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22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5篇代表作遴选可能让大家,尤其是新申报者出现不少疑惑;例如:
Q1
不再标准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是否会让专家只看第一及最后?
有可能,但不会是全部,专家评议项目还是以单项本子质量为主!
Q2
项目5篇代表作必须是近5年的吗?
不一定,解决方案按申请情况不同有不一样的答案。
Q3
中国人举办的期刊但是英文版也算国内期刊吗?
国内期刊不以语言定义区分,以承办主体(是否中国内)区分。
Q4
顺序,本身没有特定性要求,但顺序在部分情况下却非常重要,划重点:简历生成的代表作顺序可以自行排序,不要只会简单导入。
当下国自然5篇代表作已推行多年,选择5篇代表作已成为共识。那么,作为申请人该怎么选择呢?
1.代表作具体遴选方案
1.1
对于青年、面上、地区等项目申请人来说:
要求中只提及:如实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得篡改作者(发明人或完成人等)顺序。
代表性研究成果和学术奖励情况:填写代表性论文时应根据其发表时的真实情况如实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得篡改作者(发明人或完成人等)顺序,不再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一、代表性论著:请在“申请书详情”界面一点开“人员信息”—“代表性成果”卡片查看对应的全文。包括论文与专著,合计5项以内。
当然,如果有三四篇都是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成果,那就不太好了!
1.2
对于人才项目(优青。海外优青、杰青等)来说
要求不仅仅提及:如实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得篡改作者(发明人或完成人等)顺序。
一、近五年内发表的代表性论著:请在“申请书详情”界面-点开“人员信息”-“代表性成果”卡片查看对应的全文。包括论文与专著,合计5项以内。
然后,看看这五篇代表作的选择(以青年/面上为例)。五篇代表作,而且不再标注第一/通讯,那么该怎么选呢?
以下仅仅是从我们经验看:
其次选与项目稍微远点,但仍有一定联系的第一或通讯,尤其是高影响力的;
然后选与项目稍微远点,共同第一/共同通讯的,尤其是高影响力的;
最后,如果还不没达到五篇,那就看自己的情况去选吧。
2.不再标注第一/通讯;更看重申请书
其实上述问题一般都存在讨论,但现实中很多的回答都浮于“一刀切”的状态,亦或是“蜻蜓点水”,没有综合考量,个性判断,对于申请人来说并无参考价值。下面从一些不一样的视角观点出发,给大家一个参考。
针对共一/共通代表作问题,如何在这部分的有所作为?(下面仅针对面青地三类项目,不包括其他项目类型,请注意阅读)
首先关于这个内容,减少标注错误从而降低初筛率,提高项目申请效率。今年的政策举措出发点是好的,这个毋庸置疑!但很多时候共一/共通在当前的学术界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面青地项目申请人群体中;例如所在团队上级、导师的一些考量及部署,都可能导致这样的情况存在。这侧面也是“过往高速SCI发展化”的副产物;客观的说,这已然是存在的学术“潜规则”。
也有人说专家会下载全文PDF详细看,这个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专家如果看,相信也是专家对于申请书本身的兴趣强烈亦或者同等选题创新的情况下进行比照时,这时候专家的全文下载阅读欲望会相对比较强,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归根到底还是专家还是以单次申请的内容是否更佳作为兴趣考量;既然专家看重的仍然是申请内容本身,那么如何更好的引导及展示代表作成果从而满足这部分的实际情况(打消这部分的顾虑),这值得大家在撰写上动脑筋。
3.面对共一/通讯的问题
3.1
首要原则:“不要“挑肥拣瘦”---务实性的放满为主
3.2
两项技巧:“申请书中存有引导语句”+“适当的侧重形式”
在这部分进行穿插表现只是第一步;还要结合有适当侧重的凸显形式;毕竟如何让专家较为直白的看到内容,需要一些技术手段;同时不建议直接摘录/引用一个题目,几行作者名(如同参考文献)的形式呈现;这并不是一个高水平的表达形式,而是应该思考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来引起专家的重视。
4.2023国自然中标全攻略
评委评审项目,已发表成果非常重要(重要的参考),但申请书质量也是重中之重!
【国自然中标第一步:好选题】
01、中标必选:2023国自然热点及思路
1.铁死亡与肿瘤耐药研究
2.炎性小体系介绍
3.m6A、RNA、甲基化修饰课题大揭秘4.非编码RNA研究新机制
6.国自然热点:肠道菌群全面研究方案
7.甲基化国自然基金标书专题讲解
02、国自然中标优秀标书撰写案例解读、优劣分析
1.国自然面上项目-外源性多胺恢复老龄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2.国自然青年项目-钙敏感受体在ox-LDL活化巨噬细胞功能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青年基金项目--精胺通过诱导自噬减轻心肌无复流机理的研究
4.国自然面上项目-内质网介导的细胞凋亡和炎症及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在假体周围骨
5.溶解骨组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6.青年项目-LincRNA-p21通过p21及p53通路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