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推荐是什么?个性化推荐存在的意义个性化推荐造成的后果关闭个性化推荐
如果不是因为算法的存在,我们的社会绝不会进步得如此之快。
3月1日,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的实施,各大APP均被强制要求在显眼的位置设置“关闭个性化算法推荐”按钮。
就说一句话,如果APP真的在后台无时无刻的监听,那么你的手机电量根本受不了。
既然APP没有在后天监听我们,那么,为什么APP总是能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呢?这就离不开个性化推荐(也被称为个性化营销)了。
·何谓个性化推荐?
那么,这一套系统到底是怎样运作的呢?
·数据采集
对于“个性化推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化推荐”=“个性化”+“推荐”。在这个公式中,“个性化”是“个性化推荐”的前提,而“个性化”前提则是海量数据做支撑。
(淘宝个性化推荐需要收集的数据)
可以这么说,没有足够的数据,就不会存在个性化推送。因此,有不少公司都走上了数据采集这条路子。
良心一点的公司,他会基于正常渠道获取到的用户数据,给用户打上一些正常的标签。但这些渠道的数据,通常不怎么值钱,也无法对个性化推荐起到有效的帮助。
于是,野路子的玩法就诞生了。
就比如在APP内嵌入SDK直接采集隐私信息。违不违规无所谓,对他们来说,把用户数据拿到手才是硬道理。
虽然很过分,但在黑马看来,这种已经算是“相对良心”。
因为在它之上,还有公司直接从流量源头出发,从发卡的运营商渠道直接非法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就比如下面这家公司——瑞智华胜。
它通过竞标以合作提供营销服务的方式取得运营商远程登陆权限,接着在运营商系统上装上能采集用户Cookie信息的木马和插件,达到清洗、采集用户Cookie还有访问记录等目的。
说难听点就是,这家公司获取到你的Cookie信息之后,你在他们面前就几乎没有秘密了。
说实话,这种采集程度前所未有,其离谱程度更是超乎想象。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数据采集在个性化推荐中的重要性。
·推荐算法
说完了数据采集,我们再来聊聊“推荐”。
“推荐”的核心就在于怎样从海量的产品中,找出你最有可能感兴趣的那些。这时候,APP之前通过各种渠道采集到的数据就起到了作用。
不过想要进行高效的推荐我们还得引入推荐算法。因为我们采集到的数据实在是太多了,只有算法的加持才可以简化这个推荐过程。
通常情况下,开发者会用到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它主要通过对用户历史行为数据的分析发现用户的偏好,然后再基于不同的偏好对用户进行群体划分,之后再对同类用户推荐相同的商品。
比如黑马和36最近在看摩托,虽然是两个账号,但是因为黑马和36的喜好和消费一致,那么这时候系统就会给黑马和36推荐相同的产品。
上面黑马也说了,协同过滤推荐算法比较简单,所以大家都在用。这也就导致一种情况,你有我有大家有,那不就是约等于没有嘛。
于是,聪明的开发者又开始引入了深度学习。
在深度学习的加持下,推荐算法如虎添翼。
比如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
在算法的加持下,抖音做到了比你还要了解你的喜好。越刷越有趣的抖音就此诞生。
通过上面这部分的介绍,想必大家应该知道个性化推荐是什么了。那么,个性化推荐算法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提高效率
以YouTube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每分钟都有超过500小时时长的视频被上传(2018年的数据)。
简单换算一下就是,一天会有超过720000小时时长的视频被上传。抛开运营成本不说,视频网站最大的痛点就是,如何让用户查看到他感兴趣的内容。
于是我们可以看见,YouTube针对视频内容划分了类别,同时用户在注册时也需要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类别。
这样一来,YouTube就可以针对用户喜好进行推荐筛选了。
接下来的流程则和国内的视频网站应用相差不大。
为了提高信息的推荐效率,视频网站这时候就会引入个性化推荐,用以帮助用户更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让用户觉得这个网站对其有所帮助增加用户的点击率。
·加强留存率
与之相对的是抖音。
作为短视频行业的老大,抖音还率先引入了实时学习机制,它可以通过用户使用的数据快速提供反馈。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算法透明”的创始人纪尧姆·查斯洛特说:“这种系统意味着观看时长才是重点。它的算法是为了让人上瘾,而不是给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至于国内的抖音推荐机制是否和国际版的TikTok一致,这里黑马就不做评判了。
不过,通过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个性化推荐算法在APP中被应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信息推送效率、加强用户的留存率。
毕竟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留存率=钱。
常言道,“物极必反”。平台通过这些手段将用户留下来之后,就不会对用户造成什么影响吗?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就黑马个人而言的,体会最深刻的就是个性化推荐带来的冲动消费和信息茧房的问题。
·冲动消费
其离谱程度在于,它推荐的东西不一定是黑马的必需品,但它推荐超过90%的产品都是黑马喜欢的产品。每一次深夜逛淘宝,黑马就忍不住想要剁手。难不成,黑马的自制力就这么差?
黑马也咨询了一下身边的朋友,发现和黑马有着相同困境的人不在少数。
事实上,个性化推荐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上瘾,形成冲动消费。
甭管你是逛淘宝还是刷抖音,对于这些平台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成瘾性。因为只有让你上瘾了,才能让你产生一种别人有的我也要有,从而在不知不觉之间促使你完成消费。
就比如大家熟知的AJ,你可能不一定会买,但身边一定会有打扮得很Fashion的人穿AJ。
在品牌文化和平台的双重宣传之下,大家很自然的就会把AJ理解为“潮”,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花掉更多的钱。
不追潮牌的也别笑。
冲动消费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财务状况的恶化,由于人的收入是有限的,对某一领域的冲动消费必然会挤压其他方面的消费,例如必需品的消费,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宁愿每个月吃泡面也要买AJ、买神仙水。
如果进一步地讨论,冲动消费会进一步地影响我们的三观,因为我们重视消费品对我们外表和人格的“装扮”,也必然会导致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社会现象,甚至导致掌握生产资料的少数人群与广大消费者群体的分化和对立。
得,又有谁能逃得过冲动消费的“荼毒”呢?
·信息茧房
除了让你上瘾、让你冲动消费,个性化推荐还会造成一个比较严重的后果——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InformationCocoons)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公众会偏向于选择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并对其他内容无视甚至排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信息茧房”。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信息的单一化,所以陷入信息茧房的人颇有一种“找到知己”的感觉。
这时候,他们就很难容忍与他们不一样的声音。任何外界理性的看法,都将被其视为异己,更有甚者会试图消灭这种不同的声音。
随着个性化推荐的深入,陷入信息茧房的人会逐渐变得视野被固化、不能接受外界的声音、极端化、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等,严重的甚至会激化不同群体和民族的对立。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在1895年出版了这样一本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当个体融入群体之后,他的个体思想就会被群体思想所取代,从而产生情绪化、极端化、低智商等特征。
国外最大的社交媒体网站之一Facebook曾曝出了这样一个“丑闻”。
也就是说,为了让用户的留存率更高,Facebook更倾向于向用户推荐极端内容,而随着用户的参与,算法更是会优化这种推送逻辑,从而让平台用户看见更多的极端内容。
深入想想,让人感到后怕,要知道,极端主义的孕育,会直接导致社会治安或者是恐怖主义的问题。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就不得不对个性化推荐算法做出修改。
人民网早在2017年就曾发文,告知大家要警惕算法走向创新的反面。然而,平台为了更多的流量、更好的留存率选择了迎合用户的这种喜好,从而让互联网环境变成“娱乐至死”。
根据新华网做过的一次调查统计显示,有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就是主播和网红。
或许,出现这种情况,也离不开个性化推荐在背后的“推波助澜”。
就目前来看,个性化推荐有好有坏。
运用得当的话,它可以提高用户查找信息的效率、学习知识的效率,这一特点在现阶段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公司或平台而言,它也能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个性化推荐必然会增强机器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而发展为人工智能主导下的各行业跨越式的进步。
然而,运用不当的话,它不仅侵犯用户隐私,而且会让用户形成冲动消费、信息茧房,让人在生活中变得更加焦虑、偏激和绝对,甚至孕育出社会层面大大小小的矛盾和严重后果。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试着关闭个性化推荐呢?这不,黑马就试了试关闭个性化推荐。
·迎接枯燥的现实
然而,在关闭个性化推荐之后,黑马就后悔了。
因为关闭个性化推荐之后的世界,实在是太无趣了。
以淘宝为例,左边的图是关闭个性化推荐之前,它有黑马关心的头盔、射灯、摄影灯、记录仪等等;而在关闭之后,黑马感兴趣的东西都荡然无存,甚至还推荐了黑马最不爱吃的洋葱。
(左边为关闭前,右边为关闭后)
可以说关闭个性化推荐之前,淘宝就像是一个管理着巨大仓库的私人小秘书,能清楚的知道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我们的每一次召唤需求,都被她了然于胸;
然而关闭个性化推荐之后,我们的私人小秘书就像是被开除了一样,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知道你想要什么。从此,甭管你想买啥,都只能靠自己在这个仓库中慢慢挑选。这也恰好说明了,过去我们是有多么地依赖算法。
如果你选择关闭个性化推荐,就必须做好迎接这种枯燥现实的准备。
·拥抱多元化观点
根据牛津大学SethFlaxman教授2018年发布了一篇研究指出,互联网个体天生就偏爱极端的新闻。
道理也很简单,通常情况下,极端内容就意味着争议。而争议的背后,就是流量。对于互联网平台来说,不好好利用这个特性,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平台,于是我们看到了个性化推荐的盛行。
总的来说,当代互联网将所有天南地北的人都囊括在一起,大家看的都是讨好自己的内容,而且算法还很方便的把相同观点的人凝聚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固有认知,我们很容易走上极端,陷入争执。如果理性讨论倒也无可厚非,然而这样的环境,是无法让理性冒头的。
当线上非理性的声音占据上风,蔓延到线下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开盒”。
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免这样的情况继续发生,但是我们选择关闭以算法为主导的推介。在关闭个性化推荐之后,平台推送偏激内容的频率降低了,参与讨论的人数变少。相应的,发生这种事情概率自然也就降低了。
我们不知道个性化推荐是否是“潘多拉”,但它所带来的问题,已切实可见。波兰诗人斯坦尼斯洛曾说过:“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或许我们个人阻止不了雪崩的发生,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让雪花飘得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