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线性和逻辑回归都是把任务在一个回合内结束,那么决策树(DecisionTrees)就是一个多步走的动作,它同样用于回归和分类任务中,不过场景通常更复杂且具体。举个简单例子,老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哪些是好学生?如果简单判断考试90分就算好学生好像太粗暴了,不能唯分数论。那面对成绩不到90分的学生,我们可以从作业、出勤、提问等几个方面分开讨论。
以上就是一个决策树的图例,其中每一个有分叉的圈称为节点。在每个节点上,我们根据可用的特征询问有关数据的问题。左右分支代表可能的答案。最终节点(即叶节点)对应于一个预测值。每个特征的重要性是通过自顶向下方法确定的。节点越高,其属性就越重要。比如在上面例子中的老师就认为出勤率比做作业重要,所以出勤率的节点就更高,当然分数的节点更高。
4.朴素贝叶斯
朴素贝叶斯(NaiveBayes)是基于贝叶斯定理,即两个条件关系之间。它测量每个类的概率,每个类的条件概率给出x的值。这个算法用于分类问题,得到一个二进制“是/非”的结果。看看下面的方程式。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是一种流行的统计技术,经典应用是过滤垃圾邮件。当然,学堂君赌一顿火锅,80%的人没看懂上面这段话。(80%这个数字是学堂君猜的,但经验直觉就是一种贝叶斯式的计算。)用非术语解释贝叶斯定理,就是通过A条件下发生B的概率,去得出B条件下发生A的概率。比如说,小猫喜欢你,有a%可能性在你面前翻肚皮,请问小猫在你面前翻肚皮,有多少概率喜欢你?当然,这样做题,等于抓瞎,所以我们还需要引入其他数据,比如小猫喜欢你,有b%可能和你贴贴,有c%概率发出呼噜声。所以我们如何知道小猫有多大概率喜欢自己呢,通过贝叶斯定理就可以从翻肚皮,贴贴和呼噜的概率中计算出来。
5.支持向量机
所以支持向量机想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把一堆数据做出区隔,它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字符识别、面部识别、文本分类等各种识别。
6.K-最近邻算法(KNN)
KNN分类示例KNN理论简单,容易实现,可用于文本分类、模式识别、聚类分析等。
7.K-均值
K-均值(K-means)是通过对数据集进行分类来聚类的。例如,这个算法可用于根据购买历史将用户分组。它在数据集中找到K个聚类。K-均值用于无监督学习,因此,我们只需使用训练数据X,以及我们想要识别的聚类数量K。该算法根据每个数据点的特征,将每个数据点迭代地分配给K个组中的一个组。它为每个K-聚类(称为质心)选择K个点。基于相似度,将新的数据点添加到具有最近质心的聚类中。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质心停止变化为止。
8.随机森林
9.降维
可以通过将所有数据点近似到一条直线来实现降维的示例。
每个圆形节点表示一个人工神经元,箭头表示从一个人工神经元的输出到另一个人工神经元的输入的连接。图像识别,就是神经网络中的一个著名应用。现在,你已经了解了最流行的人工智能算法的基础介绍,并且,对它们的实际应用也有了一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