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康复医学院师生在“云”相聚
一、在学院,树牢线上教学讲政治的思想防线
“践行职业行为准则,规范线上教学行为-我承诺”承诺书
二、在云端,直播互动反馈——一个都不能少
邱振刚老师(左上)、英振昊老师(右上)
张鑫老师(左下)、单垚焜老师(右下)备课过程
黄海量老师(左上)、李娴都老师(右上)、王燕珍老师(中)和庄贺老师(下)正在线上授课
同学们正在参加线上学习并认真做好笔记
同学们积极将上课感受反馈给老师
(一)在云端,老师如是说
传统康复教研室英振昊老师对学生们说了语重心长的一段话:“庚子年,雨水,从教第14个年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本该平静的生活。有人愤怒、焦虑、恐惧畏缩;但也有人坚毅、果敢、力挽狂澜。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争中,无数白衣战士义无反顾地逆流而上,奔赴前线,他们远去的背影照亮了我们阴霾的天空。他们是你的前辈,也许将来还会成为你的师长和战友。他们英勇无畏的牺牲与付出,是确保人民健康平安的坚墙,更是每一位医学生应该铭刻心底的丰碑。此时此刻的你,羽翼未丰,无法随前辈们一同抗疫迎敌。但你们就是新生的力量,你们就是明天的希望。除了为前方奋战的医务人员默默祝福,大家要身守家中坚持专业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也会像他们一样为忠诚和信仰挺身而出,绽放光芒!”
作业治疗教研室马丽虹老师说:“由于疫情的影响,这学期的课程搬到了网络,对于作业治疗的课程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作业治疗学是以个案为中心的专业,注重与个案的良好沟通,重视个案的反馈和反应。作业治疗教育也是遵循以学生为本,需要建立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关系,因此授课是需要及时得到反馈来随时调整授课进度。为了保障教学效果,我应用了腾讯课堂和云班课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二)在线上,我的学习我负责
参与线上学习的同学们主动适应在线教学新模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积极互动研讨,做到“学习标准不降低,我的学习我负责,在家在校一个样”。
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19级01班王若涵:“虽然上课平台因为网络出现问题,但在之后的上课过程中,同学们出勤率很高,并且都踊跃发言。精美的课件、有效的视频、精炼的讲解,耐心的答疑都可以看出老师的精心准备和认真负责。”
康复治疗学(作业治疗)17级01班韩凯月兴奋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采用线上语音直播的方式很新颖,我们可以边看PPT边听语音,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堂中弹幕和投稿的互动方式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大家都比在学校课堂里活跃。课后还可以反复看重播,可以帮助我们补充上课遗漏或者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的知识点,这一点超级棒!”
(三)云相聚,思想、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礼包请签收
张鑫老师在上课前,播放自己制作的视频《我们收获的感动》
黄海量老师利用头脑风暴了解学生们的情绪体验
康复基础教研室黄海量老师在授课中利用头脑风暴让同学们描述一下寒假中情绪体验,总结出同学们“寒假初的兴奋-寒假中的无聊-线上教学开始的紧张、充实”的心理历程。结合我校中医药为主体的本科院校特点,在教学中融入中医药元素。中医药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智慧,特别是在《黄帝内经》中,多篇对精神、意识等进行论述,至今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此次课程以“积精全神”与“神不使”为切入点,让学生结合当前疫情,进一步理解中医“调神”对防病治病的重要性。给同学们恰到好处而又“润物细无声”的心理指导,引导学生抗击疫情与线上教学,从戴好心理防护罩开始。
王燕珍老师发布居家锻炼指导的方案
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王燕珍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和学生家长“宅家隔离,抗击疫情”而缺乏运动的现状,制作了居家锻炼指导方案,号召大家利用闲暇和家人一起练习,增强自身抵抗力,做好健康的第一防护人,从新学期开始已经有6个班级实现了群内锻炼打卡。2019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1班王美栋说:“疫情期间无法出门,居家的体育锻炼不能少。老师上课之余在群内教我们一些锻炼方法,督促我们进行身体锻炼。帮助我们提高身体素质,提升免疫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非常感谢老师。”
三、在线下,总结线上教学的经验已在路上
线上教学刚刚开始,可借鉴的经验不多,为了及时调整、改进授课形式、方式,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院根据线上教学的开展情况和师生们的反馈,针对当前线上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做好线上教学设计方案
(二)要做好软、硬件的调试、测试工作
调试视频、音频、网络等硬件设施;邀请同学试运行,熟悉各平台的功能,在线上教学实施中,才能充分展示备课效果,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
如果您不打算或者不需要视频直播,可以把笔记本电脑摄像头遮盖一下,以免错误操作而意外激活摄像头;课间休息时注意关闭语音,课后及时关闭平台软件;手机不要放在离电脑太近的位置,避免影响直播效果。
在疫情未稳、开展线上教学的特殊时期,康复医学院将继续坚决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织任课教师进一步分析线上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课堂信息传递简约、高效,教学环境运行可靠、稳定,师生互动便捷、专注”的有效路径,确保教学效果与质量双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