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基础是四年级因数的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和五年级小数乘整数的知识,赵老师以这两点为突破口,可以看出她是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的。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在不断产生疑问中,自然而又流畅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联系原有的学习经验独立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重点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做到了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在这一环节中,有个人独立自学尝试,有同桌交流相互探讨,有大组合作动手实践。学生的思维在这段教学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体现教师的情绪,而教师的情绪更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很容易看到,老师的课学生的情绪是饱满的,上课是积极的,学生的回答发言既探究活动是活跃的,这和老师的语言调动是分不开的。
【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1)这道例题在小数和整数相乘的基础上,教学小数乘小数,初步形成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法则是通过3.62.8(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和2.81.15(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两次计算实践概括出来的。可见,教材设计的学习方式是‘探索发现’。即先感受具体的计算,然后归纳出计算策略、步骤以及在积里点小数点的规律。
(2)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点的位置规律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推理得到的。学生在小数乘整数时已经能够把小数乘法先当作整数乘法计算,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重点都是‘积里的小数点在哪里’。
(3)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探索小数乘法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演绎推理为主的思维活动,比较抽象,有些难度。所以例题呈现了推理的过程,带领学生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体会两个乘数是怎样变化的,积跟着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把整数乘法的积‘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试一试’比例题开放一点,为学生准备了‘转化’的框架,让他们按框架开展转化活动,并回归到原来的积上。
(4)教材要求学生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计算策略、计算步骤、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方法。学生总结的法则既和人类已有的计算法则一致,有不机械接受文本法则,具有儿童色彩。
(5)‘练一练’的设计是有层次的。根据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在积里点小数点是教学重点,第1题只要在积里点小数点,突出了重点。在学生学会点小数点以后,才让他们做第2题,完整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
(6)配合例1的是练习十五第1、2、3题,也是有层次的:学会正确计算——识别并改正错误——应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3题的估计,一方面教学小数乘小数的估算方法(把小数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数,利用整数乘法的口算估计小数乘法的积大约是多少),另方面利用估算判断笔算结果的合理性。
二.学生分析
(1)已有的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会带到小数乘小数里来,看到小数乘小数,会想到看作整数乘法计算。
(2)在学习例题之前,一般不知道积里点小数点的方法,即使知道方法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是必须教学的知识!
(3)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是比较难的,没有外界(教材和教师)的帮助,很难独立经历推理过程,很难形成推理结论。
如果学生在教材引领下完成例题里的推理,那么继续进行‘试一试’的推理是有可能的。
(4)学生计算小数乘法会算错,错误根源一般在整数乘法上。如果‘练一练’直接进入第2题,那么学生错误主要不在新知识上,会给教学评价带来被动。
(5)学生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会有话可说,但未必说得很好,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三.教学活动设计
(1)3.62.8的笔算不是学生看看教科书就能过去的,更不是让学生独立计算和交流评价就能过去的。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以及教师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和估计得数以后:
可以让学生说出计算策略——看成整数乘法计算;看成哪一个整数乘法?——3628。教师在3.6的右边写出36完成整数乘法
2.828
比较小数乘法竖式和整数乘法竖式,一个乘数的变化;另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这些变化要连贯起来让学生完整地说清楚。
讨论怎样从整数乘法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的积,明白‘积÷100’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也就是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
回顾这个小数乘法的计算,小结这题的计算策略、计算方法。具体地突出两点,一是看成整数乘法3628相乘;二是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方法,由于两个乘数一共有两位小数,积里也点出两位小数。
在黑板上计算3.62.8
(2)2.81.15的教学可以放手一点,让学生联系例题里的体会,主动研究新的计算。
列出算式、写出竖式1.15以后:
2.8
让学生说说计算策略,应该看成怎样的整数乘法?
说说从小数乘法到整数乘法,乘数的变化、积的变化;
说说怎样从整数乘法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的积?
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再次经历转化与回归的思维和计算
让学生说说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2.81.15
(3)总结小数乘法法则
回顾例题的计算: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是怎样计算的?
回顾‘试一试’的计算: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是怎样计算的?
比较两次计算的相同与不同:都看成整数乘法计算,都在积里点小数点,都根据乘数的小数位数点小数点。由于乘数的小数位数不同,积的小数位数不同。
归纳计算法则:
先看成整数乘法计算,再在积里点小数点;
根据两个乘数一共的小数位数,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4)组织练习
按教科书练习编排的线索,适当修改、调整、变化。
先练习在得数里点小数点,再完整笔算小数乘小数,然后识别并改正错误。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
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
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
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哦!原来使这样啊!”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从两天的作业看,学生出错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错,不进位、看错数,7×7=46等。所以对这部分自己的评判是“过!”下周一上例3。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教学片段:
已知3628=1008
36280=362.8=360.28=
3.62.8=
师:观察,口答。说体会。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扩大10倍,积也扩大了10倍。
生2:362.828缩小10倍,是2.8。
生3:积是1位小数.
师:那么积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生4:点在0和8之间。
师:怎么想的?
生5:一个因数缩小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缩小10倍,所以点在0和8之间。
生6;因数中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
师:那么3.62.8呢?积大概是多少?
生7:大于6,小于12.
师:猜一猜,积是多少,小数点又应该点在哪里呢?
生:10.08。
师:用计数器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数器验证。
师:能用竖式计算么?
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尝试自主计算。
分析与反思:
这节课是在教学整数乘小数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唯一不同的是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教材以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为介入,引出需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先估算再计算。重点对笔算进行探索。这样做虽然符合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让学生知道了数学源于生活,但是这个情境本身对于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推导过程,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
学生在学小数乘小数之前,刚学过小数乘整数,计算的方法相类似,而今天学习的小数乘小数,与前小数乘整数比较,一个是看乘的小数有几位,在积点几位。一个是把小数位数相加的和在积点几位。计算方法和积的小数位数都有相通和借鉴之处。
所以,把这节课开始内容调整了一下,把面积的计算换成根据已经积推导的计算,以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作为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推导基础,以此知识作为新知识生长点。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定位我觉的教师就可以完全跟着学生的学程走,是以学生的学来定教师的教。如果以书本的计算长方形的例题,也许学生就沉迷于各个房间的面积大小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就难以把握了。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小数乘小数》。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点的位置变化及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又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2、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以计算客厅面积、沙发占地面积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人教版教材是以计算宣传栏玻璃的面积问题引人小数乘法的学生。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以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乘法。
冀教版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活动:①先估算一下,再用竖式计算。②动态显示“4.83.6”的竖式计算过程:先将两个因数4.8和3.6,都扩大到各自的10倍,变成48和36,然后求出积,使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到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到100倍;最后再看积,由于积已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要使积不变,必须将扩大后的积1728缩小到它的1/100,得17.28。用计算器验算。
本节课的关键是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冀教版教材呈现三个层次:客厅的面积计算,呈现计算过程,给出小数点的位置。沙发的面积,呈现计算过程,未给出小数点的位置,提出问题“小数点应该点在哪儿呢”,引发学生思考。茶几的面积,学生自主尝试。人教版教材在给出例3的问题情境后,呈现了计算过程,并提出问题“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并通过例4的问题讨论,明确给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得出冀教版教材的编排具有引导性和自主探究性,人教版教材更具有指导性和直接性。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冀教版教材比人教版教材多安排了“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学习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我将目标制定如下: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客厅图片,客厅里都有些什么?
聪聪家客厅面积有多大呢?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4.83.6=
a、估算一下客厅的面积有多大。
b、怎样用竖式计算呢?
(二)、自主探究
1、打开课本自学4.83.6的竖式计算过程,小组交流:为什么积的小数点点在7的后面。
2、反馈:为什么积的小数点点在7的后面。
3、出示问题:客厅沙发的宽是0.85米,长1.8米,沙发占地多少平方米?
学生列式计算。
问题提示:小数点应该点在哪?小组交流。
4、反馈:小数点应该点在哪?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5、出示问题:茶几的宽是0.45米,长是0.9米,茶几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a、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b、自主完成并展示。
6、知识巩固
先判断积有几位小数,再用竖式计算。
2.720.80.150.083.78.2
(三)课堂小结
小数乘小数怎样计算?
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小明家最近搬进了风景优美的月馨小区。(课件出示)瞧!这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3、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你会列式吗?(生答)
4、师:(板书:3.62.8)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前面学习的是小数乘整数,而这道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5、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交流
(一)例题引导,探究算法
1、师:你估计小明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吗?
怎样估的?(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师:小明的房间究竟有多大呢?拿出导学案,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如何运用前面的知识、方法求得3.62.8的积的。
a、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一些方法)
b、老师发现已有不少同学采用了竖式计算,谁上黑板来写一写。(学生书写竖式)(如果有小数点点错的,也板书上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把小数乘小数的问题变成什么来计算的呢?你是受什么启发想到这样做的呢?
(生:由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想到的)
师:真会思考。(表扬)
师:那他计算的结果对不呢吗?(我们刚才估的是),刚才还有同学告诉我说自己是用计算器算的,那他的结果与你用计算器算的一样吗?
3、师:刚才我们从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联想到小数乘小数。结果为什么是10.08而不是100.8或1.008呢?
思考并交流:导学案合作交流问题3。
全班交流问题3(呈现幻灯片:把3.62.8都看成整数,这两个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3628的结果和3.62.8的结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重点交流: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要由3628的结果得到3.62.8的结果,应该怎么办?一个数除以100,只要)
指向:积由原来的整数变成了两位小数。所以是10.08。
(教师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从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2.8的积是两位小数。)
通过推理,我们再次证实了3.62.8=10.08,(一起答)
4、补充答语。
(二)、教学“试一试”,强化算理的理解。
1、提出问题:小明还有一个明亮的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谁说说列式?
(2.81.15),
2、师:考虑一下,你会怎样写这个竖式?为什么?
(1.15写在上面,2.8写在下面)
生:因为我们是把1.15和2.8都看成整数来计算的,所以三位数写在上面,两位数写在下面更简便。
3、师:对了,我们要学会选择合理的算法。知道怎么做吗?好,打开课本,把你的思考过程在书上填一填。
a.交流:谁来说说是怎样得到1.15乘2.8的积的?
b.追问:115乘28得到3220后怎么得到1.15乘2.8的积呢?(除以1000)为什么?(学生把理说得很清晰就不追问)
引导学生表达: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
c.到此结束了吗?还需()。根据是什么?
d.在这里是先点上小数点还是先简化?为什么?
4、你能跟你的同桌说说下面两题该怎么计算吗?(同桌交流:不计算,只说想法)(汇报想法。)
4.272.6=6.34.2=
(三)寻找规律,概括算法
1、师:我们刚才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然后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把整数的积还原成小数的积。如果每题都这样去想是不是很麻烦?这当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寻呢?
2、提出问题a、观察上述各题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b、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幻灯片呈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小数乘整数符合这个规律吗?
3、师:发现了这个规律,你是否感觉到小数乘小数变得太简单了?
4、小数乘小数应该如何计算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生说)(幻灯片呈现)
交流:先干什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干什么?(给积点上小数点)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末尾有0怎么办?(先点小数点,在把0去掉)
(简单点说就是:一算二数三点点四化简)
三.巩固提升:
1、你能给下面两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①指名口答
②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里?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点的小数点。先看对不对?然后改正,并思考其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师:同学们的思考非常积极,计算题我们不光要知道怎么做,还要把它做对。
(在导学案上完成用竖式计算)(看谁做得又快又对)(讲评:突出横式写答案)
4、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小数乘小数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呈现幻灯片)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①看题目。
②谁来说说你怎么估的。
③结果是不是300元左右呢?在导学案上列式解答。
④指名一人口答。58.55.2=304.2(元)(呈现)
四、思维拓展:
过渡:接下来,老师还想看看谁的反应快。快速抢答,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准备)(第一题)
1、根据14823=3404,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1.482.3=14.80.23=
过渡:同学们今天注意力比较集中,所以思维都很敏捷。做事就应该这样。老师这里还有一题。
2、根据15627=4212,你能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
()()=4.212
(看谁想到的答案多)
五、回顾反思:这节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当堂检测:
1、在算式6.293.2中,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
2、在计算2.171.2时,可以先看作()(),它的积是()。因为两个因数共有()位小数,所以2.171.2的积也是()位小数,也就是()。
3、计算。9.80.3=41.42.5=0.0367.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培养运用规律探索解决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出下面各题的意义再口算出各题的结果
5×60.08×1250.94×9
2.09×50.23×39.65×0
学生口算并说明意义
2、列竖式计算
1.36×123.08×253.65×21
学生板书,集体订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出现的错误.并纠正.
因数77070700700因数333030300积
3、填表
(1)口算,把积填在空格内
(2)观察;一个因数变化了,另一个因数也变化了,积怎样变化?
(3)小结;积的变化规律是积扩大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积。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4页的例题3。
教师出示例题3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根据主题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如:学校有一个长1.2米,高0.8米的宣传栏上的玻璃碎了。现在学校想给它安装一块玻璃,需要换多大的玻璃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题目提供给大家的信息是什么,
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条件和问题,并弄清楚这个问题解决方法.
教师:想一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1.2×0.8)
教师提问: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能不能利用我们昨天学习的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交流.教师下去帮助平时学习能力差的孩子.
学生汇报: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教师:把一个因数1.2变成12,也就是把1.2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怎样变化呢?(扩大了10倍。)那另一个因数0.8变成8,这个数怎样怎样变化呢?(另一个因数也扩大了10倍。)两个因数都扩大了10倍,那所乘的积有什么变化呢?(两个因数都扩大10倍,所乘的积扩大了100倍。)那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呢?(再把所得的积缩小100倍。)(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
1.2扩大10倍12
×0.8扩大10倍×8
0.96积缩小100倍96
2、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讲评时要学生说出第一步的思考过程。
提问: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各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这里可以安排学生多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如果孩子不能准确找出关系,教师可以帮助.
教师小结: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所以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然后在数出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和,最后在积上数出相同的小数位数后点上小数点.
3、及时练习
1、不用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和服有几位小数。
45.9×3.51.23×96.2654.2×0.258
157.203×8.59.26×9.327.802×2.65
2、列竖式计算。
6.7×3.2532.5×9.32.56×8.32
3、奶奶买了一块小花布0.5米,如果每米花布13.5元,奶奶要花多少钱?
三、作业
1、课堂作业:教学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4题。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迁移类推能力,获得借助计算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的设计
1、师: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住房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同学都住进了新房,聪聪家最近也换了套新房,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瞧!这就是聪聪家的客厅。(课件出示)通过观察平面图,你想知道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件展示聪聪家的客厅平面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诱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2、生提问题。
3、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要求的聪聪家客厅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4.83.6)观察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
4、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乘小数的重点是小数点的书写位置,让学生观察题中因数的特点,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积中小数的位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推导笔算方法
①、提出估算要求,
师:计算之前我们先估算一下,聪聪家的客厅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把3.6看作4,把4.5看作5因此:3.64.8≈20
也就是说聪聪家客厅的面积不到20平方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先估算,在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未确定竖式计算结果做铺垫。)
②、提出竖式计算的要求,讨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办?
教师板书:
4.8
3.6
1、回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提问: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计算?可以转换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吗
3、让学生说出算理,独立试一试,指名汇报答案。学生上台板演。
4、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问题讨论”是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过程,是理解算理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教学思维的过程。)
③、分析算理。
我们一起在原式上做一做。(边说边板书).
思考:1.乘数中的两个因数是如何转化成整数计算的
2.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836的积以后怎么办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4、小数点应该点到哪里呢?
教师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728除以100,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4.8的积是两位小数。
④(教师出示课件),显示算理的全过程。指名学生结合竖式,再次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2、沙发的占地面积,
①、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聪聪家客厅的面积,聪聪家的客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沙发,(出示课件)生观察图,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②师:求沙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算式,教师肯定并板书。
0.851.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一个是一位小数,一个是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了解题中的数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了解因数的特点,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③师:这样的两个小数相乘,用竖式计算怎样算呢?(教师强调小数乘法列竖式是不要把小数点对齐,要把因数的末尾数对齐。)
教师板书竖式:
生:学生试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学生完成板书:
师: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出积以后怎么办?
生:回答,师在竖式中点上小数点。
师:告诉学生在横式中写得数时,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可以不写。
完成横式:
0.851.8=1.53(平方米)
④师:(出示课件)再次显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既检验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程度,用便于解决计算中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⑤师:用竖式算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学生计算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检验计算结果,确信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观察两个竖式,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问题:观察比较,总结算法。
1、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2、通过比较,你发现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3、你知道计算小数乘小数时,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吗?小数点的位置是
如何确定的?
师总结算法:小数与小数相乘,先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求出积,再看因数中
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历有个性的经验提升为数学方法的过程。)
师:观察的很认真。知道了两个因数和积中小数位数的这种关系,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计算,就能判断积的小数位数。
四、尝试应用
1、聪聪家的客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茶几,(出示课件)生观察图,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求茶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0.450.9=
师:估计一下,0.450.9的积有几位小数?为什么?
生:三位。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它们的积也一定是三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主笔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请一名好学生板演。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确定小数点时是怎样想的。
生:先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59等于405。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也要从405的右边开始数出三位,405正好是三位,就在4的前面点上小数点,整数部分写0。
2、师:说的很好,下面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试一试”,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再自己试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试一试”,根据12612=15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你知道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吗?
生: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熟练应用并巩固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五、全课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88页例2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例1小明房间的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问题:
(1)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3.62.8
(2)阳台的面积有多大?
2.81.15
提问:这两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2、揭示并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合作探究,掌握算法。
1、初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估算初步探索: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小组合作: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把3.6和2.8都看作3,33=9,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
把3.6看作4,2.8看作3,43=12,面积应该比12平方米小一点。
……
(2)笔算进行探索。
师:通过刚才的估算,我们已经知道了3.62.8的积大概在9的左右。那么实际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还应该学会计算的方法。通常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进一步启发:回想一下以前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我们是否可以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这样你会做吗?
让学生先把这两个小数都看作整数来计算。
讨论:这样后,得到的积是不是原来的积?为什么不是?那主要的变化在哪里?
4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再阅读课本86页,进一步弄清课本的竖式图示的意思:
原来两个小数都当作整数相当于都乘了10,积是原来的100倍,只要把现在得到的积除以100,就能得到正确的积。
问:正确的结果与我们估算的结果接近吗?能正确估算结果的同学真棒。
2、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试一试”
(1)根据刚才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计算出2.81.15的结果吗?你能借87页上的示意图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与同桌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相当于这两个因数乘了1000,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积的1000倍。要使现在的积等于原来的积,只要用3220除于1000。
问:现在的积可以化简吗?结果是多少?
三、概括推理,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的计算过程。
观察例1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再观察“试一试”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能说一说因数与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结:小数乘小数,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师:现在你能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了吗?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在全班里交流你的想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2)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四、实际练习,内化理解。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校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五、反思总结,深化提高。
今天我们应用了以前原有的知识,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经过这个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
六、完成书面作业:练习十五1、2、3题。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说算理在我们计算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视的。的确,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的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现行的教学中,一般是按教材的编排,采取如下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算式13.5
0.5
2、引导学生观察和以前算式有什么不同。
3、讲算理:即13.5→扩大10倍→135
0.5→扩大10倍→5
67.5→缩小100倍→67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例1呈现的是“小明”房间连同阳台的平面图。教材在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后,要求先估计,再计算。在让学生初步估计乘积以后,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方法。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10,得到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再乘10,既乘100。由此,要得到原来的乘积,应该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继续利用例题的情境,求平面图中的阳台面积。教材通过直观的图示呈现了计算的思考过程,但把其中的关键步骤留给学生填空,并在填空的基础上完成计算,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过程,发现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初步抽象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并让学生应用学过的计算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生长点是整数乘法。教学小数乘小数3.62.8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积累了以下两点认识: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乘;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这些认识是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今天,小明搬了新家,你们想去参观吗?
出示小明房间的平面图。(课件出示)
提问:这是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2、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先解决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62.8。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谈话:我们先来估计一下,“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
方法一:33=9(平方米)
方法二:43=12(平方米)
方法三:32=6(平方米)
2、谈话: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的积应该在6到12之间,或者说是在9左右。
那么准确的得数究竟是多少?你能尝试用竖式来算一算吗?
3、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008除以100。
提问:这里的计算结果与我们开始的估计是否一致?
(三)、教学试一试,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
1.刚才我们计算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小明还有一个漂亮的小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写好的同学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1)学生汇报。
(2)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3220除以1000。
提问:这道题的得数是否可以化简?化简后的结果是多少?
(四)、概括计算方法
1、引导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过程。
谈话:老师有困惑了,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呢想不想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
出示讨论题。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3、提问: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
(五)、巩固练习.
1.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打开书,完成练一练第1题。
①指名口答。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
3.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了,下面请大家来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一下这位同学的作业。先看对不对?错在哪里呢?
4.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小数乘小数,大家都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与判断,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情况下也要运用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米,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①指名读题目。
②首先请同学们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元?你是怎样估的?
③结果是不是300元左右呢?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④集体订正
5.根据1548=720,请你说出各题的积。
让学生举手抢答。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媒体设计与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紧密联系。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教学媒体,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利用教学媒体也便于让学生比较出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主动探索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也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了独立思考、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产生了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整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并且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从估算引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更为接下来探索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算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探索之后是发现与提升。通过比较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然发现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随后让学生自主总结概括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通过给积加小数点,计算,改错等练习形式巩固算法,帮助学生形成了相应的计算技能。并注重了学生思考过程的交流,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4道练习题。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有很多丰富的感性经验,还有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懂得了计算的方法,但是对于算理的理解还是不到深刻。
(三)教学的要求及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因数都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法
尝试-----探索交流-----总结方法-----运用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就是紧紧依托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尝试、探索交流、解释心中一个又一个的迷团,总结出方法、最后会运用方法解决问题”这一循环过程中,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得出计算的方法。
二、教法
引导交流,深化提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具有灵性的课堂,真实的课堂。《积极学习101个策略》中提到,教会别人是最好的学习策略。再一个学生的思维与成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学生的方法才最好。所以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新知,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放手让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通过相互的交流,相互的质疑,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碰撞出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独立计算,学生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算法碰撞思维。在交流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和思维的碰撞,这样从错误到理解,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3、运用规律,领悟算理,获得方法。
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中的小数位数这一规律在学生的头脑中还不是丰富的,也不够充分,如果这个时候就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那样学生得来的方法就显得生硬。因此运用规律尝试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更是丰富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所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加深学生对规律的探索,这样所得来的计算方法才是水到渠成,才是平静中的顺其自然。
4、运用法则,发展技能,促进发展。
为了体现法则的运用,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共设计了三道题。
⑴做87页练一练中的第2小题。演练操作。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通过此题可提高学生操作的熟练性,让学生完整地进行一次计算的演练,使学生学会用方法来指导计算,帮助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记忆,也体现出方法的指导性与检验作用。
⑵做练习十五的第2小题。找错纠错。学生计算出错是常有的现象,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往往是由于对算法掌握的不完整,顾此而失彼或一些错误的习惯造成,因此加强学生对常见错误计算的认识,即可预防计算中出现这样的错误,同时也是对算法的加固。
⑶课本89页练一练的第2题。转换思维,拓宽视角。让学生根据积来改因数的小数点位置。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一直以来都要是数学老师所追求的,这样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同时又是对算法的巩固与提升。
5、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86~87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迁移
1.提问回忆
看图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求出什么问题?
学生答:房间、阳台的周长和面积各多少?房间的长比阳台的长多多少?
那求房间的周长怎么列式?生答:(3.6+2.8)2
=6.42
=12.8(米)
和学生一道计算出结果,结合计算过程让学生回忆小数加减、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2.列式揭题
求房间的面积怎么列式?(3.62.8)阳台?(2.81.15)
观察2道算式,想想今天我们会研究什么内容?揭题“小数乘小数”
【评: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是新课标的一个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根据呈现的数据提出想解决的问题,并自己列式解决,这样不仅引出新知,同时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求周长的计算让学生回忆小数加减、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便于后面学习、沟通、比较、转化。】
3.类推算式
是的,看这道3.62.8小数乘小数的算式,你还能想到与它有关的其它乘法算式吗?
生答:3628、3.628、362.8、0.360.28等。
【评:培养学生类推、联想能力为下面学习、探究,后继学习做好孕伏。】
(二)探索归纳
同学们算小数乘整数时是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去算的,看来整数乘法比较重要,是基础。下面我们一道来笔算3628=
1.回忆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3628=1008这个算式,谁来说说362.8的积是多少?为什么?3.628呢?为什么积都是100.8呢?
2.猜积估算
那3.62.8的积是多少?(10.08)看来大家是胸有成竹了,其实换个角度思考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想想积可能是10.08吗?1.008吗?为什么?
(因为3.6≈32.8≈232=6;3.6≈42.8≈343=12;所以3.62.8的积在6与12之间。因而不可能是100.8和1.008。)
【评: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确定积的范围,为探索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3.自主探索
说得有道理,但数学不只是猜测,还要有严密的推理和论证,那准确得数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生答:进行单位换算后用竖式计算或直接用竖式计算。那你们就试试看吧。
学生汇报,让学生分析说明进行单位换算后用竖式计算局限性,重点分析直接用竖式计算的做法。算时什么地方让你为难?3.62.8的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估算、单位换算。)还有别的方法吗?(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说明。)让学生竖式说说怎样算的?
强调:其实把2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两个因数分别乘10,得到的积是1008,1008就是原来的积乘了100,要求原来的积就得用1008÷100,只要从1008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这就是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动规律去思考,确实验证了积是两位小数,前面的猜测也是对的。写单位和答句。
【评: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想办法利用笔算、利用单位换算等算出准确结果,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通过学生的辨析让学生知道笔算具有普遍性,从而算法得以优化,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4.自主尝试
根据刚才学例1的方法和经验你能算出阳台的面积吗?打开书87页完成试一试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板演,写得快的同学可相互说说是怎样得到它的积的?
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把2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两个因数分别乘10、100,3220就是原来的积乘了1000,求原来的积就得用3220÷1000,要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核对书上的填空后,问得数可以化简吗?化简后的结果是多少?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不急于化简。
【评:让学生依据笔算例1得到的经验与方法迁移至试一试的探索,使经验方法通过笔算更明朗化,为下面概括、总结提供支撑。】
5.比较概括
观察例1与试一试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什么?(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通过这两题的探索,想必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你觉得小数乘小数该怎样计算?小组讨论交流,个别汇报(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其实小数乘小数可分为三步即:一算、二看、三点。一算:怎么算?二看:看什么?点:怎么点?
【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数学的自信心。】
(三)巩固质疑
1.在计算时第一步应该没问题关键是后两步,看错点错积就错,下面就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⑴完成书87页练一练第1题
⑵.说说下面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算算看。
3.461.21.84.510.42.5
2.总结:今天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打开书第86~87页,仔细的看,看有什么不懂等会提出来。
【评:培养学生看书质疑的能力,努力体现真实的学习、追求真实的课堂。】
(四)提高拓展
1.比一比谁的眼力强、谁的思维好。
⑴已知12334=4182给因数点小数点使等式成立
12334=41.82
⑵想一想1.253.2=4这题有没有做错?
⑶8.051.2=4这题正确吗?
⑷选择2.41.86=()
①10.074②4.464③4.98
【评:及时的练习巩固了新知,培养学生的直感】
2.完成89页的2、3两题
3.0.360.28积是几位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
【评:前后呼应,提出了后继学习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6-87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习十五第1-3题。
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上,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题目。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用竖式计算
0.57×23=2.5×44=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根据13×12=156,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3×12=
13×1.2=
1.3×1.2=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例如:因为13×12=156,而1.3×1.2中13缩小了十倍,所以积就要缩小十倍是15.6)
提问:我们以前学习了小数乘整数,那么1.3×1.2是小数乘小数,它的结果你们说的对吗?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导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明房间的面积吗
(出示3.6×2.8=)
2、3.6×2.8=?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你能估算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指导学生估算3.6×2.8的积)
3、探索笔算方法
①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在6~12之间,或者说是在9左右。那么准确的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谁能在黑板上写出3.6×2.8的竖式)。
②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小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如果讨论好了,可以试着写在随堂本上
③教师巡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计算,师生互动,完成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小数按照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想起。(在计算3.6×2.8时想起36×28的笔算,师板书:
36
×28
④做错的同学订正一下。
⑤引导学生想一想小数乘小数怎么算
三、自主探索,形成认识
1.我们现在来解决小明阳台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2.观察黑板上的四道竖式,思考
①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说说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②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