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行为,并督促企业进行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大数据“杀熟”问题广泛
大数据“杀熟”现象出现在电商、外卖、网约车等各个在线服务领域。特别是疫情后,旅游成为居民消费的一大热点,在线旅游平台(OTA)也成了被吐槽“杀熟”的重灾区。
破除“信息茧房”效应
“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企业背后的利益驱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表示,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而对消费者进行区别对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从市场层面来看,大数据“杀熟”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电商平台和商家的信任度。
此次发布的《通知》提出,聚焦网民关切,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重点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要深入整治“信息茧房”、诱导沉迷问题。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提升推送内容多样性丰富性。严禁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诱导用户沉迷。不得强制要求用户选择兴趣标签,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记入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不得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用于内容推送。规范设置“不感兴趣”等负反馈功能。
应对监管难须不断提升技术能力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在当前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涉及公平交易和市场竞争的公正性。与以往相比,此次专项行动更加注重从技术和制度层面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如大数据“杀熟”等,通过加强监管和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对算法滥用的有效遏制。
“该专项行动落地还需解决一些问题。”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直言,一方面,算法技术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监管和治理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一些平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利用算法。因此,要想让专项行动真正落地,需要政府、企业和用户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来推动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