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说的海外华语资源,包括世界各地的华语以及使用这些华语产生的言语作品、文献、语言景观等。由于不同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对华语这一概念有不同理解,有必要对“华语”做一大概界定。这里所说的华语主要指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世界华人共同语,以区别于华人使用的各地方言。它不仅是华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也是建构和维系海外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纽带。
华人在世界上的分布广泛,状况非常复杂。截至2017年,全球海外华人人口约60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澳洲、欧美、南美地区。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渠道陆续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使用华语,书写华文,把华语带到了世界各地,其中不少华人成功地实现了代际传承,积累了许多文献资料,留下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化景观。这些都是宝贵的语言资源。
海外华语资源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它是全球华人共享的社会资源,其资源属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既是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也是个人资源。对海外华语资源进行摸底、排查,搜集、整理,是一项抢救性的基础工作,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2)提升华语研究的应用价值,可为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海外华人祖语文化传承、跨境语言规划制定,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徐新伟利用海外华语历史资源,考察了新马泰主要华文媒体的非通用规范汉字,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他发现金刚石义项的“钻石”这一称谓始于清朝中期而非清朝末期,“碹石”即闽南语中“璇石”,即“钻石”,时至今日在东南亚华文媒体中仍有生命力,而在中国大陆钻石义的“碹”已经变成“死字”;他对《叻报》字词的考察则为近代汉字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域外华语的断代词语研究提供了佐证。刘慧利用印尼华族集聚区的语言景观资源,考察了华语景观的语码能见度和凸显度,分析了其与华人族群感知、态度、行为模式、认同的关系,指出华语景观不仅具有信息指示功能,更是海外华族增强族群语言活力、传承祖语文化、建构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祝晓宏利用泰国华语景观资源,将泰国华语变异分为文化传承变异与华语习得变异两类,并提出对待变异现象的态度。这对华文教育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有助于提升全球华人的华语资源意识,促进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市场开发。搜集整理海外华语资源的过程,也是普及华语资源保护理念的过程,对海内外华人的语言文化认同的维护与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前期的一些工作得到了有关方面和人士的大力支持,而利用华语资源的各种研究成果,也极大地激励了海外华侨华人的母语意识。当前,华文教育正步入新阶段,海外华语历史文献和华侨华人口述史的抢救性搜集整理,不仅是研究者的愿望,更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愿望。
(4)有助于中国利用地缘优势开展近邻外交,及时了解周边国家的舆情动态,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目前海外华人的信息资源极度缺乏,世界各地有多少华人,多少华校,多少传承华语的教育机构,多少学习者,学习者类型如何,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祖籍国在华语传承方面有什么诉求,都缺少可靠的数据。通过搜集海外华语资源,加强对华人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上述问题将逐一得到解答,其价值是可以想见的。
总的来说,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具有开创性,但是目前对华语资源的搜集和利用刚刚开始,亟需在资源挖掘与整理方面加深拓宽,以满足多视角的研究需要。
(一)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指可以看到的资源。有形资源量大类多,大体包括以下几类。
1.华文文献
书籍、文稿、侨批、书信、报纸、教材,书籍中有历史文献,也包括文学作品等。有必要简单地说一下后者。海外华文作品在不同国家的情况不同,第一代和第二代比较多,第三代逐步减少,而马来西亚至今仍有大批的华文作家,其文学作品所用的语言,所勾勒的场景,是一个时代语言生活的生动写照。
2.语言景观
各种各样的华文遗迹、碑刻(如墓碑、纪念碑等)、楹联、标牌、标语等。例如马来西亚沙巴的天津村的墓碑,记录了来自中国北方华人的历史。
3.传统音像制品
各种传统音像制品、录音带、录像带,既记载了历史,也记录了语言。
4.信息化产品
(二)无形资源
无形资源指不能从形式看到,但客观存在的资源。从目前的认识和整理情况看,无形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地华语变体
这是研究华语的重要资源。语言存在于语言使用中,存在于语言生活之中。华人的语言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资源。海外华语存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有的即将消失,是一笔值得抢救的资源。这里就初步搜集的情况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印尼爪哇华语。爪哇是印尼的一个重要区域。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华语被全面禁止,导致了爪哇岛华语传承的中断。随着中国与印尼两国1990年恢复外交关系,印尼政府开始逐步放宽华文教育限制,解除使用华文的禁令,也准许华人公开举办华文补习班、开办华校等等。当年学习使用华语的人成了当今华校的骨干。他们使用的华语“冻结”了30多年,现在得以解禁复苏。系统掌握这种华语的人年龄最小的也60多岁了。他们的华语与新加坡、马来西亚都不同,是唯一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没有得到发展的华语,是50年代印尼华语的“化石”。那一代的华语的书面文献或许可以通过当时的报纸或文学作品找到,但“活语言”只能通过实际搜集才能得到,而随着这批人年龄的增长乃至老去,越发变得珍贵。如果不及时抢救,我们就会失去一笔观察那个时代华语的宝贵资源。
另一个例子是马来西亚南部的居銮华语。所谓居銮华语,是一种带有四川口音的华语。这种华语以前曾在印尼棉兰的先达地区发现过。邱克威曾经对居銮的华语进行过深入的调查。我们也于2019年3月实地访谈了居銮华语的使用者。该地早期的华语教师来自四川,教出的华语都带有四川方音特征,整整影响了两代人。形成了代际华语。目前这种华语仅有部分人会讲。这种华语的抢救对于我们认识华语在海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像缅甸的“果敢话”,东马来西亚的“华北村话”等也亟待记录整理。
2.各地华语传承人士心中的“故事”
世界各地华语传承的过程是一代代华人的奋斗史,心酸史。他们心中有着无数的“故事”。他们的初心,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成就,各种心路历程,有的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了,但更多的未能留在文献中。这一代人大多年事已高,随着这一代人的离去,他们的故事也就无从知晓。菲律宾的颜长城先生,多年从事华文教学,拥有丰富的华教经验,当代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都在他的心中。而就在我们列入访谈计划的时候,他却与世长辞,成了我们华语传承研究的一大遗憾;泰国著名的华人学者洪林女士,也是我们的重要访谈对象,在我们已经做好的对她的访谈准备,通过多方渠道联系她时,才知道她已在2019年上半年去世。而我国台湾的世界华语文教育推动者董鹏程先生在我们访谈后不到一年也已经离世;马来西亚华文学校董事联合总会(董总)郭全强主席2019年3月抱病接受了我们的访谈,10月老人去世。正是这次抢救性访谈,留下了他离开董总主席职位后唯一的对华教问题的谈话视频和音频,他提供的信息更是难能可贵。
另一方面,两年来访谈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不去亲历,不去和当事人交流,仅凭所谓“调查问卷”,我们会失去很多真实的可靠的信息和历史细节,失去大量的立体感的一手资料。在日本,我们访谈了同文中华学校前校长金翼(爱新觉罗恒翼)。尽管他已经著有《路漫漫》,回忆了他的一些故事,但还是有不少心得出于各种考虑,无法呈现。幸运的是,我们的访谈对此有所弥补,保留了金先生这样一位两岁赴日的华人传承华语的鲜活音像资料。他学习中文的过程对我们的海外华侨华人的母语传承有不少启发。
3.谚谣及各种传唱语言艺术
谚谣和各种传唱语言艺术作品是重要的语言资源。例如传统的童谣,一些地方曲艺,通过口耳传唱来传承。华人从中国各地走出去,把中国各地的传唱作品带到了所在国家或地区,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材料。在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我们访问了一位华校校董,他的华语兴趣以及华语传承就是小时候从父亲的说唱中获得的,而这些说唱已经成为历史。而在印尼三宝垄,一位华教人士根据自己的华语学习经验,编写各种文化活动的读本,来传承中华文化。
(三)海外华语资源的分布
国内已经建立了多所华侨历史院馆,如厦门华侨博物院、广东华人华侨历史博物馆、暨南大学的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以及漳州华侨华人文献中心等。
世界各地已建或在建的华人华侨博物馆、资料馆,各种华文教育机构和学校的资料室,都不同程度地收存或记录了有形的华语资源。此外尚有不少华文历史文献流落民间。在海外一些华社机构内部,存放着许多华语传承的文献、教材等,因机构设施简陋,无专门的存储场所,使其缺乏妥善管理,老化破损严重,亟待进行电子化数字化处理,抢救整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海外华语资源。
另一方面,资源搜集也包括现实的资源,包括报刊文献、音频、视频、图片等多模态资源,各地传统华文传媒、当今的全媒体及社交媒体等(还有“融媒体”)。一些当下的现实资源,例如各种语言景观以及各地华人社会的语言实态,很快也会成为历史,迫切需要抢救。
鉴于海外华语资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必要确立一些搜集整理的原则、步骤和方法,预估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本原则
搜集和整理海外华语资源需要本着几个原则:(1)迫切性原则;(2)效益最大化原则;(3)共享性原则;(4)真实性原则;(5)操作规范化原则。下面略加说明。
1.迫切性原则
2.效益最大化原则
3.共享性原则
4.真实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真实,是指实态的语言环境下的语言,是活的、真实的语言表述。现代科学为语言调查和语料搜集提供了技术支持。语言调查从记录字音、词语、语法例句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着不同的价值。但这种资料很难还原一个完整的语言。如果说一百年前人们能给我们留下音系和一些词语的记录,已难以满足我们的需求,那么今天通过视频记录完整的语言过程,既能体现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也能反映交际的过程实态,今人在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5.操作规范化原则
(二)步骤和方法
1.步骤
海外华语资源搜集整理的理想步骤是:全面搜集资源→分类整理资源→利用资源研究。现实的步骤是,根据前文所言的5条基本原则,在项目人力物力财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做好海外华语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如口述史部分积极选取合适的访谈对象,事前做好安排和访谈计划。在搜集整理资源的基础之上,研究海外华语资源的国别化、区域化特征,以及场域和语体特点。
2.方法
语言资源的搜集有多种方法。就无形资源来说,应该借鉴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注重叙事,注重过程,辅之以观察,重视多重证据的印证。研究视角应宏观、中观、微观兼顾,历时和共时结合,学术和应用开发并行。
华语资源搜集整理需要理清一些界限。例如,它与华文文学研究、华文文献研究、海外汉籍、华人历史研究、华人社会研究、华文传媒研究等有关系,但重点不同。我们的研究对上述研究应该有所帮助,我们也会从上述研究中获取资源。
(1)访谈
抢救的重要方法是访谈,尤其要重视半结构化访谈。该方法主要记录保存当事人以往没写,或不能写、不便写、无能力写的故事片段等,把这些资料留给后人,这个过程本身也是语言生活的记录。半结构化访谈需要详细的访谈提纲,但由于受访对象各异,访谈重点应根据受访人的特点有所侧重,提纲也应随之调整。
(2)观察
在深度访谈之外,辅以参与式观察法。这里说的观察不只是看,也包括听。调查中许多事实是可以问到的,但得到的答案未必是可靠的。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有回避的,不愿回答,不能回答,或无法回答;也有失忆的,移花接木的等等,尤其是语言事实的用和不用,有和没有,更容易出现问题。胡明扬曾举出实例,我们在调研中也多次遇到此类问题,需细加甄别。此外,我们还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地考察海外华人在不同的场域如华文学校、华人社区、家庭中的华语教学及华语使用情况,考察国别、地区、场域、代际、阶层、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海外华语教学及华语使用的影响。
(3)网络数据挖掘
(4)其他
对于大规模程式化的数据来说,问卷也是不可少的。例如海外华人人口、籍贯、代际、通婚、地域分布、海外华校、华人社团等个人及族群的数据信息,适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
(三)困难与问题
海外华语资源的搜集和整理面临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也有很多可以预知和突发的困难。
一是华语和方言的关系的处理。尽管我们一开始已经给华语作了界定,但在实践上仍然无法回避一些方言资源。例如泰国、菲律宾、毛里求斯等国,不少华人不会讲华语,但会方言,访谈需要通过方言进行。
二是文化差异和敏感问题。年龄、家庭、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个人经历等,涉及到隐私,访谈提纲有此项,是否可以询问,应征求受访人意见,对于访谈音像和记录的产权保护应认真落实。上述内容应写入调查手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三是文献的展示或呈现方式以及散落文献的保护。访谈文献应至少有两份储存备份。此外,如果资源上线后,还需注意网络数据安全等问题,因为不少访谈内容涉及隐私保护承诺,要慎防各类网络安全威胁。不少资源的获取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方式进行,有的也可以交换或置换,例如,对原来的文献进行电子化处理或复制版本给原拥有方,原始文献则通过协议方式交由资源中心收藏保管等。笔者多年前曾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一个华文教育博物馆,将散落各地的世界各地华文教育文献集中起来,但未能如愿。
四是访谈人的健康状况和情绪控制。不少受访人为高龄老人,他们在传承祖语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波折,出于健康考虑,家人不同意接受访谈;有时访谈中的一些话题,容易引起受访者情绪激动,对此都应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