉醒。落实在人伦生活中,表现为人能自觉地运用知性的能力来摆脱对外在规范的依赖,开启自主的、内在的、对德性生命的追求。郭先生提醒说,“自识本心”是“成人”的前提,但“本心容易与习心(向外追逐、计较分别之心)相淆乱,习心或无明就成为发明本心的障蔽”(《佛禅》,页174),所以“成人”也是在磨砺中得到进境。

以礼乐安顿生命,是“成人”的社会性基础。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有礼乐而“定亲疏”“整风俗”“节制财物之用”“理顺社会秩序”。郭先生总结说,礼乐文明的建立“是在政治层面上,人把人当人看”,在社会层面确立“既有秩序,又有自由、合理的社会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在个人修养层面上,面对现代文化的危机,找到人情的安顿之所”(页58)。礼乐不兴而手足无措。简单到日常的言语行为、甚至信件信息交流,若我们不能接续传统,那么说话做事既不能准确,更谈不上美感。可以说,礼乐对社会网络上的每个人都形成规范性与约束力,但它在节制人的性格与行为时,也能让人心的善得到恰当的表达,手足有措、为人不惑。

三、何以“现代”

现代性是任何文化传统都无法回避的、持续性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转化的)目的就是现代中国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导言》,页7-9)从理论辐射的强度与范围上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问题包括制度与科学的问题、生活方式问题和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的问题。

制度与科学的现代性唤醒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人说,当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时,也引导资本主义走向自我救赎。面临近现代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也向内掘发出自身蕴藏的现代性基础。从制度上看,中华文化在治世传统中积累了灿烂的制度文明,儒家讲“王道仁政”,是圣王“修己以安百姓”,施行养民安民、富民教民之政。郭先生指出,“儒学中蕴含着科学、民主、人权、自由之关系,儒家文化与民主、与平等自由观念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王道》,页26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王道仁政”为标准,“民主、人权、自由”都能够得以承托。但同时,要坚持“人民在政治上的主体性地位”,以现代性促进传统文化的转化。现代生活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科学精神。但面对逃无可逃的科学技术,传统文化也有其反思与警惕。郭先生指出:“科学实践与文化精神在人类文化中担负着不同的使命,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根本上说,良知是体是本,闻见是用是末。”(《天人》,页189)

生活方式的现代性是中国文化对人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人是目的”是中国文化发展一以贯之的原则,在当代传承中国文化,需要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自由意志。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外在强制的法律与内在自律的道德良知之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社会礼俗、生活规范、网络交往、未来世界等等,都有赖于文化的更新与修补。针对新的社会形态,郭先生近来倡导新“六伦”建设,其中包括:“父母子女有仁亲、夫妻有爱敬、兄弟姊妹有情义、朋友有诚信、同事有礼智、群己有忠恕。”(《礼乐》,页61)除家庭外,工作交往、邻里社群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场域。人的社群属性、社会价值不断提升,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了新的要求,摆脱工具性、实现创造性,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是对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的再反思。长期以来,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在儒释道三家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在超越的终极归宿与世俗生活的张力下,安身立命问题更为凸显。……凡此种种,都是围绕着人的精神超越与现世生存(圣与凡)这一中心问题而展开的。”(《问题》,页276)来自世界与内部的张力,促使近现代中国学人不断地反思、转变、重启,借他山之石,找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用郭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对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的内涵、样态与表达予以改造,并赋予其时代性,激活其生命力”(《导言》,页2)。

无用情至深何以著此书,无尽心知性何以有此论。传统文化的灵根,需得人心之沃土方可再植。四十年来,郭齐勇先生“未尝一日废学、停思、搁笔”,反思中国哲学特质、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他深情地谈到:“我没有虚度年华,一直到暮年晚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还会继续努力,为社会进步,为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我是这样爱你,中国!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1.传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既包括了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也包括了精神层面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节日习俗、艺术形式等。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详细探讨。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其哲学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实现社会和谐。孔子提出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673525928507466&wfr=spider&for=pc
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韵今彩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历史遗产,它不仅包括了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成就,也包含了社会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它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儒家思想:道德与礼仪之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其核心内容https://www.iophvqhnjr.cn/chuan-tong-wen-hua/243799.html
3.中国人信仰的特征国家设立祭祀制度和场所,通过仪式和庆典,强化文化和信仰认同。 总结 文本强调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信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的道德信仰。尽管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面临挑战,但它仍然是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线索。 正文:中国人信仰的特征 孔子和儒家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OTczNTIyOQ==&mid=2247545349&idx=1&sn=0063abf128afe9c65c1982ff98f7d60e&chksm=fa7e8eaaacdb1ea9e0f6fc54fa6aa6b06373154b3d606d7915ec47224c834a07e697b2148f75&scene=27
4.儒家道家法家三大思想体系各自代表了什么理念儒家、道家、法家的三大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哲学理念和社会价值观。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三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为广泛影响的一种思潮,其主要思想由孔子等人发展而来,后被孟子、荀子等人进一步完善。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义”、“https://www.j6xvwdrt7.cn/zhi-shi/101605.html
5.中国传统文化内容1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https://www.taoyi360.cn/zsbk/202412-28090.html
6.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可概括为()。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可概括为()。A.理想国B.C.大同社会D.乌托邦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的电子https://www.shuashuati.com/ti/ec250ab62a6347e7abf24731e73c0c68.html?fm=bdbds799dea7655627475095b93d8f493939d
7.思修期末考试复习题库12、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包括:BCD A、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挑战 B、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C、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D、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13、大学生崭新形象的必备要素包括:ABD A、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B、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C、谦虚谨慎虚心好学 D、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25/15/79360359_1028236728.shtml
8.思修题库总结D. “慎独”能避免社会生活中的双重人格和两面行为 13.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标准答案:B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社会道德风尚 C. 对外开放程度 D. 传统文化积淀 15.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 标准答案:A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4188878
9.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精选8篇)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中的“举公义”等等,都是强调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区别。 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wenhua/654798.html
10.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精髓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人们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https://www.meipian.cn/4oqys69g
11.中国传统文化德育12篇(全文)中华文明, 源远流长;中国文化, 博大精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不仅可以为现代青少年教育提供传统道德资源的支撑, 而且可以大大丰富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国内渗透力和国际影响力。本文结合史实, 联系今天我国德育发展的实际, 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以德为先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德育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0housjh.html
12.学生教育学试题大全带答案40、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 A、公立教育崛起 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C、教育的世俗化 D、重视教育立法 E、教育的终身化 41、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许多教育主张是很值得研究的。下列选项中哪些是道https://mip.oh100.com/kaoshi/peixun/384491.html
13.杨善洲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研究研究成果教育培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善洲精神的“源头活水”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杨善洲同志的少年时期,不但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普通人中,而且曾在乡村名儒先生门下上过六年私塾,受到良好的传统启蒙教育。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https://www.ysz.org.cn/yjcg/11.html
14.西塞山区人民政府答: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8、共产党员的义务有哪些? 答:①认真学习党的行动指南、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业务知识,http://www.xisaishan.gov.cn/ztzl/lxyz/201611/t20161101_418148.html
15.第六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长春举行(含全部嘉宾发言和对谈摘要电影强国不仅在于银幕有多少、票房有多高,更在于艺术创新的能力、市场拓展的能力、科技运用的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电影作品的影响力和电影文化的软实力。电影强国要求电影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中要有足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强大的拉动作用https://www.xdkb.net/p1/rd/20230831/430606.html
16.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优秀10篇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时期,各国争霸、争雄,互不相让,人民陷入苦难之中。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理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一、老子 由一组学生介绍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查找工作课前已经完成)。 https://www.ruiwen.com/jiaoan/6815323.html
17.学考备考2024年高中政治学考主干知识梳理思政学科基地(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社会) 3.新时代的变与不变 主要矛盾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https://www.wzdozx.com/news/szxkjd/szxkjd/newsShow1511.html
18.中国古典的“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性质特点 老子节俭思想是什么 儒学代表人物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什么 消费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儒家提倡的修身之道包括 以下哪些品质体现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可概括为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相关https://wenda.so.com/q/160423764821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