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2022年度江西省“科技+水利”联合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省直管县科技局,赣江新区创发局,省直有关单位,国家(南昌)高新区管委会,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各有关单位: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基本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应为在我省注册一年以上(2020年12月1日前完成工商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含中央驻赣单位)。省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可作为合作单位参与申报项目。
2.项目牵头申报单位为省水利厅系统单位(省水利厅厅直各单位及鄱建办等)以外的,需联合一家省水利厅系统单位作为项目参与单位,负责项目经费承接、转拨及协作研究等工作。
3.项目申报单位应具有与项目实施相匹配的基础条件,有研发经费投入,具有完成项目所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装备,有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4.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不得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企业申报“科技+水利”联合计划项目,原则上要求其上年度研发经费支出应达到所申请财政资金的4倍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拟申报项目,要求其上年度研发投入强度必须达到3%。研发投入证明需以辅助账或财务报表、审计报表等形式作为附件材料上传。
5.行政机关不得作为项目申报单位和合作单位。
(二)申报人员基本条件
1.项目负责人须为申报单位在职人员,项目申报人原则上年龄不超过58周岁(1964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2.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博士学位(不含在读博士生、脱产研究生)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在职在岗人员。申报人受聘多个依托单位的,只能通过一个依托单位申报,参与人与申报人不是同一单位的,参与人所在单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合作研究单位不超过3个。
3.受聘于省内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项目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省内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双方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作为项目申报附件材料一并提交。
5.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得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6.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参与项目申报。
(三)申报限项要求
1.申报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在研项目不得超过2项;每人每年申报项目不得超过1项。基地和人才建设计划及定向委托支持项目不在限项之列。
2.在研项目合同到期(含申请延期到期)而未验收的(包括未按规定在项目合同到期3个月前提出申请的),主要参与人(前3名)不得新申报项目。
3.同一单位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内容,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同一个项目也不得通过多个推荐单位申报,一经查实将取消所有项目评审立项资格,并纳入科研诚信黑名单。
(四)其他要求
2.多个单位联合申报的,各方须签订联合申报合作协议,明确约定项目申报单位、参与单位承担的研究任务、考核指标、专项经费比例和知识产权归属等,并作为申请书的附件材料提交。合作单位只可与一家牵头申报单位联合申报同一项目,不得多头联合申报。
二、项目申报受理
(一)申报受理流程
三、业务办理及联系方式
(一)项目受理咨询
省科技事务中心负责统一受理项目申报。地址:南昌市省政府大院南一路7号(原省知识产权大楼9楼)。
联系人:谢一虹、艾金根
(二)电子印章咨询
(三)政策业务咨询
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徐博然;
附件:1.江西省“科技+水利”联合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流程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12月27日
附件1
江西省“科技+水利”联合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申报项目类型
本次组织申报的项目类型,为江西省“科技+水利”联合计划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项目)。
二、申报条件及要求
项目申报除满足申报通知中有关基本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报项目必须目标明确、边界清晰,具有明确的应用推广前景。申请书中必须要有明确的经济、技术和知识产权等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并就考核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可实施性和应用推广前景进行阐述。
(二)申请单位应具有较好的技术研发条件,有较强的科研团队,有良好的资信基础。
(三)每个研究方向支持1个项目立项。为确保合理的竞争度,若参加申报的项目数不多于1项,该研究方向则不启动后续评审立项程序。
三、项目组织实施
1.项目资助。项目以公开竞争方式择优确定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经费采取前资助的方式支持,单个项目资助经费支持强度不低于100万元。具体额度根据申报方的申请以及项目研究的实际需要和专家论证意见确定。
2.资金拨付。资助经费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分年度拨付,当年拨付50%,项目执行期第二年拨付40%,项目执行期第三年拨付10%。
3.执行年限。项目实施从合同签订之日起开始,周期一般为3年。
四、本年度重点支持方向
(一)江西省林下药用水土保持植物筛选与应用
1.研究内容
开展不同侵蚀立地条件下江西药用植物种类调查与评价,构建江西省林下药用水土保持植物种质资源库;识别不同侵蚀立地林下规模化种植的关键限制因素,构建药用水土保持植物规模化建植关键技术;研究不同林下药用水土保持植物优化组合、空间配置及其配套水土保持措施等,提出“生态高效、经济高效、管护高效”的林下药用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开展规模化建植与配置模式的应用示范,并进行效益监测与评价,重点评价其土壤保育、调水减污、增加附加经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2.考核指标
(1)建立江西省林下药用水土保持植物种质资源库(图谱)1套;
(2)构建考虑林下侵蚀环境的药用水土保持植物规模化建植关键技术与配置模式2-4套,并被省级水土保持规划吸纳应用;
(3)成果支撑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涉及水保林、经果林和封禁等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提质增效,并建立推广示范区2处以上,总规模不低于10hm2;
(4)技术示范减蚀效益70%以上,总体经济效益提高10%;
(二)鄱阳湖流域农业干旱诊断与预警技术研究
开展流域典型作物水稻耐旱实验,研究水稻非充分灌溉田间水分运移及受旱减产规律研究,探明水稻干旱致灾过程;研究基于鄱阳湖流域灌区灌溉用水规律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典型流域不同水平年水库灌溉用水规律模型;探明水库等水源工程对干旱过程的影响,揭示水文农业干旱转化过程;研究鄱阳湖流域农业干旱诊断标准,建立基于土壤水分、水源工程、气象预报和遥感监测的农业干旱风险评价与预警响应模型;构建水源工程抗旱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江西水利工程现状提出抗旱措施。
(1)通过作物非充分灌溉和受旱试验,定量揭示典型农作物干旱致灾减灾过程、复水响应规律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作物各生育期不同受旱程度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2)构建考虑下垫面条件的鄱阳湖流域农业干旱综合监测技术,农业干旱监测预警精度提高10%以上,并在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得到业务化应用;
(3)提出鄱阳湖流域农业干旱定量诊断标准,并被省级防汛抗旱预案吸纳应用;
(4)形成鄱阳湖流域200亩以上灌区基础数据库1套,涵盖灌区信息、种植结构、蓄引提水源工程、监测站点关联、历史干旱等库表结构和详细信息。
(5)形成鄱阳湖流域抗旱能力及工程抗旱效益分布图件1套;
(三)堤防隐患普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与应用
(2)堤防隐患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研究:堤防隐患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研究:堤防结构有边界且各向异性,结合堤防结构、构造、成分和典型隐患类型等信息,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数值仿真和物理仿真方法技术,模拟堤防地球物理场,并通过仿真数据对隐患的敏感度,研究地球物理异常响应特征及规律并据此设计最优化观测系统。
(3)研究堤防隐患时移探测:针对低可探地质环境下的堤防隐患,依托省部级以上模型基地,建立堤防物理模型,开展多期、连续性的时移探测;选取典型堤防工程,对隐患进行实时监测,追踪异常体的演化规律;结合堤防隐患物理模型及实体监测成果,揭示堤防隐患的形成及变化机理,为防汛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4)堤防隐患成套探测技术与设备研发:开展堤防隐患多地球物理方法研究,遴选最优化方法组合和观测系统;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地球物理探测仪器所存不足,开展设备改进及数据分析软件集成,研发一套适用于堤防隐患普查的探测硬软件系统,实现隐患险情的快速定位、预警。
(1)提出多种堤防隐患结构参数与地球物理物性参数的量化表达式,构建多场源多参数耦合的地球物理反演模型;
(2)揭示典型堤防隐患的三维地球物理场响应特征及规律,获取相应方法的关键控制参数;
(3)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提出堤防隐患时移探测的关键技术及控制参数,揭示堤防隐患的形成机理;
(4)研发完整、科学、适用强的堤防隐患探测系统;形成准确、高效、可推广的堤防隐患普查实施方案及评判标准;建立适合堤防隐患快速普查的技术体系;
(5)堤防隐患探测准确率达到80%以上,最小异常分辨率在异常埋深5%~10%之间;探测技术汛期代替人工巡堤;枯水期每天完成4km~8km堤防的隐患探测工作;
(6)成果需获得省级行业主管部门的采信认同及防汛抢险实践效果应用证明;
(7)申报专利1-2项;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3-4篇。
(四)湖库型水源地富营养化藻华风险控制关键绿色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
同时设计制备自漂浮柔性全光谱多元复合纳米薄膜,利用太阳光协同激活共氧化剂催生高浓度活性氧化物质,高效光催化氧化去除水中藻细胞和藻毒素等;筛选优化吸光互补的光敏染料与光敏纳米材料,提高光捕获率实现全光谱吸收;结合除藻特性研究,调控电子结构与微观形貌,优化反应条件,促进电子转移,提高催化活性,强化去除效率;明确活性氧化物质的组成形态,强化界面作用提高稳定性,实现循环利用;最后构建绿色氧化-光催化的协同耦合除藻技术体系,实现绿色安全高效除藻的节能环保新思路,并选择1-2处典型水源区域进行技术应用示范。
1)探清江西省湖库水源地中常见水华藻类对亚致死氧化胁迫的应答和易感机制;
2)开发出基于轻质和仿生化改造的关键绿色氧化控藻新技术方法;
3)开发出与绿色氧化技术兼容配套的自漂浮柔性全光谱多元复合纳米薄膜。纳米薄膜材料须同时满足以下技术指标:1)光催化响应波段应扩展至可见光区甚至近红外光区;2)可连续稳定漂浮于水面≥连续天;3)在可见光辐照下,12小时后藻细胞密度去除率≥时后藻,叶绿素a去除率≥除率素,藻毒素(MC-LR)去除率≥除率率;4)在弱光条件下应具有明显抑制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的功效,其在连续循环工作60小时后,藻细胞密度去除率、叶绿素a去除率、藻毒素(MC-LR)去除率等性能指标衰减幅度≤去除率。
4)建立江西省水源地风险藻类保藏收集种质资源库,并被国家淡水藻种库和江西省河湖长办认可应用;
5)建立绿色安全控藻新方法水源示范地1-2个;
6)发表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4-6篇,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学术期刊1-2篇;
7)申请专利2项及以上;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培养青年科技骨干(含博士后)1-2名。
(五)水资源刚性约束下江西省耗水量核算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灌溉渠系水利用效率和农田作物耗水量核算技术研究,分析渠系及田间耗水过程、农田典型作物耗水规律,研究不同土壤类型、气象因素、灌溉制度和种植方式等对农田典型作物耗水的影响机理,构建田块与灌区不同尺度农业灌溉用水特征量化及估算模型,提出便于水资源管理应用的核算方法及评价指标;揭示火电、冶金、造纸、水泥等全省重点工业行业耗水特征,分析受生产工艺、产能规模、供水方式等对行业的耗水影响方式,构建不同工业行业耗水估算模型,提出便于水资源管理应用的核算方法及评价指标;开展生活耗用水关系研究,提出城镇居民生活耗水量和酒店、医院、公共机构等高耗水服务业耗水量核算技术;针对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提出适用于丰水地区水资源考核的耗水量核算技术流程和保障体系。
提出江西省灌溉渠系水利用效率和农田作物耗水量核算技术及江西省农田耗水量评价结果;典型重点工业、城镇居民和重点服务业耗水量核算技术;形成农田耗水量管控试点3-4处;形成2-3份咨询报告,被省水利厅或省水资源管理中心采用,在省级水资源管理考核或综合督察中得到应用;制(修)订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定额地方标准3项;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
(六)中小河流洪水智慧预报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结合遥感大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与服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行业内先进的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实践分析,比选出更加适合江西省山区性地区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警工作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并优化模型参数,开发江西省流域内中小河流洪水智慧预报预警技术,开发建设流域中小河流洪水智慧预报预警计算分析模块,完成江西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流域内一条河流的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警及示范应用。
1)选取鄱阳湖流域五大河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中1条河流,研究分析并优选出适合江西省山区性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警的分布式水文模型;2)开发适用于鄱阳湖流域的中小河流洪水智慧预报预警模块,提供通用的中小河流预报预警计算成果接口;3)建立流域内中小河流站点预报预警体系,能够在30分钟内制作完成流域内(研究确定的江西五河其中一条)所有中小河流站点洪水预报预警,智能化校正预报预警成果,提升全省,尤其是无资料(或者资料年限短)中小河流预报预警成果精度;4)研究成果具备推广至鄱阳湖五大河应用的可操作性。5)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项;6)培养中青年业务骨干3-4名;7)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篇。
(七)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洪涝风险预警与防范技术研究
1.主要研究内容
(1)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洪涝风险识别技术研究
以南昌市城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城市防洪工程布局、排水管网及下垫面特征,城市内部工程群调度方案,构建水文-水动力城市防洪排涝一体化模型,开展城市遭遇极端暴雨时洪涝过程模拟,以水位、流量为主要控制指标,建立考虑工程抗力因素的洪涝风险评估模型,识别城市超标准洪水风险的动态变化过程。
(2)暴雨诱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快速预警技术研究
基于考虑闸泵工程群复杂调度的城市洪涝过程模拟的机理模型,建立“降雨事件-河网初始场-工程调度”包络式场景库,并模拟不同场景下洪涝风险要素的时空分布;结合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洪水风险分布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利用洪涝过程模拟成果进行训练,研究机器学习与机理模型联合驱动的洪涝过程模拟方法,实现南昌市城市河道水位、空间淹没特征快速预警。
(3)极端暴雨条件下洪涝风险智能决策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基于实时水雨工情同化的动态滚动预报技术,联合南昌市洪涝过程模拟专业模型与大数据机器模型,构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业务体系,研究基于数字孪生底板赋能的洪涝风险智能调度决策系统解决方案,提出南昌市超标准洪水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措施建议。
(1)构建南昌市城区水文-水动力一二维耦合模型1套。模型面积不小于2000km2;模型精细化程度覆盖城市外河、内部排涝河道、工程以及城市主干排水管网;城区70%的内涝积水点的最大水深误差控制在20cm以下。
(2)形成南昌市极端暴雨洪涝风险包络场景的预案集1套。24小时预报降雨量0-400mm,内部控制水位考虑预降水位至设计水位,工程调度考虑正常与应急调度方案,并被省级防汛抗旱预案吸纳应用。
(3)构建南昌市洪涝风险智能调度决策系统原型1套,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
(4)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
(八)水资源循环利用下生态稻田水肥耦合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基于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原则,优化鄱阳湖区生态稻田灌溉制度,构建一套生态稻田水肥耦合灌溉控制系统;开展基于新型微生物有机肥的水肥耦合效应及其机理研究,以及基于病虫草害防控目的的生态稻田控制排水研究,总结凝练一套实现水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控、资源自我循环多目标,易于推广应用的生态稻田水肥耦合综合调控技术模式。
(1)制定鄱阳湖区生态稻田灌溉制度,构建一套生态稻田水肥耦合灌溉控制系统;
(2)探明基于新型微生物有机肥的水肥耦合效应及其机理,提出具有病虫草害防控作用的生态稻田控制排水模式;
(3)提出一套适用鄱阳湖区的生态稻田水肥耦合综合调控技术;
(4)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4篇,其中SCI或EI论文1-2篇,申请专利2项;
(5)建立100亩以上的鄱阳湖区生态稻田核心示范区1处。
(九)赣南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技术模式优化集成与生态系统服务响应
赣南水土保持治理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演变规律;赣南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参数量化与筛选;赣南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技术及模式优化与集成;赣南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对策。
(2)建立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综合效益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1套;
(3)提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技术不少于6项,其中至少1项技术形成地方标准(规范)并正式颁布;
(5)提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模式不少于3项;
(6)编制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技术和模式手册1部;
(十)三维地理信息数据智能采集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
(1)河湖地理信息数据三维一体化智能采集
在研究GNSS技术、无人机航摄(含倾斜摄影)、无人机LiDAR及船载声呐水下地形数据采集(以多波束为主)等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无人机航摄/LiDAR收集河湖地表影像及陆域地形点云数据,同时构建基于智能无人船的水下地形数据采集声呐测深系统,着力解决船载设备的兼容性问题,实现河湖水陆三维地理信息数据的高效获取。
(2)水陆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系统研究水质或泥沙含量对水下地形成果精度的影响,制定外业数据采集工作流程及成果质量检查规范;研究适合于地形测绘的激光点云处理关键技术,构建云计算数据处理平台,解决内业数据导入、导出与成果展示、水陆数据不连续等一系列问题。
(3)基于高精度三维地理信息数据的工程化应用研究
融合无人机航拍数据、岸上LiDAR点云及水下声呐数据等,研究高精度的水陆一体化三维模型的构建、定位及可视化,实现工程量的快速精确计算;结合省内重大水利工程,开展基于高精度北斗三代定位技术的实时监测系统示范应用研究。
(1)构建一套水陆空一体化三维地理信息数据智能采集系统,解决无人机平台与机载激光雷达、无人船与三维激光扫描、全景相机、IMU及水域测深设备等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实现多平台多传感器的有机集成。
(2)研制一套适合于地形测绘的高效点云数据处理自主软件,建立云计算大数据处理平台实现水陆三维数据快速自动化处理及水陆成果的无缝衔接等,生成高精度的三维地理信息成果,并三维GIS平台支持下,实现陆域、水下三维数据的融合与高精度三维模型快速重建。
(3)形成一套水陆空一体化的三维数据智能采集与处理解决方案,并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河湖综合治理、防汛应急及水利工程(堤防、大坝等)变形监测等领域进行示范应用推广。
(4)提交研究报告一份,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其中SCI检索1篇,培养青年科技人才2-3名,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3项。
附件2
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流程
项目申报人应认真阅读申报通知和指南的要求,审慎选择拟申报的项目类别,在线填写提交申报材料以及项目申报要求的证明材料。
步骤1:申报单位用户注册
步骤2:申报单位设置盖章方式
步骤3:申报单位签订诚信承诺
步骤4:申报单位添加本单位申报人
步骤5:申报人签订诚信承诺
步骤6:申报人向申报单位提交项目申请书
步骤7:申报单位审核项目申请书、在线盖章
步骤8:主管部门审核项目申请书、在线盖章;推荐单位审核项目申请书、在线盖章
步骤9:主管部门和推荐单位为同一单位的,由步骤8直接到步骤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