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统一是统计工作的突出特征,是统计调查科学性、权威性的重要基础,集中体现在统计业务工作的基本流程上。参考借鉴联合国官方统计国家质量保证框架手册和通用统计业务流程模型,2013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国家统计质量保证框架》和《国家调查队统计流程规范》,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统计质量评价标准和保障措施,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进行考量和评价。2021年,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国家统计质量保证框架(2021)》和《统计业务流程规范(2021)》,根据以上规范性文件,统计业务工作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10个环节(如图1)。
图1统计业务流程规范框架图
一、确定需求
确定需求是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了解用户需求,确定统计调查目标的过程。本环节通常是统计调查工作的起点,是设立、调整统计调查项目的依据,其工作质量对于保证统计数据的适用性至关重要。
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分析和权衡现有和潜在的各种统计需求,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评估用户需求的必要性和重要程度,确保优先满足最重要的统计需求,并及时向用户反馈评估结果。
科学制定项目计划。根据拟新增调查项目的调查目的、调查任务、进度要求、职责分工以及人财物和技术等保障条件,科学制定统计调查项目计划。邀请有关专家就统计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预期成果及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证,必要时邀请用户代表参加,保证项目计划符合用户需求,切实可行。
定期开展计划评估。建立与统计用户的交流和沟通机制,及时反馈计划执行情况,广泛征求用户意见,根据新情况、新需求及时调整调查项目计划。
二、调查设计
准确确定统计调查范围。根据统计目的合理划分统计调查范围,严格执行统计标准和统计原则,保证调查单位概念清晰、定义准确,基本单位名录库、抽样框全面完整。
合理设计统计调查内容。根据统计需求设计统计调查指标表式,坚持简约、易取得、可核查的原则,保证指标名称规范统一,指标解释通俗易懂,指标计算方法科学合理;保证调查表式(问卷)结构合理、内容简洁、便于填报。
统一搭建数据采集处理平台。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统计生产方式,改进统计生产流程,提高统计调查效率和数据质量。能采用联网直报方式直接获取调查对象基础数据的,不采用传统的逐级上报方式。数据采集处理平台设计应遵循科学的软件开发规范,符合国家信息安全标准,满足统计调查制度需求,保证性能稳定、功能完善、操作方便、界面友好。
科学制定数据评估办法。借鉴国际通行规则,立足统计工作实际,针对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协调性等,制定数据评估办法。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对数据评估办法进行研究论证,保证评估办法科学严谨、有理有据、系统配套,评估过程科学、公正、合理,评估结果可追溯、可核查。
三、核准备案
依法申报统计调查项目。国家、地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要依法依规办理核准备案手续。申报材料包括申请核准项目的公文、项目申请书、配套的统计调查制度、拟公开的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内容等。
准确把握项目基本要求。制定统计调查项目要有充分的立项依据,符合本部门职责,与其他统计调查项目不重复矛盾,服务对象明确,资料用途合理,调查内容清晰,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并按会议制度集体讨论决定。重要统计调查项目应当进行试点。
规范开展核准备案工作。管理机构要严格按照统计法律法规审查统计调查项目,在规定时限内,对符合条件的统计调查项目作出予以批准的书面决定,对不符合条件的统计调查项目退回修改或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特殊情况应当简化核准备案程序,缩短期限。
及时公布核准备案项目。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机构应当将核准备案结果及时告知申请部门。通过本级统计机构官方网站和其他媒体及时公布经核准备案的统计调查项目及其统计调查制度的主要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统计调查项目除外。
及时检查项目执行情况。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开展统计调查项目核准备案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未办理核准备案手续或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的统计调查项目,一经发现责令停止,并依据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四、任务部署
印发统计调查工作文件。经核准备案的统计调查项目,项目申请单位必须按规定正式印发开展统计调查工作的通知及配套的调查制度,调查表(问卷)应标明文号、表号、有效期等法定标识。
开通数据采集处理平台。完成平台验收部署,分配数据管理权限,做好调查对象身份认证,及时加载历史数据,保证数据采集上报平台按时开通。
做好人员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会议、网络、视频等方式开展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应全面系统、有针对性,保证基层业务人员能够准确理解调查制度,熟练操作软件和硬件设备,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技巧。
五、数据采集
开展数据质量核查。根据统计调查制度和调查领域、行业特点制定数据质量核查计划,采取有效方式和方法,选择一定数量、不同层次的地区和调查对象进行核查,及时处理核查中发现的问题。
六、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对初步审核上报的基层数据进行审核验收,按照综合表的要求进行数据整理、汇总、推算等加工的过程。
七、数据评估
数据评估包括抽样调查误差评估、非抽样调查误差评估、数据逻辑性评估和数据反馈等内容。
明确评估职责。数据评估自上而下逐级开展。原则上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对全国和分省数据的评估,省级以下负责对下一级数据的评估,及时反馈评估结果。
八、数据公布与传播
数据公布与传播是通过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布、解读统计数据,为统计用户提供数据查询服务的过程。
按时公布数据。严格按照统计数据发布日程表定期公布统计数据。因特殊情况变更日程的,应提前向社会公告,保证数据的时效性。
做好数据解读。做好公布数据变动情况及原因等的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按照有关规定需要进行修订的,应当及时公布修订结果,并对修订依据和情况作出说明,避免数据误读。
深化联系沟通。多渠道向调查对象和统计用户普及统计知识,宣传统计工作的价值和统计数据的用途,主动征求和搜集关于统计数据和统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回应用户的统计咨询和数据需求。
九、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包括分析选题、资料准备和分析报告撰写等内容。
选好分析题目。根据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统计用户的需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确定统计分析题目和用于分析评价的主要指标,保证统计分析满足用户需求。
十、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是对统计调查项目全过程各环节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改进完善统计调查提出建议的过程。
图2统计业务工作基本流程图
科学制定项目评估计划。按照统计调查项目执行情况评估的有关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评估计划,确定评估内容、流程和职责分工,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估,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规范开展项目评估工作。针对统计调查全流程各环节,采用事中与事后评估、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从统计人员、调查对象、统计用户等多个角度,对统计调查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保证评估过程科学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